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闻写作大全
24752400000010

第10章 通讯(3)

“蒙太奇”式的结构——所谓“蒙太奇”,本是法文名词的译音,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其意是将材料结构和装配起来。借用到电影上来,就是把许多个别的镜头,按照一个总的计划,象建筑工人根据图纸用一块块构件盖成楼房一样,分别加以处理而把它们组装在一起,使它发挥出比原来更大的作用。就是说,“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手法,指镜头的组合和连接方法。它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等效果,从而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通讯结构。有些通讯作品,就是采用“蒙太奇”手法来结构材料的。有的通讯结构,戏剧式地一幕幕闪现,而省略一切过程的叙述,只突出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便属此类。例如1946年4月29日延安《解放日报》刊登廖承志写的《遥献》就是这种结构形式。

《遥献》是为怀念“四.八”烈士之一的叶挺而写的。它写于惨剧发生之后不久,作者内心沉痛,情感真挚,极为感人。它写叶挺,却先不直写叶挺,而从叶挺的女儿扬眉写起。写扬眉又是先写“桌子底下端端正正放着”的“一双皮鞋”。这双皮鞋是扬眉上飞机赴延安之前留下来的,这就更加剧了作者情感的激动。“说遗骸都一片模糊了,谁也无法辨认,北方同志来问:‘骨骼有什么特征没有?牙齿有什么特征没有?’”“有的!那是铁一样的骨头,在困难时紧勒着铁颈的钢铸般的牙齿!——还有什么别的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烧成灰也辨认得出来的。”作者想扬眉,突然,“想到她的爸爸。”从这里开始,作者的思绪急转直下,奋笔书写叶挺的特征。作者叙述了与叶挺相知20年的历史,这几段总共才1500字左右,却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5段历史时期的特写镜头:

⑴1925年9月。广州,东山百子路12号。窗上围着黑纱,时钟的摆手都停了。大门上还飘着白布的长条。廖仲恺被刺后,叶挺来悼伤,工人进来说:“叶团长。”母亲站起来,“我”站起来。叶挺进来了,中等身材,剃光了头,鼻子尖尖的,穿着一身灰的“正领西装”,一进来,不说一句话,拿着母亲的手,眼泪就象一串珠子似的滚下来。“我们”没有说一句话。突然,他站起来了,对着“我”,向母亲说:“他会继承他父亲的事业的。”

⑵1937年,南京。一切如是阴森森,路过的车辆车轮都象在哭,在呻吟。天空是灰暗的。才放了警报,偶尔听见些高射炮声,铅暗的空层上,就开出几朵黑色的花。那正是南京撤退前3个星期。“我们”在南京傅厚岗的八路军办事处。叶挺组织新四军。一辆车子在门口停了。一个罩棕色方格绒大衣,里面穿黄呢军装,挂上中将领章的人钻了出来。热情地握手。叶参谋长迎出来了。两个叶,两个战将,两个客家人。笑、握手、笑。叶挺笑了。他突然沉下眉色,由齿里说出这句话:“麻烦还多着呢!管它。新四军是要搞起来的。你看吧——。”

⑶1939年。香港。“我”在家里不耐烦地走来走去。“我”由袋子里掏出表来。该到了。为什么?叶挺由新四军到广东来了。他听说广州沦陷之后,他的家乡,惠州周围一带,已出现有华侨、学生与救亡青年及当地群众自动组成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了。他高兴得跳起来。他说:“我去看看!”他去了。已一个星期,说是今天回来。门铃响了。一开门,5尺6英寸的叶挺象老虎似地跳进来。他笑得脸上剩了一张嘴。他说:“孩子们搞得不错!搞得不错!”……

⑷皖南事变发生了。1941年3月。香港新亚酒店。“我”叩门,门沉静地开了。嫂嫂出来了,穿着一身玄色的长袍,面上没有丝毫表情。“我”问她:“那人看见他没有?”嫂嫂将头低了一颗晶莹的泪珠,沿着下巴滴到黑旗袍的红花边上。她不说一句话,将一封信交给“我”。那自然是他的笔迹。他写的这几句话,“我”记得清清楚楚:“你们不要再派人来看我,你们也勿想来。砍头,就砍头好了,你们来看什么!”

⑸1946年3月。重庆。叶挺出狱,恢复自由。黄昏过了。大家都忙起来。黄砖的墙上歪歪斜斜地贴了一些标语。其中一张:“欢迎爸爸——扬眉!”石阶上人堆满了。大家的眼睛都瞪得象灯笼一样,拼命望。“这辆车是不是?”“讨厌!一直往东开走了。”“这辆车该是了吧?”一辆车停下来了。鼓掌声,鞭炮声——一个灰白头发的人由车里钻将出来。呵!疯狂地鼓掌!拥抱!有些同志忘形地抱着对方跳起舞来了。进了屋子。一个两条小发辫,穿工装,脸色象牛奶似的小小人儿,扑过去了。“爸爸!”“扬眉!”

