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对现代人才的需求。班级授课制是十七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菲赫巴特的《教育学》和凯若夫的《教育学》都是在这种教育组织形式下研究其规律而产生的,批量式的培养人才满足了当时社会的要求。21世纪不是工业化大生产时代,流水线作业生产同一产品的时代,而是知识经济时代,它需要的是富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因此,21世纪的教育也要因此而适应,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因人设材。目前教育改革出现两大趋势: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从单纯的传递教科书上所呈现的现有知识向促进人的主动健康发展转变;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批量生产式的大班教学向适应个性充分发展的小班化或个别化教学转化。小班化教学因此背景而产生。21世纪的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小班化教学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它必将得到发展。
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使得大班化教学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如何面向全体、如何因材施教等,小班化教学就应运而生。近几年来,由于城市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一些大中城市小学班级人数开始逐渐减少,他们实施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1993年克林顿总统创导全国性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运动后,教育部不遗余力地推动缩小班级规模,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在此基础上,从1999学年开始,联邦政府正式启动庞大的“缩小班级规模计划”。在中国,1996年,上海率先进行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1997年,北京等学校相继开展此项研究工作。1996年,上海市率先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10所小学在起始年级中进行首轮小班化教学试点,此举被称为“教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发展等起到明显的效果。对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小班化教育成为了教育的一场新革命。
三、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1.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越受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皮格马利翁效应)。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教育学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小班化教学使得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四、小班化教学目的
1.从教学过程角度:
拓宽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化积极的人际互动;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2.从教学结果角度:
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内在的潜能,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欲望;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个性化的教学,促使人人成功。
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改革项目,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相关研究证明,中小学实施小班制教学可以让老师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更多的时间上,进而改善他们的学习成果,目前,美国已有二十五个州推动降低班级学生人数的政策或正拟订相关计划。其中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田纳西州的“师生比例改进计划”(Student 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STAR)与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于1996年推出为期5年的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计划(SAGE)最著名。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发表的一份名为《缩小班级规模:我们知道些什么?》(Reducing Class Size:What Do We Know?)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归纳了美国二十余年有关中小学班级规模之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班级规模较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果,当班级学生人数降至十五至二十人时,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正面的影响。
第二,倘若学生人数由每班超过二十人大幅降低至二十人以下,相对地,学生的成绩由五十分提升到六十分以上,对于社会经济地位低及少数族裔的学生来说影响更大。
第三,学生、老师及父母均指出班级规模缩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品质有正面的影响。研究显示,此项措施不但确保每一个孩子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且亦可改善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成绩,并在关键性的低年级阶段帮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小班化的个别教学主要具有三个优势:
(1)课堂问题行为的减少使有效教学时间相应增加;
(2)由于学生的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小班化教育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士气提高。
为何班级规模缩小对教师教学方式影响不大,一些研究指出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缺乏有关教学策略的能力,还有可能是小班使得教师认为在较少改变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只靠教学时间与内容的重新分配,就能提升学生成绩,使得教师只用较少的诱因去改变教学策略。有学者认为,不论班级大小,教师仍要负担相同分量的数学及语文课程,仍要投入相同的时间在每一项主要的课程内容,由于课程内容及课程进度未变,教师在教导课程内容时仍需投入相同的班级教学时间,因此教师不会因为班级规模大小而转变教学策略。
在进行小班教学时,教师必须应该改变在大班采用的传统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必须采取许多措施,包括个别化教学、学生的直接经验、异质性分组、同伴互动、课程变革等。因此,学校必须提供教师若干帮助,诸如工作研讨、专家指导、在职进修、课程发展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小班教学如果只是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它将是一项代价很高的计划,甚至毫无成效可言。因为小班教学的成就不是问题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师采用的方法。如果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教学法,则班级大小对于学习并无显著影响,小班教学就失去意义。如果教师缺乏有关不同教学策略的能力,而且在大部分的课程中都依靠相同的教学模式,而且不论在缩小班级规模之前或之后,教师大部分都直接给予学生课程介绍及教学指导,而不是提供相互讨论、验证或其他活动。这样的话,进行小班教学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了。
