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制造业复兴
24768900000004

第4章 封面故事(2)

优化选址决策

随着新兴市场消费的快速增长,生产企业必须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地区偏好,于是靠近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12年与麦肯锡的访谈中,Timken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格里菲斯解释了公司的做法:“在过去10年中,我们新建了十分强大的东欧、印度和中国生产基地,”并非因为当地的工资水平低,“而是因为那里才是日益壮大的市场。”伴随这一扩张的是将战略重点从汽车零部件转移开来——“我们能生产行驶100万英里的耐用汽车,但没人会在意。”新的重点放在了新兴市场快速增长的采矿、卡车运输、钢铁制造和水泥生产客户。对他们而言,Timken的可靠性是一项决定性资产[9]。

将生产场地的选址靠近需求,有助于更轻松地辨别和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不过,打造广泛迎合当地客户偏好且高效运作的全球生产布局是一种微妙的平衡术,因为在许多行业,规模经济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已经从汽车平台转向更加模块化的架构,该架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能生产多种产品变种或衍生产品。

新产品、市场细分、消费者偏好以及一些固有风险(如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工资和货币价格的波动)等因素相结合,增加了制造业和供应链网络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更强调运营的敏捷度,即设计、生产和供应链快速适应环境波动的能力[10]。这一点可能也会影响选址决策。

让我们从一家消费品公司身上吸取经验,该公司过去依赖一家工厂向其主要市场供货。但当它遇到不同寻常的区域和季节消费模式时,缺货以及销售流失随之发生。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公司在另一个地区建立了第二家具有相似成本特征的工厂。这一额外产能保障了问题突出的主要市场的供货,也借此满足了新工厂附近的几个新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该做法尽管投资较大,但降低了公司的风险敞口,消除了具有破坏性的断货问题,同时改善了盈利。

建设供应商生态系统

技术专长和本地市场知识的崭新结合将成为新产品策略的坚实基础。反应灵敏、协同合作且具备高科技含量的供应商生态系统将因此在越来越多的区域市场成为日渐重要的竞争资产。例如,一家大型制造商直到最近还在依赖低成本的墨西哥供应商采购零配件,但为了抓住科技变革带来的机遇,它开始与一家拥有尖端3D打印技术的供应商展开合作。新的合作关系降低了存货成本(因为零配件是按需生产),并极大地加快了原型开发速度。

这类例子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合作伙伴之间信息交互机制的日趋健全,企业将会迎来从更可靠的物流到更便捷的支付系统的一系列改善。这些改善将激发协作效益的良性循环。因此不久以后,许多生产企业的供应基地可能需要进行重大升级和资本性投资,从而在诸如机器人技术等领域创造共生竞争力。对技能发展项目进行协同合作与管理也将变得非常必要。在某些情况下,与地方或中央政府合作、为制造业未来生态系统的繁荣创造条件将会非常有价值。更加紧密的供应链网络也将促使生产系统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的需求,我们的同事在《重塑产业经济》一文中对此有更加详尽的探讨。

美国在建立创新的供应链生态系统方面的失败案例,说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同样重要。美国当前面临的竞争挑战有时候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系统的失败,而非经济方面的问题。比如,它在高级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投资常常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即使在那些工资差额对选址决策影响不大的行业,贸易逆差也十分严重。

发展人才与技能

所有这些将引发对制造业人才的重视,并带来一系列区域性挑战。在欧洲和美国,教育机构培养出的工人已不能满足先进生产企业在技术能力方面的需求。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上百万早已适应日常工作的低成本工人发现,要迈上新台阶难上加难。生产线主管往往是刚从本地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管理基层运营与协调团队对他们来说殊为不易。制造企业需要在正式培训和在职指导方面加大投入以弥合差距,还必须四处撒网,支持本地社区学校和技术院校设置课程体系,获得招募新人才的渠道。