描绘完这5个特写镜头,然后,这篇通讯又回到扬眉的形象中:“我低下头来了。扬眉的鞋儿又在那里——渐渐这鞋儿上面长了腿,多了一段灰色的工装裤,上面又添上两截乳红色的小小手臂——两条小发辫,玫瑰色的面颊——。”“我斗地站起来。我说:‘扬眉,你告诉爸爸,告诉王伯伯,博叔叔,邓叔叔,告诉他们安心!我们还活着哩!’”

《遥献》这篇通讯,都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写成的。它是采用电影“蒙太奇”特写镜头式结构的通讯作品的典范。它按历史发展分段,内在联系有机、紧密,充分地表现了叶挺的钢铁般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就是烧成灰也辨认得出来的。

6、通讯的写作技巧

写通讯,要提炼好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通讯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全文的红线。通讯的选材和主题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材料和观点的关系。观点来源于材料,但主题又是材料的统帅。选材要以一当十,以十选一。材料要深厚,要点面结合。选材要紧扣主题。那么,怎样才能把新闻通讯写的生动感人?下面就介绍几种写作技巧。

⑴直接叙述。直接叙述有三种:①开门见山,突出主题。如邓拓《访“葡萄常”》通讯,开头是: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有一条胡同,名叫下唐刀,胡同里住着一家姓常的手工艺人,外号“葡萄常”。第二段写的是:常家本是做料器玩具的家庭作坊,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什么葫芦、果子都能做一些;而最拿手是软枝紫葡萄,做得像真的一样。“葡萄常”的名声就由此而来。②承上启下,过渡照应。通讯中故事与故事之间,场面与场面之间,上下文之间,都要用直接叙述的方法连结起来,以构成完整的篇章。③简要穿插,对比衬托。在通讯中,要有穿插、对比和衬托。但三者不要展开,不要具体描绘,而用直接叙述的方法作简明交代。这样,文章既丰满厚实,又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⑵直观描写。直观描写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所见所闻,如实写来。例如1981年1月25日新华社记者写的《大快人心的时刻》中,有一段用直观描写写的现场:“判处被告人江青死刑”,这句话刚落,江青脸色刷白,连后面“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词都没听到,就尖叫起来。这时,“咔嚓”一声,两名法警立即给她戴上了手铐。……

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张春桥,也当场被戴上了手铐。这个一惯摆出一副死硬相的家伙,今天在法庭上神志异常,多次用手摸掉额角和下巴的冷汗。

一直仰着脸、神情呆滞的姚文元,听到宣判后颓丧地闭上眼睛,低下了头。

陈伯达,嘴巴哆嗦。吴法宪,两腿发抖。……

②事后采访,重现场景。事后采访,要靠深入细致,描写生动,也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③记者出场,成为“角色”。记者出场,可以介入事件,把所见所闻写得更具体生动,真实可信。

⑶实在性的议论与抒情。在通讯写作中,议论与抒情是紧密结合的。这种议论,是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作画龙点睛的发挥。这种抒情,是紧密结合事实,抒发作者的感情。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也常常采用比兴手法,使读者从中领悟思想、引起联想。此外,还有采用对比手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例如《追档案》,在向读者叙述支部书记王执信敢于追档案的胆略和气概时,作了这样的夹叙夹议:王执信是党培养多年的老同志,1947年,当中国处在光明与黑暗大决战的年代,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想当年,和黑暗势力作斗争,杀头都不怕;现如今,为了扞卫党的原则,还怕什么打击报复吗?类似毛晓洪的事,大家都不管,党在群众中还有什么威信,党支部还有什么战斗堡垒作用?这段议论,来源于事实,而又高于事实。

⑷富有表现力的情节与细节。事件通讯,应把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结果这一完整过程交待清楚,使读者、听者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通讯,要抓住人物的具体、感人、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并要写好细节。细节,就是置于情节之中的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细节要有典型性、特色性、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1985年12月23日《吉林日报》发表的《一个共产党员和四个贫困户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头场大雪降临的时候,联合体算了总帐:西瓜、蔬菜、粮食,总收入66825元,去掉费用,纯收入58285元。现在,五个当家人又围在一起,唠着,笑着。董振山宣布:解散联合体!大伙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才一年的好光景啊,为啥不接着干下去?看着大家疑惑的神情,董振山说:“你们都富了,又有了种地、经营的技术,明年可以自个儿干。我嘛……决定了,再去找别的困难户!”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和四个贫困户的故事。要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更多的地方,那将是怎样的情形呢?这篇通讯的细节描写,令人怦然心动,越看越想看。结尾也很好,是启发式。

