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谤当前,沉默是金
诽谤是无聊的看客获取精神刺激的一种发泄,是为人所不齿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群好事、无聊的人对别人的事情很感兴趣,对别人捕风捉影地攻击,散播一些别人的坏话和谣言,使对方的人格遭到侮辱,身心受到伤害。
很多人在面对诽谤时,往往会费尽心机去解释,结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越描越黑、弄巧成拙。俗话说:“沉默是金。”这虽然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却包含了无上的人生哲理。面对生命中的挫折,沉默能使我们变得坚强;面对他人的误解,沉默能使我们学会宽容;面对别人的秘密,沉默能使我们明哲保身,得到尊敬。在生活中,沉默能解决的问题数不胜数,尤其是在面对他人的误解时,沉默是最绅士、最有力的武器。因此,面对毁谤,我们不妨选择沉默,忍耐一下,等日后真相大白时,毁谤自然会烟消云散,正如佛语所说:“沉默是对毁谤最好的答复。”
一个年轻人为谣言所累,于是打算遁入空门,避开红尘俗世的困扰。他来到一座寺院,对寺院的住持说:“我每天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飞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飞语诋毁我。现在,我实在有些忍不住了,想削发为僧以避红尘,希望大师能收留我!”
住持听他说完,微微一笑说:“施主何必心急,和我一同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未来了。”说罢,住持带年轻人走到寺院外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片菩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瓢来。”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和一个葫芦瓢。住持手拈菩提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一片净叶。”说着将那片菩提叶丢进木桶中,然后指着木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之中,是否就像这片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感叹道:“我就是桶底这片树叶呀!”
住持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然后从小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企图将施主打沉。”说着“哗”的一声将那瓢水浇在了桶中的树叶上,树叶激烈地荡了几下,便静静地漂在了水面上。住持又俯身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你的一句恶语诽谤,还是企图打沉你,请施主看看结果又如何呢?”说着又将一瓢水浇在了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几晃,还是漂在了水面上。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漂浮的树叶,说:“树叶秋毫无损,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的增长离桶口越来越近了。”住持听罢,微笑地点点头,然后又舀起一瓢瓢水浇到树叶上,并且一边浇一边说:“流言是无法将一片净叶打沉的,净叶抖掉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流言飞语、一句句恶语诽谤,不仅不会沉入水底,反而会随着流言飞语和诽谤的增多而使自己慢慢漂升,从而离渊底越来越远了。”住持边说边往桶里倒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已经满了,那片菩提叶也随之浮到了桶面上。
住持望着菩提叶感叹道:“如果再多一些流言飞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不解地问道:“大师为什么这么说呢?”住持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哗哗地浇在桶中的树叶上,桶水立即溢了出来,把那片树叶也溢了出来,树叶顺水而走,漂到桶下的溪流里,然后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住持意味深长地说:“流言飞语和诽谤妄图将这片净叶打沉,不料却在不知不觉中帮它跳出了陷阱,并让它漂向遥远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更广阔的世界。”
年轻人顿悟,高兴地对住持说:“大师,我明白了,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飞语和恶语诽谤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住持听罢,欣慰地笑了。
净叶不沉,又有什么能把纯净的心灵击沉呢?因此,面对流言飞语和恶语诽谤,沉默是最好的、最有力的还击。
有一次,佛陀和他座下的众位比丘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宣传佛法,他们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出发,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他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师父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个师父不停地诽谤佛陀、佛法和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和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和比丘们。
傍晚时分,大家一起来到一个树园内,准备在园内的公共房舍中过夜。尽管共处一室,那对外道沙们师徒依然没有停止他们谤佛、赞佛的争论。这使得比丘们不禁对这对奇怪的师徒议论起来。大家都认为,相对于这位外道沙门师父,佛陀的善解人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佛陀知道比丘们在讲堂内聚集,就来询问他们到底在议论什么。于是,比丘们将他们议论的原委告诉了佛陀。
佛陀听完说道:“比丘们,如果你们听到别人诽谤自己,千万不要忧愁和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更不要怀恨在心,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你们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无稽之谈。相反,如果你们听到别人赞叹自己,也不要感到欣悦和愉快,因为,这同样会带给你们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真是假。”
无论是对别人的毁谤表示痛心,还是对别人的赞扬表示欢喜,都会造成思想上的障碍,不利于修行。所以对毁谤或赞扬的话,我们要以一颗清醒客观的心去辨别、去审定。我们应该接受善意的批评,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面对恶意的、心怀叵测的、别有用心的、穷极无聊的诽谤、谩骂和人身攻击,我们要平静地、缄默地、不予理睬地还击。此外,我们还应该做到打铁自身硬,正视自己的缺点,审慎自己的言行,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让诽谤失去生长的土壤。这样即使有了对我们的诽谤,我们依然可以心明无畏、超然洒脱地过自己的生活。
其实,诽谤别人的人大多数是丑人多作怪,而且,他们诽谤别人的背后恰恰是一种深深的恐惧,因为你的成绩让他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你的实力让他们感到无法匹敌,所以他们才会对你诽谤中伤,其实,这应该算是对你成绩和实力的一种肯定。因此,我们应该给诽谤者一分理解和关爱,他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成为真正有实力的人,不能成为成功者,他们也很无奈、很伤感,有很大的压力。如果通过诽谤的方式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心理安慰,我们又何必在乎这一点点奉献和牺牲呢?
