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平静,自然身心平静
一天,一个自认为很善良的人向一位高僧请教:“请问高僧,为什么我如此善良,但还是会经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恶人却活得逍遥自在呢?”
高僧很慈悲地看着这个自称善良的人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痛苦,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内心一定有和这个痛苦相对应的恶存在。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恶,那么这个人的心灵是根本不会感到痛苦的。既然你还经常感到痛苦,说明你内心还有恶存在,还不是纯粹的善人。而那些你认为是‘恶人’的人,未必就是真正的恶人。一个人能快乐地活着,至少说明这个人还不是纯粹的恶人。”
自称善良的人很不服气地说:“我怎么会是一个恶人呢?我一向心地很善良!我经常会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高僧说:“内心无恶则无苦,你既然内心有痛苦,说明你的内心就有恶存在。请将你的痛苦略说一二,我来告诉你,你内心存在着哪些恶!” “我的痛苦很多!我总感觉我的钱不够多,总感觉房子不够宽敞,总感觉家人不理解自己。所以我就常常感到不快乐,总希望能尽快改变这种生活现状。你看有些人,虽然他们什么也不懂,但却能腰缠万贯,因此我感到很不服气。”就这样,自称善良的人向高僧说出了一大堆自己的痛苦。
高僧不停地点着头,也不停地微笑着,而且笑得更加慈祥。他和颜悦色地对自称善良的人说:“你目前的积蓄足够养活你自己和你的全家,你们全家有房住,不会流落街头。但是,现在你因他人富有而感到心理不平衡,这是贪心在作怪,所以令你痛苦。这种贪心就是恶心,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贪求恶心去除,你就不会再痛苦了。而你看到一些根本什么也不懂的人却能腰缠万贯,你感到不服气,这又是嫉妒心作祟。嫉妒心也是一种恶心。你感觉家人不理解你,让你感到不舒服,这是缺乏包容心。虽然他们是你的家人,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不一定非要与你的思想和观点保持一致。缺乏包容心就会心胸狭隘,心胸狭隘同样是一种恶心!”
高僧继续微笑着说:“贪心也好,嫉妒心也好,心胸狭隘也好,这些都是恶心。你的内心存在着这些恶,因此你才感觉很痛苦。如果你能将内心的这些恶彻底去除,那么你的那些痛苦也会烟消云散。
“要用快乐和满足的心态看待你目前的生活状态!你虽然钱不是很多,但你根本不会饿死和冻死;而那些富人虽然很有钱,但其实他们也只求不饿死和冻死。人是否快乐,不应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应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来代替原来的贪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
“别人得到,要像自己得到一样开心;别人失去,要像自己失去一样难过。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而你现在则认为别人的财富和安乐超过了自己,因此不高兴,这种嫉妒心一定要坚决去除!用随喜心代替嫉妒心!
“虚空能够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融通自在;大地能够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要随便就对别人的行为、言语看不惯,即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要生起强求心,要随缘自在!永远用善良的心帮助别人,却不要贪图或强求什么。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痛苦呢?”
一个人如果能不为外界的一切所迷惑和困扰,心中能够达到平静,自然身心就会平静;心中有快乐,即使外界与自身环境多么不和谐,但仍然能够做到泰然处之,这就是禅文化的核心所在。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许多的坎坷和挫折,只要心中健康、心态积极乐观,外在环境就不能干预我们。
心无妄念,气自然无生
很多人都将生命耗费在名利上,拼得你死我活,到头来却只能是一场空;然而内心的清明自在却是生命的至宝,使我们不会感到空虚,不容易受世俗伤害,使我们能够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一切名利都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埃,又何必抵死相争呢?