又如《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人物通讯,细节描写是以“情”感人。请看两段原文:

那是1962年的冬天,李月华的男孩小冠军刚满3个月的时候,她去为邻居赵二姐接生。产妇分娩很顺利,刚生下的女孩小金叶非常可爱。当时赵二姐丈夫不在家,没人照应,李月华从自己家里拿来米面、红糖、鸡蛋,亲自做好送到赵二姐床前。后来,赵二姐突然生了病,经过李月华细心治疗和护理,病是好了,可奶水一滴也没有了。小金叶衔着奶头哇哇哭闹,赵二姐急得直淌眼泪。李月华听着小金叶的哭声,揪心似地难受,她决定给小冠军停乳喂粥,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小金叶。从此以后,李月华每天按时给小金叶喂奶,夜里只要听见小金叶的哭声,天气再冷也要赶来。

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李月华出诊归来,远远就听到小冠军和小金叶都在啼哭,赶紧加快了脚步。但是她没有回家,而是去敲了赵二姐的门:“二姐,开门呀!”赵二姐听见李月华的声音,一骨碌爬起来点上了灯。看到李月华背着药箱子走进来,便激动地拉住李月华的手说:“她李姨,你家小冠军也在哭呢!”李月华笑着说:“没啥,有他姥姥哄着哩。”一边说,一边给小金叶喂奶。赵二姐望着渐渐入睡的小金叶,感动地伏在李月华的肩上哭了,泪水把李月华的衣裳润湿了一大片……

人们读到这样的细节,有谁会不为李月华的品德所感动呢?又有谁会很快将它们遗忘了呢!

通讯是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如果有两三个细节写好了,文章的效果就更好。一些动人的细节,能长久地烙印在人们心中。

下面把各种通讯的写作要求作以介绍。

7、人物通讯写作要求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写作时,要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表现人物;要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要注意反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在先进人物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要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先进人物个人的作用。这种通讯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先进个人的,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王崇伦抓豆腐》等;一类是写先进集体和描绘英雄群像的,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等。此外还有揭露干坏事的丑恶人物的,如1981年9月18日《南方日报》登的通讯《张副主任的“本事”和“花园别墅”》等。

人物通讯写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着意刻画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人物通讯应以人物为中心。人物通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先进人物的先进行为和事迹,是在某种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没有思想,人物的行为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写先进人物,重要的是揭示人物的先进思想、内心世界,这样才能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我的体会,先进思想是先进人物报道的灵魂。先进思想刻画得好,先进人物的报道才能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例如1963年2月7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充分展示了雷锋热爱党、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风采和精神面貌。

②要在矛盾斗争中写先进人物。俗话说:梅花开在腊月里,英雄出在艰苦里。社会主义新人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性格,只有在矛盾斗争中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先进人物是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是在同各种旧的、落后的、腐朽的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英雄模范、先进战士,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矛盾斗争中考验、锻炼出来的。一切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正是因为他们始终站在矛盾斗争的最前线,并且推动了斗争,解决了矛盾,同时,也在斗争中磨练了自己,提高了自己,才成为先进人物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我们这个崭新的时代;没有斗争,也就没有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先进人物的特点:敢于改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他们临危不惧,临难不苟,能够战胜困难和阻碍,也能够为开辟新生活的道路而披荆斩棘。崇高的理想、艰苦的斗争,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高尚品质与坚强性格。人物通讯,不反映时代的矛盾冲突,不揭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斗争内容,不把先进人物放在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中去考验,不写先进人物为开创四化建设新局面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斗争的革命精神,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才是真实可信的。例如1979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要为真理而斗争——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新同林彪、“四人帮”进行殊死斗争的事迹》,就是把张志新放在矛盾斗争中去写,从而充分体现了张志新烈士坚贞不屈,不畏强暴,与林彪、“四人帮”进行殊死斗争的高尚情操与顽强斗志。

③要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细节是人物描写中的点睛之笔,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所以,写人物通讯必须抓好细节描写,要抓取那些有特点、有个性的动人细节。写细节的例文,可参阅前面《通讯的写作技巧》中的(4)富有表现力的情节与细节。

④要围绕特定的时代精神和环境气氛来写。先进人物不可能脱离社会、时代而独立存在。所以,先进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总脱离不了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只有在时代背景下,才能更深刻理解人物,看清人物的思想。同时,写环境气氛,把人们带到了特定的环境,使人们看到先进人物是生活在我们之中的人而不是神,他们是可亲可信的。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那三年自然灾害的时代背景下。又如中央主要领导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同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起与洪水作斗争的报道,也说明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