面对小班教师并不一定会转变其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的问题,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师专业训练,提升教师小班教学的信念与能力,以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进一步调整小班教学的行为,要求在小班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比大班教师更加深厚的知识与技能;将相关教师的评价与教学联系起来,让评价指导教学计划,对学生学习需求与标准负责;加强教师团队与教学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修正大学对教师师资培训的策略,使之与小班化教育改革相衔接,让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帮助所在学区或学校的教师,一起推进教学的进步。创造固定的为教师与管理者接受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机制,让他们走出去,开阔视野,便于以后更好地服务小班教学。
新型的“小型学校”
小班化教育改革是近年来美国所实施的最热门的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小班化改革必然带来学校规模的缩小。与此同时,对小型学校的研究也在进行。许多研究证明,规模较大学校的学生,由于缺乏与同学及教师之间的互动机会,较容易有压力感、侵略感、退缩感等反群性的发展;相反的,小型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境、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满意程度较大型学校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小型学校的积极影响也在增大。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学生家长正越来越多地看到小型学校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改善人际关系、为所有学生增加平等的机会以及实施学校改革有利。虽然并非所有小型学校都是最好的,一些大型学校也是很优秀的,但总的说来,较小的学校显示出较好的效果,而且小型学校更易于实施改革,虽然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它使一个学校成功的机会增加了许多。美国芝加哥、纽约、费城和洛杉矶区是几个探索小型学校的城市。纽约曾发布了一篇报道指出,当考虑到那些显现出来的效果时,小型学校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芝加哥关于小型学校成果的首次研究说,小型学校总体上造成了一种差别,而且对教与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然而,学校正在变大。研究表明,对于一所小学来说,300到400名学生是合适的;对于一所中学来说,400到800名学生是合适的。从1940年到1990年,尽管美国人口增加了70%,k-12年级公立学校的数量却降低了69%,结果,学校的平均注册学生数增加了5倍以上。虽然中学校长们在1992年的全国中学校长协会上说,中学的最佳规模应是400到599人,但从1988年到1993年间,小型中学的数量明显减少了(从34%减少到22%)。大型中学(800名学生以上)在以前的20年内只增加了2%,之后从1988年的14%剧增到1993年的30%。全国范围内学校的合并影响新成立的中学的规模大小。尤其在乡村地区,那里正在将小型的社区小学的6至8年级去掉,而将其合并到大型的中学里。
1990年,关于美国中等学校改革的一个国家论坛(包括40个中学领导、政策制定者、顾问以及来自各基金会、协会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代表)发表了一份面向未来的声明,提出一个构想以加速推动中等学校的改革并有助于创造出表现一流的中等学校。这个构想中的三个主要概念是:表现一流的学校在学术上是优秀的(提高学生成绩);在发展上极负责任(充满爱心的、安全的环境);在社会上平等(公平,向所有学生提供严格的课程计划)。教育家苏珊·加利蒂认为,似乎没有几个学校作出朝着这些方向努力的承诺,而小型学校则可做到:
(1)学术成绩。虽然学校大小与学生成绩间的关系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有些研究表明,小型学校有利于学生取得较高的成绩。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总体上小型学校可以使学生取得同等的或更优的成绩,而且小型学校对于那些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学生的成绩能产生更积极的影响。小型学校的教师更有可能形成教学小组,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整体,运用年龄段分组法和合作学习法,并使用多种评价手段等。这些学校也更加注重实际经验和校外知识的学习。
(2)学校风气。关于学生态度的研究结果是绝对支持小型学校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规模尤其敏感,小型学校的学生进步更大,同时小型学校也比大型学校有更少的消极社会行为,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学生的社会行为甚至比同校的其他学生受小型学校的影响更为积极。
(3)学生参与度。小型学校不仅有比大型学校更高的课堂出勤率,而且那些由大型学校转入小型学校的学生也会提高其课堂出勤率。在小型学校,中途退学的学生更少,此外,小型学校辅助课程的参与度要高得多。尽管大型学校可提供比小型学校更丰富的活动,但对学校规模的研究表明,小型学校的学生在参与辅助课程的活动中更为活跃,更为主动。
(4)归属感。研究者们发现,小型学校的学生比大型学校的学生有更强烈的归属感。调查显示,这种增强的归属感能够减轻或消除学生的疏离感。因此,也肯定会影响他们的自信、自尊以及要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感。
(5)师生关系。有些研究者们已经注意到了师生关系,尤其是在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对他们关心的表达上,发现在小型学校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间有确定无疑的相关性,各种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发现在大型学校里有同等的或更好的人际关系。就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工作、对领导以及彼此之间的态度来说,大型学校似乎促使教师们对学校管理产生消极的看法。小型学校的家长参与度更高,这种现象常被引用为对学生成绩和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原因。
(6)公平。保持学校的较小规模,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一般而言,拥有最大的学校和学区的州往往学习成绩最低,学生退学率最高,师生比例最差。进入大型学校学习受到最为消极的影响,而进入小型学校则会受到最为积极的影响的学生,是那些来自少数民族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家庭的学生。一个学校越大就越容易招到学生,从而就会提供不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但也有教育家认为,大型学校不能通过创建教学小组以及“校中校”来达到小型学校那样的效果。学校越大,就越是难以提供教学与教育师生的领导力量。即便是拥有优秀的教学小组,大型学校的规模仍然影响到以下各个方面:午餐轮班的次数;参加小组会议的次数;同一时间在门厅里的学生数;要求答复的父母的数量;学校建立改良小组的动力,学校的预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