寿州道树禅师自幼熟读经书,已经临近知天命之年时,他遇到了一个游方的和尚,在此人的点拨下随即出家。为了弘扬佛法,他曾立志游历四方,但是后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渐渐地有些走不动了,于是便在寿州的三峰山上建了一座寺院。
本来这座寺院跟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但在距离寺院不远处有一家道观。道观里有一位道士,看中了道树禅师的寺院所占的风水地利,认为那里很有利于自己的命格,于是便对寺院觊觎起来,打算用些招数将寺院内的僧人都赶走,然后将寺院据为己有。
道士自从有了占据寺院的想法后,便想方设法地搅乱寺院。不是用一些呼风唤雨的法术,就是招来些妖魔鬼怪到寺院里闹事,搅得道树禅师寺院里的和尚都不得安宁。也因此,寺院里的许多年轻和尚都被这整天施展妖法的道士给吓走了,但是道树禅师却一住就是十多年,从来没有要搬走的意思。
作法的道士见自己的招数已尽,便又开始轮回着用,但无论他怎么做都不能奏效,道树禅师和几个弟子依旧每天进进出出,参禅打坐,丝毫没有想要搬走的迹象。最后道士虽心有不甘,但也因再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放弃了占据寺院的恶念,三峰山从此风平浪静。
听闻道士再也不作法了,一些曾被吓走的小和尚又纷纷回到寺中。见了面,他们就问道树禅师:“师父,道士的法术和那些卑下的邪门功夫虽然为人所不齿,但也算高强,您为什么可以不动一分一毫就让他不再兴风作浪呢?您到底用的是什么样的功夫啊?”
“我也没有用什么功夫,”道树禅师回答说,“只用了一个字:‘无’,便战胜了他们。”
“无,既然都是‘无’了,怎么还能战胜呢?”小和尚们都很不解。
道树禅师解释说:“道士有法术,‘有’,即为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们无法术,‘无’,则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因此,最终我们的‘无’战胜了道士的‘有’。”
心中无妄念,气自然无生。人生在世,贵在内心无妄无念。道树禅师的话反映出了一种简单的宽广的胸襟。崇尚简约的人举手投足显得大气,拥有旷达的、闲适的、与世无争的仪态。化繁为简,淡泊名利,往往能够透彻地理解人生真谛。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化复杂为简单方能做到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才能活得自在、潇洒、轻松。
心若止水,幸福自来
高僧证严法师曾有一句名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整天愁眉苦脸、怒气冲天,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
在归元寺里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若能以此对联作为处世的座右铭,相信每个人都能变得坦荡康乐、心胸开阔。
有一个妇人经常会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这样不好,但就是没办法改掉爱生气的毛病,最后她只好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高僧听完了她的讲述,一句话也没说,便将她带到一座禅房中,并在房门上上了一把锁扬长而去。
妇人见状气得跳脚大骂,可是无论她怎么骂,高僧都不理会她。过了许久,妇人缓和下来,开始哀求高僧放她出来,高僧依旧置若罔闻。
最后妇人终于不再骂了,也不再哀求了,此时高僧来到门外,正色问道:“施主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当然生气,生我自己的气,我气我为什么会想到来这个地方受罪呢?”
高僧一听,说:“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不生气呢?”说完,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问妇人:“施主现在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现在不生气了?”高僧问。
“生气也没有办法呀!”妇人略带抱怨地说。
“你的气还是没有消啊,而且还重重地积压在心里,一旦爆发,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再次离开了。
又过了一会儿,高僧又来到禅房门前,问妇人还生不生气。此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还知道值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是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依然有‘气根’。”高僧笑道。
夕阳西斜,当高僧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禅房门外时,妇人轻声问他:“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气?”高僧没说一句话,只是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
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叩谢而去。
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愚蠢行为,既是如此,又何必要生气呢?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怒一怒(气一气)少了数(指岁数)。”笑有如此好处,我们又为什么非得为一些事发愁、生气呢?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总是为之生气,那么你怎么能快乐起来呢?
