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降血糖不可不知的300个细节
24808700000019

第19章 药物调治的细节(1)

众所周知,药物、饮食、运动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三大基石,虽然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调节血糖,但必要的时候,药物治疗更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分为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两大类,掌握好用药方式和时间尤为重要。只有合理用药,再辅助良好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阻断糖尿病病情的发展,让患者更健康。

无症状也要控制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由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很多中老年人在体检或针对其他疾病就诊化验时才发现自己患上了II型糖尿病。

这些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认为高血糖不需要控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紊乱疾病,有时长期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还可造成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异常。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虽然短期内疗效不明显,但是能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就不控制血糖,几年后,这些人与积极控制血糖的患者的差别就会显现出来。

积极控制血糖的患者仍然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而不控制血糖的患者可能因为视网膜病变、四肢麻木及高血压等糖尿病并发症而丧失工作能力,生活质量也明显下降,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得不住院治疗。此时,这些并发症已经不可逆转了。

因此,无论是否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发现血糖升高,应在确诊糖尿病的同时就积极地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降糖药不是“一吃就灵”

许多糖尿病患者虽然坚持服用降糖药,但是血糖控制得并不理想,还有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很快就出现了并发症。那么,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不控制饮食。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有些患者认为吃了降糖药就不用控制饮食了,结果必然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

第二,跟着感觉吃药。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轻重与血糖高低有直接关系,只有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症状。认为症状减轻了血糖就是正常的,这种想法不对,血糖是否正常要靠化验来判断,不能凭自我感觉。

第三,不定期复诊。血糖是否控制得好,要看血糖正常与否,这就需要定期化验。一些患者因为一次化验后的血糖比较正常,就认为血糖永远正常,不再去化验或者间隔很久才化验一次,这种错误的做法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第四,盲目吃药。得了糖尿病就要终身治疗,因此一定要了解自己服用的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有的患者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盲目吃药,随意换药,这样只会加重病情。

第五,认为价格越高药效越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其实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只能说哪种降糖药更适合自己。对其他人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自己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第六,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实际上,降糖药的剂量只要在规定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只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会消失,并不会有严重影响。无论服用何种药物,都要先看药的作用,而不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并且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选择“物美价廉”的降糖方式

每个糖尿病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都不一样,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物美价廉”的药物。

胰岛素:人胰岛素长期使用效果好

选用胰岛素时,是选用人胰岛素还是选择动物胰岛素呢?动物胰岛素虽然比人胰岛素的价格低很多,但动物胰岛素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如果长期使用,还要加用治疗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样算下来,价格也就不便宜了。人胰岛素不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而且长期使用效果好,还是很划算的。

血糖仪:功能多的浪费钱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测血糖,如果总是去医院检测,时间一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省钱应该买个血糖仪,在家里随时检测。

目前,血糖仪从几百元到数千元价格不一,主要区别在于功能的多少,大多数患者使用几百元的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用多功能的。

积极预防并发症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眼部病变、神经病变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就需要透析或进行肾移植,肾移植的费用需几万元到数十万元,而且术后还要用几万元的免疫抑制剂;透析一年要花费8~9万元,一般家庭很难承受。所以,必须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吃口服降糖药的正确方法

口服降糖药有5大类,下面分别阐述各类口服降糖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磺脲类:必须饭前服用

磺脲类药物是传统的口服降糖药,降糖作用快,能降低正常血糖,因此有低血糖的副作用。使用这类降糖药必须严格在饭前服用,剂量要适当,患者外出需要随身携带糖果。

二甲双胍:肥胖患者的首选

二甲双胍除了降糖,还有一定的减肥作用,单用不会产生低血糖。二甲双胍是全程治疗用药,即确诊后就开始使用,副作用主要为对胃肠道的刺激。二甲双胍不损害肾功能,但肾功能不全、心衰、缺氧患者慎用。

格列奈类:降餐后血糖

此类降糖药是胰岛素促泌剂,调节餐后血糖的效果很好,发生低血糖的几率也小。服用时与第一口饭一起吃。特点是药物代谢快,合并轻度肝肾损害的糖尿病患者也能服用。

胰岛素增敏剂:不受饮食影响

该药的作用机制是增加胰岛素的效能,作用持久,饭前饭后均可服用。单用不会引起低血糖,每天服用2次。服用此药期间,要注意是否有体重增加和呼吸困难的情况。心衰、水肿、肝功能不全者禁用。

α-糖苷酶抑制剂:与第一口饭同吃

该药是抑制十二指肠分解淀粉的一种酶,把小肠对糖的吸收平摊到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这样一来,就能减少餐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单用该药不降正常血糖,应与第一口饭同吃。副作用主要为胃肠胀气。

6种情况不能使用口服降糖药

不适合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情况有很多,有些患者绝对不能用,有些患者只是相对不能用,或者用时要非常小心。具体分为以下6种: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双胍类降糖药和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2)糖尿病孕妇应该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血糖控制不好的同时还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口服降糖药还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哺乳期的糖尿病女性也不要用口服降糖药。

(3)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不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须肝脏代谢,大多数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可能会发生药物累积中毒或引发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发乳酸性酸中毒。

(5)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的患者应停服口服降糖药,改用注射胰岛素治疗。

(6)出现其他急症,如心肌梗死、手术创伤等情况的患者,也应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

