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军事探索发现全纪录
24671300000009

第9章 著名战争故事(3)

晋军的“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也就是说发动战争的错误在楚国一方,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同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激发晋军将士奋勇作战的情绪。先占据有利地形,以逸待劳等,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驻扎下来,齐、秦、宋诸国的军队也陆续抵达和晋军会合。晋文公检阅了部队,认为士气高昂、战备充分,可以同楚军一战。楚军方面,决战的准备也在积极进行之中,子玉将楚军和陈、蔡两国军队分成中、左、右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他本人直接指挥。右翼军由陈、蔡军队组成,战斗力薄弱,由楚将子上统率。左翼军也是楚军,由子西指挥。

那日,城濮地区上空战云弥漫,晋楚两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战车大会战。在决战中,晋军针对楚中军较强、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态势,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采取了先击其翼侧,再攻其中军的作战方针,有的放矢发动进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匹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猛攻。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打击,顿时惊慌失措,一触即溃。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就歼了。

接着,晋军又采用“示形动敌”,诱敌出击,尔后分割聚歼的战法对付楚的左军。晋军上军主将故意在车上竖起两面大旗,引车后撤,装扮出退却的样子。同时,晋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战车拖曳树枝,飞扬起地面的尘土,假装后面的晋军也在撤退,以引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下令左翼军追击。晋中军主将先轸、佐将郤臻见楚军中了圈套,盲目出击,便立即指挥最精锐的中军横击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佐将狐偃也乘机回军夹攻。楚左翼遭此打击,退路被切断,完全陷入了重围,很快也被消灭了。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失败,大势尽去,不得已下令中军迅速脱离战场,才得以保全中军。楚军战败后,向西南撤退到连谷,子玉旋即被迫自杀。城濮之战,就此以晋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结束。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点评

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告诉了我们另一个崭新的军事理论——后发制人,它常常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在军事理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利用天气的战争——鄢陵之战

公元前5世纪末,秦国兵败,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处于对争霸最有利的历史时期,只要打败楚国,就可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霸权。晋楚之间的鄢陵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求和。许为楚国的附庸国,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国便起兵攻打郑国,迫使它屈服于己。郑国叛晋后,仗恃有楚国作后盾,兴师进攻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直接违反了诸侯的盟约,且为楚国势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条件。对此,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以栾书为中军帅,并联合齐、鲁、卫等国一道出兵讨伐郑国。

楚共王听说晋国出兵,也不甘示弱,亲自统率楚军及郑军、夷兵,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援救郑国,两方军队于是便在郑地鄢陵相遇。

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军尚在开赴鄢陵的途中,针对这一情况,楚军统帅部作出决策:乘齐鲁各国军队未到达战场之前,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晋军,把握军事上的主动权。

为此,楚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作为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阵,以期同晋军速决胜负。

晋军此时未见盟军援兵抵达,加之营垒前方有泥沼,楚军逼近,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的地位。鉴于这种形势,晋军主帅栾书主张固守待援,新军统帅郤至则认为楚军杂乱无章,没有斗志。因此主张利用楚军的弱点,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楚军。

晋厉公认为郤至所言很在理,于是改变先前固守待援、后发制人的计划,决心趋利避害,立即与楚军决战。随即便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上、中、下军及新军布列阵势。

双方在决战前夕都确定了先进攻对方薄弱的左、右军,尔后围歼其中军的作战方案。部署既定,晋军遂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过营前泥沼从两侧向楚军发起进攻。

楚共王登上巢车,观察晋军在阵营内的动静,然而楚军并未能由此而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并作出相应的准备。晋厉公也登上高台观察楚军的阵势,确定了首先击破楚军中兵力薄弱部分,即率中军攻打。楚军企图先击败晋中军,结果遭到晋军的顽强抗击。晋将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来不及支援两翼。