痛苦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就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如果你想选择快乐,那么请做到:莫生气!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过分的言语和行为,只能误事又伤人。
假如生活中确实有太多不可避免的让你生气的事情,那么,每当此时,你不妨在心中默念几遍《莫生气》: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抛开名利,换取平常的幸福
如今,有很多人都在向往功名,都在追逐利益,从而让整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你争我夺的激烈竞争,让人备感疲倦和压抑。只有懂得抛开名利,才能在平平淡淡中换取最简单、最平常的幸福。
一个年轻人听说沙漠中有宝藏,于是便带了干粮和水孤身一人去沙漠里寻找。可是很多天过去了,年轻人却一直没有找到宝藏,身上所带的食物和水也早已吃完喝光了。已经两天都没有进一粒食物和一滴水了,他浑身上下一点力气也没有,只好静静地躺在沙地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就在他奄奄一息之际,年轻人向佛做了一个祈祷:“我最尊敬的佛啊,请你帮帮我这个将死的可怜人吧!”
谁知他的祈祷刚结束,佛就真的出现在了他旁边,并开口问他:“你要我怎么帮你呢?你想要什么吗?”
年轻人见佛真的出现了,便急忙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哪怕很少的一点也没关系,只要能让我活下去就行!”
佛当即就满足了他的要求,给了他足够的食物和水。
他吃饱喝足后,没有想着带着食物和水走出沙漠,而是决定继续向沙漠深处进发。最终他找到了宝藏,并贪婪地将宝藏装满了一个大口袋背在身上,同时还将身上所有的口袋也装满了。
但是,很快,他就将佛给他的食物和水用光了,由于带着重重的宝物,他的体力很快就不支了,他不得不丢弃一些宝物,继续往前走。一边走一边丢,当最后他将身上的所有宝物都丢完后,他依旧没能走出沙漠。在饥渴难耐之下,最后他再次躺在沙地上等待死亡的临近。
就在年轻人临死之前,佛再次出现了,问:“年轻人,现在你要什么呢?还想要宝藏吗?”
年轻人有气无力地回答:“我想要食物和水,仅此而已!我不再想要宝藏了。”
人们往往就是这样,在已经拥有了自认为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时,却总能衍生出新的欲望,想着去追逐一些名利,以换取更多的幸福与快乐。殊不知,如果不节制自己对名利的欲望,不断地追逐名利,最后就算是最稀疏平常的幸福与快乐也会离你而去。
一座寺庙内的方丈,由于年事已高,便开始在众弟子中寻找接班人,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他最得意的两个弟子智坚和智远身上。
但是在做接班人以前,智坚和智远需要做一个比试:方丈叫人用绳索将智坚和智远二人吊挂于寺院后的悬崖下,并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人不管是谁,只要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就将成为我的接班人。”
听到方丈的话,智坚便开始尝试着沿着悬崖向上爬,但试了很多次后,还是没能爬上来,直到最后他已经被摔得鼻青脸肿了,还在顽强地攀爬。就在他最后一次艰难地爬至半壁无处着力时,不幸摔至崖下,弄得头破血流,气息奄奄。最后,方丈不得不赶紧叫其他的和尚用绳索把他救上来。
与智坚不同,智远的身体虽然更强健,但在经历几次攀爬失败后,他便不再尝试了,而是沿着悬崖边的小溪,到外面游名山、访高师去了,一年以后才精神十足地回到寺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方丈不仅没有当着众人的面骂他怯懦怕死,将他赶出寺门,而且即刻指定他为接班人。
寺院内其他的和尚都甚为不解,为什么一个选择放弃的人却可以做接班人,于是便纷纷议论开了。方丈此时微笑着解释道:“大家都知道,寺院后的悬崖壁立千仞,异常陡峭,是人力不可攀爬上去的。但就在悬崖脚下,却有一条小路可寻。如果心中只有名利,那么他心中就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而看不到脚下的小路。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设牢。在名利的牢笼之内徒劳地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则粉身碎骨。”
不久后,方丈在安详中圆寂。智远成了这座大寺庙的住持。此后,寺庙内香火鼎盛,僧徒日众。
和智坚和尚一样,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放下名利的诱惑,让自己抽身于名利牢笼之外呢?太多的人在进行着徒劳的争名夺利,最后弄得自己疲惫不堪。抛开名利,让内心清净,换取平常的幸福,会让你拥有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