与此相关的一大挑战是对新的管理能力的需求。当劳动力成本套利很难再成为挡箭牌时,区域性生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中层经理人既要能驾驭复杂严谨的运作体系,又要成为多面手。他们必须能够把握一系列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潜力,对本地市场有脚踏实地的了解,从而对产品策略与投资权衡施加影响。与供应商、教育合作伙伴以及本地政府官员建立外部关系的能力也将是一项竞争优势,要发展一个强大而复杂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他们的作用不可低估。

当然,在不同地区,近岸外包也是不一样的。欧洲、美国在诸如生物制药、汽车工程与先进材料等领域有显著优势。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通过愈加成熟的企业与院校研究机构来不断提高技能专长,并在先进工艺与新兴产业领域积累经验[11]。未来,问题将不再表现为是否由一个市场为另一个市场制造产品,而是如何为每一个市场量身打造产品策略,如何将本地市场需求与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数字化专长相结合。尽管每个企业、行业以及区域的路线图都将不尽相同,但我们相信,本文列举的原则对所有企业都是通用的。

三位作者感谢MichaelChui、JamesManyika和VenuNagali为本文作出的贡献。

Katy George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新泽西分公司;

Sree Ramaswamy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成员,常驻华盛顿分公司;

Lou Rassey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常驻芝加哥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4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3D打印开启定制时代

Daniel Cohen,Matthew Sargeant,Ken Somers

增材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突飞猛进,企业高管现在就应当做好准备,迎接随之而来的五方面颠覆性变化。

3D打印或者增材制造技术[12]已经从最初简单的塑料原型生产取得了很大进展。如今,3D打印机不仅可以处理从钛到人体软组织等各类材料,还可以生产全功能零件,包括复杂机械装置、电池、晶体管和LED屏幕。

3D打印的硬件能力也在飞速发展。现在可以制造大型零件,并且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上述突破正引领3D打印技术接近临界点——它似乎随时会从所属的细分市场脱颖而出,并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成为切实可行的传统制造工艺的替代方法。

如果这成为现实,3D打印技术将极大提升制造灵活性——比如,企业由此可以缩短开发时间,省略模具加工成本并简化流水线生产,而且过去难以制造的复杂形状和结构,现在也可以顺利生产。此外,增材制造技术将有助于企业消除在传统(减材)制造过程中造成的浪费,提高材料的生产效率,由此加速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相关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本期《重塑产业经济》一文)。3D打印的经济影响也十分显著,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其经济影响每年可能高达5500亿美元[13]。

3D打印相对于其他制造技术的独特优势可能会为许多行业带来设计、开发、生产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深远变化。下面我们着重阐述3D打印可能带来的五大颠覆性变化,高管人员应当从现在起就为此做好准备。

加快产品开发周期

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是第一部3D打印机带来的主要收益,它本来就是为加速产品原型构建而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将生产时间从数周或数天缩短至几个小时)。而且随着增材制造和常规制造界限的模糊,现在很多行业都有望进入第二轮加速周期。

例如,增材制造能够使原型产品更快到达客户手中,并且更快地获得更细致的反馈(这主要受惠于打印机分辨率的提高、高清晰度的色彩以及更加广泛的材料应用,比如聚酯纤维,可使客户提前看到最终产品的样子)。这种无模具的原型开发能力可以让企业快速测试多种配置,确定客户的喜好,从而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并缩短上市时间。企业甚至可以在传统生产工具仍在制造过程中或者尚未做出生产决策之时,先用3D技术打印出零部件,并将相关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试销。如果企业确实需要订购此类生产工具,他们也可以考虑使用增材制造技术来制造,从而节约更多时间和资金。

我们预计,3D打印技术将在未来10年里大幅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例如,3D打印会使制作简单的实验室仪器这类日常研发工作变得更高效)。由于3D打印技术能够提升通过远程合作进行众包创意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对企业从更广泛的视角考虑研发产生影响。对于一些企业而言,很可能有一天,众包智慧开始取代其内部的研发活动,而对众包的管理将成为一项新的要务。

