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制造业复兴
24768900000003

第3章 封面故事(1)

近岸外包:首席执行官指南

Katy George,Sree Ramaswamy,Lou Rassey

未来数年里,随着技术对运营的改变,靠近需求以及靠近创新的供应生态系统将成为比降低劳动力成本更加重要的制胜王牌。

为什么

随着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来自新兴市场的需求正快速涌现,并呈复杂化趋势。技术创新,如物联网和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则有力地推动着企业的数字化运营。

重要性

低廉的劳动力不再是制造业的战略优势,未来的竞争重点包括多元化且灵便的生产地组合、广泛的创新导向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对技术技能的强烈关注。

如何做

近岸外包时代制造业的战略重点:靠近需求和靠近创新(特别是供应商的创新基地)。同时:

■优化选址

■发展供应商生态系统

■培育人才与技能

欲了解3D打印技术的应用,请阅读第15页《3D打印开启定制时代》。

20世纪90年代,离岸外包风靡一时,同时也成为利用发展中国家低薪工人实现劳动力成本套利的代名词。然而,高瞻远瞩的制造业领袖们却注意到,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自由化浪潮席卷而来,全球化进程中已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包括新兴市场供应商和劳动力技能的稳步提高,不断增强的将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移植到新地区的能力,以及越来越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讯基础设施带来的经济效益。

现在,某些事情正在同时发生。当我们受全球金融危机、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以及不均衡的全球复苏的影响,开始习惯于“新的常态”时,传统的套利模式似乎已经越来越过时[1]。也许对于某些产品而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然不失为一种决定性的竞争优势。但是,随着人们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新兴市场作为需求中心(而不仅仅是供应基地)的重要性正在日益提高。

全球能源大局也在发展变化之中,除了如今耳熟能详的美国页岩气革命,还有包括蓄电池储能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创新举措,都可能重塑生产企业的战略抉择。与此同时,扩展中的物联网、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和其他颠覆性科技使得全新的工作技能越发重要,也在推动着企业彻底的运营创新。

如今的制造业战略与其将关注重点放在离岸外包或者“企业回流”(re-shoring,描述制造业因新兴市场工资上涨而回归发达国家市场的术语)上,不如思考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近岸外包(next-shoring)强调的是靠近需求、靠近创新。新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尤其强调对产品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于本地市场的能力,而颠覆成本和再造流程的新兴技术令全新的供应生态系统成为差异化来源。在这样的商业世界中,靠近需求和靠近创新两者都至关重要。近岸外包战略所涵盖的元素,包括多元化且灵便的生产地组合、广泛的创新导向合作伙伴网络以及对技术技能的强烈关注。

本文将解读重塑制造业格局的经济力量,并衡量即将涌现的新技术。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为管理人员提出新形势下运营原则建议。近岸外包正在逐渐成形,毋庸置疑,它将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继续演化。我们描绘的蓝图不一定很精确,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晰,这就是近岸外包的前身——离岸外包所具备的前提条件正在逐渐消失。

经济基础因素

近岸外包发端于经济基础因素:需求(由于本地因素重要性的增长)和供应(随着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发生变化)。

本地市场需求的重要性

全球制造业超过2/3的生产活动发生在紧邻需求市场进行布局的行业。这一简单的事实有助于解释近期制造业产量和就业增长的原因。鉴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衰退中需求已经探底,增长不仅发生在欧洲和北美,也发生在中国等新兴市场。

在汽车、机械、食品饮料和金属制品等行业,本地市场需求大量涌现。在美国,大约85%的行业重振(相当于2010年以来50万个工作岗位)直接归功于汽车、机械、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增长,以及这些行业与面向本地的金属、橡胶和塑料制品供应商之间的联系[2]。例如,美国的汽车、机械、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所消耗的金属产量占金属总产量的80%。

在中国,情况亦是如此。面向内需的本地生产企业对区域投资和就业的增加贡献斐然。例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及生产商,许多快速成长的行业都与之密切相关。随着汽车OEM扩充产能以满足新兴市场的区域性需求,供应商也闻风而动,仅过去10年内,亚洲汽车制造商的工厂数量就已增加了3倍。