楚共王中箭负伤的消息很快传遍楚军,造成人心浮动。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军抵挡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动,阵势大乱,纷纷向颍水北岸方向败退。双方从清晨一直打到夜幕降临,楚军损失很大,楚共王只得收兵。而晋军见天色已黑,也暂时中止了追击。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日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也便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了。鄢陵之战也使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点评

战争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潮涨潮落、风霜雪雨这些看起来平常得容易被人忽略的东西,却可以成为决定胜负的必要条件。在生活中也一样,那些看起来平常且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也许就会成为决定我们做事情成败的关键。

出奇制胜的鸡父之战

公元前5世纪中叶,偏处于东南部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兴盛起来,开始加入大国争霸的行列。

吴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辖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浙江、安徽的一部。自吴王寿梦起,经济逐渐发展,国势开始强盛。日渐强大起来的吴国,为了进入中原,将楚国作为第一个战略打击的目标,并积极动用武力,同楚国争夺淮河流域。

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下的淮河流域战略要地州来。楚平王闻讯后,即下令司马薳越统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州来,并令楚令尹阳匄带病督师。吴军统帅见楚联军力量强盛,来势凶猛,遂迅速撤去对州来的包围,将部队移驻于钟离地区,暂避敌锋,伺机行动。

然而,就在这时,进军途中的楚军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变故,这就是带病出征的楚令尹阳匄因病体沉重,死于军中。楚军失去主帅,士气顿时沮丧低落。司马薳越见状,被迫回师鸡父。

吴公子光听说楚军统帅阳匄已身亡,楚联军不战而退,认定这正是吴军把握战机击破敌人的良机,便向吴王僚建议率军尾随,捕捉机会。吴王僚针对敌情作出具体周密的作战计划:迅速向楚联军逼近,定于在到达鸡父战场后的次日即发起攻击,利用当天“晦日”的特殊天候条件,乘敌不备,以奇袭取胜。在兵力部署上,先以一部兵力攻击胡、沈、陈的军队,战而胜之。然后,打乱其他诸侯国军,再集中兵力攻击楚军本身,并决定在作战中采取先示敌以弱,后以主力军队猛攻的灵活战法。

一切就绪后,吴军遂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此举完全出乎楚司马薳越的意料,仓猝之中,他让胡、沈、陈、顿、蔡、许六国军队列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以自己所率的中军,公子光所率的右军,掩护所率的左军等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战阵的三千囚徒为诱兵攻打胡、沈、陈诸军。双方接战不久,未受过军事训练的吴国囚徒是乌合之众,无法进行正常的作战,立即散乱退却。胡、沈、陈军见状遂贸然追击,捕捉战俘,纷纷进入了吴军主力的预定伏击圈中。这时,吴三军当机立断,从三面突然出击,很快战胜了胡、沈、陈三国军队,并俘杀胡、沈国君和陈国大夫夏齧。许、蔡、顿三国军队见状,顿时军心动摇,阵势不稳。这时吴军遂乘胜擂鼓呐喊冲杀向前,直扑三国之师。三国之师的阵势本已动摇,又见吴军蜂拥而来,哪里还有作战的勇气,于是纷纷不战而溃,乱作一团。楚军还没来得及列阵,即被许、蔡等诸侯军的溃败扰乱,已无回天之力,迅速陷于溃败。至此,吴军终于大获全胜。鸡父之战以吴国的胜利、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点评

鸡父之战,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在这场会战中,吴军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巧妙选择作战地点和时间,运用示形动敌,伏击突袭等战法,出奇制胜,大破楚军,赢得战争的胜利。决定一件事情成败的往往是正确的指导原则。

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巨鹿之战就是这句话的一个例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统治,点燃起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一时间“天下从者如流水”,项梁、项羽起兵于江东,立楚怀王的孙子心为帝定都于盱眙,张耳、陈余参加了起义,立赵歇为王,建立赵国。秦朝统治者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率军北上击赵军于邯郸。赵军不支,退保巨鹿,为秦将王离部队所围困。