面对诽谤和流言飞语,与其烦恼和痛恨,不如把它变成真诚的祝福:愿诽谤和中伤我们的人,得到宽恕和救赎吧!
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
佛语有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意思是说:人一旦有了七情六欲,他的思想就会受到局限,视野就会变得狭隘,当他想有所作为的时候,能力也会受到限制,而无法再改变什么了。
其实,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是源于对情的执著。执著于情的人,一生为情所困,总是在痴痴地追忆探寻着前尘旧梦。正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一旦陷入感情的旋涡,就会为情所困,为情所累,为情所伤。
曾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明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却是我永远不后悔的错误。”面对情缘,凡人总是舍不掉、放不下、看不开,因而就有了许多无端的苦恼,即佛家所说的“情执”。
《楞严经》上说:“情多的人往下堕落,想多的人往上超升。”生在凡尘俗世中,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整日活在自我折磨和自我摧残中,多少人因为一念情执而酿成了痛苦不堪的悲剧。《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以导执情。”情执是一种理性的迷失,必须通过疏导,才能找回原来的自我。这种疏导可以是自己的开悟,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开导,但主要还在于自己。
很久以前,有一个苦命的女人,结婚没多久,丈夫就匆匆离世了。这个女人悲切地来找一位老禅师,以寻求一丝慰藉。老禅师对妇人说:“我很同情你的不幸遭遇,很难过你失去了丈夫,但这是一切众生都必须要走的路,不要太伤心,懂得了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快乐就会从你眼前的不幸中升起。”
然而,这位悲切的妇人仍然没有停止哭泣,并且不停地扯着自己的头发。老禅师接着说:“你听我说,你总是想着你丈夫的死是没有用的,不要一直想着它。现在你不妨洒泪如雨,但必须记住,这个经历很快就会过去,正如其他所有事情一样。如果你不停地想着它,你只能继续受折磨,继续痛苦下去。我活这么大岁数了,我的经验就是不要将每一件事都挂在心上!”
听了这番话,妇人慢慢舒缓了悲痛之情,道谢后转身回家去了。她按照传统方式守丧,但是没有再过度哀伤和绝望。依照老禅师建议的方式思考,她不仅在德行与见地上有了大大增长,而且在精神修行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曾有位禅师说:“人至佛是圣情执,人至地狱是凡情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只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无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所谓“有情无佛性”,意思是说因为有情执、有分别、有取舍,所以就没有佛性;所谓“无情有佛性”,意思是说因为无情执、无分别、无取舍,所以就有佛性。因此,我们要看清万事万物无常与非真的本质,不要把每一件事都记挂在心中,更不要太过执著、念念不忘。
佛说:“放下情执,才能得到自在。”人生在世,情执是苦恼的根源,何苦这样折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情执越淡泊,智慧就越增加。众生皆有佛性,放下情执,就会走上一条人生的光明正道;摆脱情执,就能重获自由,赢得一种智慧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