在全球范围内,新兴市场的需求正在稳步扩大,从2008年的大约40%到2025年的预期66%。由此也分化出许多不同的产品种类、特征与质量等级、价格水平、服务需求和营销渠道。非洲、巴西、中国和印度等市场(部分细分市场已超过发达国家的整体市场规模)在区域、民族、收入水平及文化方面的多样性使得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以汽车业为例,分散的客户需求带来了车型数量30%—50%的增加。汽车业近期90%的资本性支出都与全球衍生产品和新市场的产能扩充有关。

劳动力成本的套利限制

本地需求的激增解释了为什么工资上涨未能遏制中国的制造业扩张。自2008年以来,中国人均工资几乎翻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最低工资政策[3](该国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计划要求年平均最低工资增加13%,部分省份已超出此标准)。诚然,在个别劳动力密集型和贸易导向型行业,如服装制造业和消费电子业,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确实打破了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平衡。举例来说,孟加拉国和越南的制造业规模就从中国的工资上涨波中获益,尽管中国生产企业也在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然而工资上涨的影响远不止于此。正如亨利·福特5美元一天的工资标准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消费阶层,中国更高的工资水平正在拉动内需,从而坚定了OEM和供应商在当地的投资选择。同时,并没有证据显示中国与美国等先进经济体之间在进行一场零和博弈。相反,劳动力成本差距的缩小加强了本地市场需求因素在推动制造业就业方面的重要性。事实上,生产要素成本往往在一个地区的选址决策上发挥着最大的影响——例如,空客迁到了阿拉巴马而不是德克萨斯或者北卡罗来纳。这些成本与基础设施开支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区域的整体经济吸引力。

能源成本的影响

自2007年以来,随着页岩沉积层的页岩气生产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美国天然气价格已经滑落了2/3。在一个较小的行业范围内,天然气密集型的制造业(如石油化工、肥料和钢铁)是最直接的受益者。能源价值链上的一些下游业者已经开始转移投资。例如,陶氏化学、巴斯夫、梅塞尼斯已经宣布了在美国新增产能的规划,以利用更为廉价而丰富的能源供应。

这些变动对于这类公司和子行业来说十分重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研究表明,到2020年,更低成本的能源有望为美国GDP带来约4000亿—7000亿美元的增长[4]。但是,他们是否预见到了全球制造业活动戏剧化的再平衡呢?美国的电力成本已经比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要低,因为该国以及其他国家还有机会通过水力发电提升本国的能源产出。化石燃料并非能源供应大势发生改变的唯一领域。

试想一下能源储存技术尤其是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等的潜在影响,这些能源都在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便宜。同时,可再生能源生产(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不断改善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能源的供应范围。在部分电网并不可靠或者根本不存在的发展中地区,通过太阳能配电来满足工厂区的需求可能更为可行。热电联产(CHP)厂的分布式发电也有所增长,这些工厂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来运转蒸气涡轮机,进行局部发电。

如今这些都不是灵丹妙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公司可能会扪心自问,如果能源的供应和价格不再是一个显著的考量因素,他们将会把主要的战略筹码放在哪里?于是就有可能回归到本地市场需求的模式。有趣的是,代表未来需求增长最大来源的国家——中国也在其五年计划中重点强调打造新的战略行业,积极刺激一系列新能源和储备技术的发展[5]。

未来的技术突破

科技的影响远不止于发展能源。高级机器人技术、3D打印机和大规模的数字化运营正蓄势待发,可能改变影响制造业成本和产地选择判断的基础前提[6]。要从这些改变中获取价值,公司需要进行大量投资,确保进入核心的创新领域,获得有能力的供应商和技能高度熟练的工人。

