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本不全,人生亦应不全
在《西游记》里,当唐僧为佛经的残缺不全而痛心疾首、扼腕惋惜时,孙悟空说了这样一句话:“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其实,不全之理不只适用于天地和佛经,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正如“国学泰斗”季羡林所说:“人生在世,每一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从古至今,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根本不存在的。” 万物皆不完美,人生总有缺憾。当你凡事苛求十全十美时,结果只能让自己因沉重的心理负担而郁郁寡欢。唯有懂得遗憾也是一种美,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才能使自己活得从容、轻松和淡然。
很久以前,有一个伟大的雕塑家,他的雕塑艺术非常完美,以至于当他完成一座雕像时,很多人几乎都难以分辨哪个是真人、哪个是雕像。
一天,有一个占卜大师对雕刻家说:“你的死期即将来临,请做好准备吧。”雕刻家非常伤心,也非常害怕,就像很多人一样,他也想要逃避死亡。他静心思索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逃避死亡的方法,他做了11个自己的雕像,用以迷惑死神的眼睛。
当死神来敲门时,雕塑家就藏在那11个雕像之间,并且屏住了呼吸。死神感到很纳闷,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上帝的创造总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创造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到底是怎么回事?12个人一模一样?我应该带走哪一个呢?”死神无法自己做决定,只好带着困惑回去问上帝:“您到底做了什么啊?居然会有12个一模一样的人,而我要带回来的只有一个,我到底该如何选择?”
上帝微笑地把死神叫到身旁,在他耳旁耳语了几句——一个能在“赝品”中找出真品的方法。他给了死神一个秘密暗号,并且交代说:“你到了那个雕塑家的房间以后,说出这个暗号就行。”
死神问:“真的有用吗?”上帝说:“不用担心,试过就知道了。”
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情,死神回到了雕塑家的房间。他往四周看了看,然后说:“先生,一切都非常完美,只有一件小事例外。你做得非常好,但是你忽略了一点,所以仍然有个小小的瑕疵。”
雕塑家一听说有瑕疵,立刻忍不住跳了出来,问道:“什么瑕疵?哪里有瑕疵?”
死神笑着说:“这下抓到你了吧,这就是瑕疵——你过分追求完美,天堂都没有完美的东西,更何况是人间呢!别废话了,快跟我走吧!”
向往和追求完美,并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态度和行为,而是人类共有的天性。然而,所谓的“完美”真的存在吗?中国有句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完美在这个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存在绝对的完美。所以,我们不必为不完美而懊恼,更不必为残缺而心灰意冷。正是因为不完美,人类才有了不懈努力的动力,才有了奋斗的源泉。
从前,有一个圆,本来是很完整的,但一次意外的车祸让它失去了一角。从此,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草地上飞奔了,只能慢慢地滚动。
圆很不甘心,所以它决定去找回那块被车撞掉的一角。它在公路旁边的花丛中滚动着,因为特别想找到那丢失的一角,再加上身体的残缺,所以它滚得非常慢。
正因为慢,圆无意中看到了花儿的美丽,听到了小鸟的歌唱,闻到了小草的芳香,体会到了接近大自然的自由与快乐。它从来没有这样快乐过。它就这样悠闲自在地滚着,一直滚到了夜幕降临。
“啊!终于找到了!”圆高兴地叫了起来,然后高兴地给自己安上了那一角,飞快地跑了起来。但它再也没有得到来时的快乐,没看到花的美丽,没听到小鸟的歌唱,没闻到小草的芳香,因为它跑得太快了。圆开始犹豫起来:“要不要把那一角扔掉啊?这样就可以回归自然了。可是,它是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就这样扔了……”
一直到第二天天明,圆终于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把那块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一角扔在了马路边。于是,圆继续拖着它那残缺的身体在草丛里滚着、滚着,突然,它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好美!这趟出行原本是为了弥补自己的残缺,但是却让圆明白了一个恰恰相反的道理:残缺才是最美丽的!