巨鹿被围之际,赵使求救于楚。楚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天不前进,还操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如今,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一举。现在,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会,在大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宋义与齐国勾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从的,大家齐声说道:“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啊,现在将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于是,楚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诸侯。

项羽先遣英布和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攻秦,取得胜利后,亲率主力渡河。为了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他命令士兵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只携带三天的干粮。项羽率军一到巨鹿,先以雷霆之势包围王离,经过往返九次冲杀,切断秦军的运粮道路,获得巨大战果。秦将苏角被打死,王离作了俘虏。在交战中,楚军以一当十、呼声震天。之后,项羽又不断击败秦军,章邯不得不竖起降旗,项羽声威从而大振。

其实,在项羽到达之前,巨鹿城下已有其他诸侯援军的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观望而不出兵助战。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战栗惊恐。

巨鹿之战,全歼了秦军主力三十万人,为秦王朝的灭亡敲响了警钟。

点评

巨鹿之战,对最后推翻暴秦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大文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详细地描述和记载了这一战役,成为名传千古的不朽之笔。“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渐渐成为流传极广的两个成语,项羽也由此成为我们崇拜的一个英雄。以少胜多的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爆发于公元23年,它是绿林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的一次战略性决战,也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典型战例。

西汉末年,政治腐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危机四起。外戚王莽利用这一形势,玩弄权术,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史称“新莽王朝”。王莽上台不仅没有使情况有所起色,反而导致阶级矛盾更趋激化。广大百姓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统治。一时间起义烈火燃遍黄河南北和江汉地区,新莽王朝完全处于众叛亲离、风雨飘摇的境地。

在当时的众多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尤以绿林、赤眉两支声势最为浩大。他们在军事上不断打击新莽势力,逐渐向王莽统治腹心地区推进。昆阳之战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公元23年,绿林军推举汉室后裔刘玄为帝,恢复汉制,年号更始。

王莽政权对更始农民起义军的战略动向十分不安,于三月间,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奔赴洛阳,在那里征发各郡精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南进攻打更始军,企图以优势的兵力与农民军进行决战,一举而胜,以确保宛城,安定荆州,保障长安、洛阳的安全。

五月间,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在那里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并迫使先期进抵阳关(今河南禹县西北)的更始军刘秀部撤回昆阳。尔后,继续推进,迫近昆阳。

当四十二万王莽军逼近昆阳之时,昆阳城中的更始军仅有八九千人,如何对付气势汹汹的强敌,更始农民军意见开始时并不统一。有的将领认为敌我兵力众寡悬殊,不易取胜,因而主张避免决战,化整为零,先回根据地,再图后举。但刘秀则反对这种消极做法,主张集中兵力,坚守昆阳,迟滞、消耗王邑之军的兵力,掩护主力攻取宛城,然后伺机破敌。这时王邑的先头部队已逼近昆阳城北,在这紧急关头,诸将同意了刘秀的建议。决定由王凤、王常等率众坚守城邑,另派刘秀、李轶等率十三骑乘夜出城,赶赴郾县、定陵一带调集援兵。

王邑、王寻等人统率新莽军蜂拥抵至昆阳城下,将其团团围困。这时曾与绿林军交过手,深知其厉害的严尤向王邑建议说:昆阳城易守难攻,而且更始农民军主力正在宛城一带,我军应当绕过昆阳,迅速赶往宛城,先击败更始军在那里的主力,届时昆阳城即可不战自破。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根本听不进这一正确的意见,坚持先攻下昆阳,再进击更始农民军主力。于是动用全部兵力列营百余座,猛攻昆阳不已,并傲慢地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耶!”

四十余万王邑军轮番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企图强攻取胜。昆阳守军别无退路,遂依靠城内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坚守危城,多次击退王邑军的进攻,予敌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严尤眼见昆阳城屡攻不下,日趋被动,遂再次向王邑建议:“围城必须网开一面,使城中守军逃出一部分到宛阳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绪,以动摇敌军的军心,瓦解敌军的士气。”可是刚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采纳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