治疗中调整口服降糖药的正确方法

及时调整口服降糖药对血糖的控制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调整或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的指标:①空腹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②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求空腹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当达到此目标后,就要设法达到第二个指标。

如果单纯控制饮食一个月后仍达不到上述指标,应加口服降糖药;如果服用一种口服降糖药已达到最大剂量,而严格控制饮食仍达不到上述指标者,可联合应用两种口服降糖药。

若达到上述两个指标,要设法进一步调整药物、饮食和运动量,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2)无症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降糖药的调整:应先使空腹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再使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1毫摩尔/升。当药物加大到最大剂量却未达到这两个指标时,则需加服或改用其他降糖药。加服降糖药时应从小量开始,逐渐增至最大量。

如果已联合用药,空腹血糖值达标,但餐后2小时血糖值未达标,一般先不考虑改用胰岛素治疗,可适当调整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使餐后血糖下降。当病情控制稳定后,采用的两种药物可减少一种,根据病人的情况反复调节。

(3)有严重症状无酮症NIDDM降糖药的选择:用胰岛素治疗。主要有以下情况:①体重明显减轻、消瘦;②无明显消瘦,用最大量磺脲类药物治疗1周症状未好转;③空腹血糖大于19.4毫摩尔/升;④服用最大剂量磺脲类药1周后病情好转,再观察1~2周,未见进一步好转,仍有显著症状者。

准确掌握服药的“黄金时间”

近年来,医药科学迅速发展,专家发现许多药物的疗效和用药时间关系密切,这是由于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与昼夜节律波动有关。所以,患者应该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波动规律,选择最佳的服药时间,以便发挥最佳药效。

铁剂:贫血患者补铁剂最好在晚上7点服用,此时疗效最好。

钙剂: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所以临睡前服用补钙药能充分吸收和利用钙。

降压药:服降压药1日3次,最好分别在早上7时、下午3时和晚上7时服用,早晚两次的用量比下午用量适当少些。晚上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以免血压过低、心动过缓,形成脑血栓。

抗菌素和消炎药:抗菌素排泄较快,应该每隔6小时服药1次;消炎止痛类药物可在早晨加大剂量服1次,效果最好,而且可免去中午的1次服药。

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此时注射胰岛素的用量小,效果好。甲糖宁宜上午8时口服,下午服用则需加大剂量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强心药:心脏病患者在凌晨时对洋地黄、西地兰和******等药最敏感,此时服药能使疗效倍增。

抗哮喘药:氨茶碱适宜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

抗过敏药:赛庚啶在早上7时左右服用,能将药效维持15~17小时。

激素类药:由于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早上7时左右,所以早上7时一次性给药疗效最好。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且在餐后服用效果最佳,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效果较差。

“阶梯用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分为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其中90%以上为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导致的,必须选择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因素可能是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伴有胰岛素不足。

一般来说,糖尿病的病程分为4个时期:遗传易感期、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量低减期)、糖尿病期、糖尿病晚期。在前两个阶段,由于还未发生糖尿病,应采取1级预防的方法,包括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期应采取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的综合疗法,其中的药物疗法应采用“阶梯治疗”,更安全、更方便、更经济、更有效,可称作糖尿病治疗的优化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阶梯疗法”的理论根据,随着糖尿病的发展,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并进行性加重,会使胰岛功能进一步下降。

因此,一方面要及早使用胰岛素增敏剂降低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应避免过早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尽量保护胰岛功能,并保证每日胰岛素的需要量。其目的是控制代谢紊乱,防止产生并发症。

“阶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采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胰岛素增敏剂,配合饮食、运动治疗,如无效可执行第二步方案。

第二步:用胰岛素增敏剂加上餐后血糖调节剂,如拜糖平、罗格列酮,无效则选择第三步方案。

第三步:用胰岛素增敏剂和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合磺脲类降糖药,无效可进入第四步治疗方案。

第四步: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联合治疗,根据胰岛素缺乏的程度采取胰岛素补充疗法(每日注射1~2次)或胰岛素替代疗法(每日注射3~4次)。

糖尿病患者换药切忌盲目跟风

有些糖尿病患者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听别人说某种药疗效好,自己就买来试,结果非但没能控制好血糖,还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盲目更换药物,常常会造成血糖不稳定。如果服用了含有强效作用且药效较长的某类药物后,很容易引发低血糖。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机体的反应能力较差,极有可能出现低血糖昏迷,此时如不及时抢救,将会危及患者生命。

降糖药要发挥降糖作用,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较长时间服用某种药物,该药的血药浓度是恒定的,如果频繁更换降糖药,一定会影响原来所使用药物的血药浓度,影响降糖效果。而且,如果没有掌握好新换药物的剂量,同样会造成血糖波动。

有些患者合并一些慢性并发症,如果所更换的药物是所谓的“纯中药”、“保健品”等产品,很可能加重并发症,延误病情。

如果患者在服用某些降糖药物时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应该首先寻找原因。比如是否严格控制饮食、药物配伍是否合理;有没有情绪方面的因素影响或是否存在感染、腹泻、呕吐等应激情况;是否有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反应,是否用了升高血糖的药物。若这些原因能排除,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更换药物或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用药的个体化,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不可盲目听信其他患者的意见或广告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