高级机器人技术

自2008年以来,工业机器人的投资已经增加了近50%。随着新一代先进系统的开发,即使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处理信息的灵敏度也变得更高,能力也更强。这些机器人所能处理的任务范围更广,例如操作小型电子零件,提取、包装单个产品。它们能与人类并肩工作,接受车间操作工的培训,而不仅是由高薪工程师编程控制。经济效益和能力的提升终将结出不可限量的生产力硕果,打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更快的市场投放速度。一旦这幅画面成为现实,公司就能重组其生产体系,为这些机械“工人”提供新的角色。

能更广泛地取代人类执行任务而且更廉价、技术更熟练的机器人,是公司可能选择将生产场地向主要需求市场更加靠近的另一个原因,哪怕这些市场工资水平更高。在发展中国家,机器人能加速提升自动化水平,弥补某些生产技能的不足。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到2025年,发达国家产业工人15%—25%以及发展中国家产业工人5%—15%的任务,有望实现自动化。

更进一步来讲,高度机器人化并采用其他信息技术的工厂还可能会转向其他领域的竞争,如客户网络,当嵌入其中的信息开始提供生产重点及流程方面的指导,客户网络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灵活而智能化的组装线机器人还将推动生产承包企业为更加多元化的客户提供服务,为进军有吸引力的目标微细分市场创造契机。

3D打印

3D打印的经济效益也在迅速提升。虽然3D打印机对制造行业的价值仍微乎其微(0.02%),但预计到2015年,其销售额将实现翻番,达到40亿美元,而且设备价格也在飞快降低[7]。3D打印机还开启了更具颠覆性的生产网络和完全定制化的可能性。在早期生产应用方面,部分公司将该设备用于加速产品开发,它能节省等待远程专家制作原型的时间。公司将能考虑新的供应链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可通过有针对性地使用内部3D打印设备来取代传统的零件供应商。

这些3D打印设备无法取代传统的大批量生产模式,比如模铸和模压。但对于更加专业化的产品,不难想象会出现这样的服务行业:类似于复印或打印店,能根据B2B或B2C客户提供的设计规格生产产品。而新产品的创意众包网络有一天将能为某些生产企业的传统研发活动提供补充(欲了解更多3D打印信息,请见本期《3D打印开启定制时代》)。

数字化运营

它与高级机器人、3D打印机同样重要,后者仅仅代表了一个更宏大的运营数字化进程中的两条线索而已。云计算、移动通讯、物联网[8]正开始与高级分析相结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连接资产和利益相关方的智能化数据。产品将会越来越多地进行相互沟通,以及与机器人、工厂内的高级设备、客户及供应商进行沟通。零件的数字“基因”(包括生产零件所要求的材料、设备和时间)也将越来越显而易见。

这意味着我们将迈向这样一个时代:生产企业将拥有空前的能见度,对于谁在哪儿、生产了什么以及生产情况如何了如指掌。它们将能通过电话运作虚拟运营的“战情室”,通过智能设备的相互对接以及在线人机交互获得解决车间优化问题的新机遇。在不远的将来,生产企业还将挖掘众包设计以及按需生产的机会。这些机会将扩大3D打印设备所生产的物品的范围;生产企业将寻求“按小时”购买和出售此前利用率不足的生产线,并依靠动态数据库来确定每个零件的成本。而新的在技术推动下的协作方式,如三维虚拟组装及整车测试,将重新定义靠近创新的含义——这种创新可能源于本地,也可能通过互联网获得。

数字化运营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梦。GE已经在纽约州组建了一个400人的工业互联网软件团队,其员工利用iPad来运转一家先进的电池厂;Amazon. com增加了智能化仓库机器人的数量;菲亚特减少了推出新产品所需的实物样车的数量;美国铝业压缩了某些产品的原型制作时间和成本;最近,一家汽车供应商将为期8个月的原型制作流程压缩为一周。

近岸外包

在积聚动能的同时,上述力量已经明确指出了近岸外包时代制造业战略的重点:靠近需求,靠近创新(特别是供应商的创新基地)。不管是发达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这两大要素都将十分关键。近岸外包并非指制造业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而是根据各地制造业特性的改变进行调适、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