为什么一有残缺就要拼命去补足呢?一个完整的圆,就像是完美、圆满的人生少了一个角,这个圆就有了残缺。但正是因为有残缺,未来就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正是因为残缺,才有机会让我们去追寻完美;正是因为有了追寻的过程,我们才能体会到追寻的快乐。没有残缺,我们就没有追寻的动力和发展的机会,我们就会停滞不前,我们的生命就会成为一潭死水。
岁月无尽,生命有终,不完美才叫人生。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少一分烦躁和痛苦,多一分淡然和从容;对人,可以少一分抱怨和记恨,多一分体恤和谅解。人生一世,千万不要幻想生活是完美的,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永恒的春天。接受不完美,是人生的智慧,更是营造快乐人生的技巧!
放弃比较,回归自我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渴望演绎出个性的自我并取得辉煌的成就,渴望自己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掌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舞台上闪耀出灿烂的火花。作为平凡的个体,大部分人只能在舞台后呢喃自己的人生独白,没有鲜花、没有掌声。面对此情此景,有些人往往会感叹自己的平庸无能,艳羡别人的超卓优秀。其实大可不必。鲜花固然美丽,掌声固然醉人,但它们只能肯定某些人的成就,无法否定大多数人的价值。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并且不断发展完善自我,就能创造出一个辉煌灿烂的人生!
有一个名叫苦禅的学僧,虽然修禅多年,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门的不少同参(佛教用语,意为共同参谒一师)都对禅有所领悟了,而自己还是不能开窍,于是他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打算好以后,他便打点行装,计划远行。临行前他到法堂去向师父觉远禅师辞行。
苦禅禀告说:“师父,学僧实在有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至今已有十年之久,但是对禅仍然一窍不通。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所以今天特来向您辞行,我打算云游四方,做个苦行僧。”
觉远禅师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云游他处就可以觉悟吗?”
苦禅诚恳地说:“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道业的修持上,但就是因缘不合,无法参透禅的奥妙。反观其他人都已经学有所成,而我却毫无成就,所以在我的内心已经萌发了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觉远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苦禅道:“师父,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会有一种惭愧感,就像小麻雀见到大鹏鸟一样。”
觉远禅师佯装不解似地问道:“大鹏鸟与小麻雀?你倒说说看,大鹏鸟是怎么样的大?小麻雀又是怎么样的小了?”
苦禅答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几千里,而我只能囿于草地上方圆几丈而已。”
觉远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跃几百几千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苦禅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盲目地与他人比较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只有不去盲目比较,回归自我本性,才能认清自我、完善自我,摆脱烦恼与痛苦的束缚。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和自由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获得真正的成功和自由,就必须植根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忽视自己的个性或故意抹杀自己的个性,终将一事无成。因此,千万不要盲目与别人作比较,更不要亦步亦趋地效仿别人,掩饰自己、舍弃自己。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寿陵地区有一个少年。这个少年不愁吃不愁穿,长相也算得上中上等,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感觉自己低人一等,事事不如人——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长相是人家的美,就连站相和坐相也是人家的高雅。所以,他总是见什么学什么,由于学得太多了,他自己都不知道哪样是好的,哪样是不好的了,而且完全丢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家人和亲友都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但他嫌他们管得太多,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然开始怀疑自己的走路姿势了,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走路姿势太笨,太丑了。为此,他苦恼不已。
一天,他在街上碰到几个人谈笑风生,只听其中有人说邯郸人走路非常美。这一下可对上了他的心病,于是,他急忙走上前去,想要打听个明白。不承想,那几个人一见到他,立即大笑着扬长而去了。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久而久之,这逐渐成了他的一块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千里迢迢跑到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可爱,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老成、持重,学;看到妇女走路,他觉得摇摆多姿、美丽动人,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怎么走路都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家。
这就是成语“邯郸学步”的由来。
盲目地与他人比较、否定自我,其结局往往是可悲的。当然,保持自我个性并不是让你自以为是、故步自封。自己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借鉴一些成功者的想法和做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拿来主义”“照葫芦画瓢”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借鉴和模仿,并且在借鉴和模仿的过程中融入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否则,只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总而言之,你就是你,你不是其他任何人。你不可能成为别人,更没有必要成为别人。无论你想在哪个领域中获得成功和自由,都必须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风格,活出自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