新的制造战略和产地选择

截至2011年,只有约25%的增材制造市场涉及直接生产最终产品。但是,如今用3D打印技术直接生产最终产品已经成为这个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60%。随着成本的不断下降和3D打印机功能的不断改进,能够经济地使用增材技术制造的零件范围将大大拓宽。例如,波音公司已经使用3D打印机为10种不同类型的飞机制造了约200种零部件;医疗产品公司也在使用3D打印技术提供产品服务,如髋关节替换[14]。

当然,并不是每一种零部件都适用这项技术并能从中获得收益(包括降低成本、性能改进或者兼而有之)。企业应该认清具有哪些特征的零部件更适合使用3D打印技术来生产,包括具有较高劳动力成本要素(如装配耗时以及有二次加工过程)的零部件、模具要求复杂且产量较低(因此加工水平很高)的零件、废弃率或者废品率过高的零部件。目前,有远见的制造商已经在研究如何对零部件库存进行妥善分类,以确定其中哪些类型的零部件更适合用3D打印技术生产。

增材制造技术也会影响企业的产地选择策略。对于3D打印制造而言,劳动力成本因素仍然存在,但事实上,它的重要性相对于传统制造方式大大降低了,这就使得企业未来在选择产地时会更多地考虑在发达国家进行本地化生产以贴近终端客户,而不仅仅是一味将制造业外包到低成本国家。但另一方面,由于 3D打印的全数字化性质,企业也可以在电力和劳动力投入成本较低的欠发达国家生产复杂零部件,不必像现在这样一定要将其留在发达国家生产。

高级管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的一个相关领域是3D打印材料市场的发展。未来的材料成本是不确定的,因为现在很多打印机都使用其打印设备厂商专有或特许的材料。如果未来情况发生变化并且有更普遍的材料标准(因此定价降低),这将很快对高管设计制造战略和产地选择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

利润来源转移

增材制造技术可能会改变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价值的方式。正如传统制造业的外包曾经推动耐克等消费品公司更多地倚重其设计能力一样,3D打印技术可以降低传统生产方式的成本和复杂性,从而迫使企业以其他方式实现自身产品的差异化,比如使制造的产品更容易修复(因此寿命较长),或者推出更加个性化的设计。

硬模具便于制造数以千计的相同产品,但减少对硬模具的依赖其实也创造了新的机会,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个性化或定制化的设计,并且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客户群。例如,个性化正畸牙套的增材制造就体现了这类新技术的潜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此类产品具备技术可行性,企业必须确定哪些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商业价值。大规模定制和新设计可能性的结合将会成为许多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手段,最终对一些细分的传统制造商产生颠覆性影响。

可能在价值链的某些环节,增材制造的应用对客户来说还比较抽象,但其实际影响可能更加深远。在传统的售后市场供应链上,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对备件库存(特别是陈旧的传统产品的备件库存)的管理。而使用3D打印机按需制造替换零件的能力会改变售后服务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结构。一些具备现场增材制造能力的小型设施可以取代大型的地区性仓库,一些维修件的供应甚至可以外包。例如,位于机场、医院或者大型制造场所的小加工厂(或者代工厂)可以根据厂家直接提供的数据现场制作设备所需的大部分零件。

当然,有一天零售商也可能会使用这类代工厂量身定制产品(如玩具或建筑材料),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对于拥有机器、核心设计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制造商而言,这种业务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链布局。

新能力

产品设计与制造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建筑师不能设计无法施工的房子,而工程师则不能在设计机器时不考虑铸造、锻造、铣削、车削和焊接等工艺的优点和局限性。如今,围绕传统制造工艺的设计资源非常丰富,但围绕3D打印的设计资源则要少得多。我们对制造公司高管的访谈表明,许多人已经看到了这种不足,并且在争先恐后地进行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