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4829700000033

第33章 错误的观念(3)

3当孩子面对挫折时,要正确对待

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受宫刑这种奇耻大辱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写出伟大的著作《史记》。遇到挫折,能够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在受到巨大挫折的时候还能够做出辉煌的成就。

孩子无论在生活上、情感上,还是学习上都会有遭遇挫折的时候。这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应该把目光投向远方,而不是仅仅拘泥于眼前。通向成功的路绝不是只有一条,眼前的挫折可以通过其他努力弥补回来。

错误48忽略对孩子的性教育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性”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许多家长没有性教育的经验,甚至自己也是性知识的“文盲”。当孩子问及性知识方面的问题时,家长不是遮遮掩掩地说些欺骗性的话,就是严加指责。即使一些有性知识的家长,也不敢和孩子开展关于性知识的对话。一些家庭为避免子女出现不良性行为,往往采取“囚禁教育法”,严禁孩子跟异性交往。还有一些父母对子女采取“放牛吃草”式的管理模式,认为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性教育会无师自通。

孩子慢慢长大,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他们普遍对异性存在好奇、神秘的心理,这种心理是完全正常的,家长主要是加以疏导,而不是忽视,更不能压制。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呈现出如下错误的做法:

1压抑型

回避性教育,对孩子不进行性教育,好像一谈到性,孩子就学坏了,不走正路,这样的家长往往在家庭生活中杜绝一切与性有关的话题、杂志、影视。这种外界的压制,使得孩子对性的好奇转为地下状态、非正规引导状态。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孩子再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谈性;另一方面,由于孩子获得性知识的渠道可能不健康,反而使孩子误入歧途。

2害羞型

家长羞于启口,有的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这与家长们自己受到的教育有关,家长自己接受的教育就是:性就是色,就是不道德,就是坏孩子的表现。所以,即便有些家长认可性教育,但是根深蒂固的观念让他们羞于启口,不知从何谈起。

3担忧型

有的家长害怕自己的表达错误,害怕孩子因为性的过分神秘而步入歧途,害怕由于自己的性教育会使孩子产生对性的好奇心,从而促使孩子在性方面犯错误。

4放任型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青春期特有的一些因素,比如控制力差、易冲动等,会让孩子对性以及性教育产生不正确的认识。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长大了,到时候自己慢慢就知道了,此时教育还为时过早,所以不需要进行性教育。

以上四种做法明显都是错误的,而且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家长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认识到对孩子的性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的科学、道德、文明的教育。其核心内容,绝不单纯地只是传授性知识,应该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完美人格和减少身心伤害为核心目的。

一、专家教育观点

著名思想家卢梭提出了青少年时期的性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卢梭认为,家长始终要从孩子天性的本身去寻找控制它的适当的工具,对于性的问题既不刻意回避,也不有意刺激。

父母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克服性教育的狭隘观点,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加强引导。孩子对于异性的兴趣是自然的,因此父母不能把孩子对异性的相互爱慕一概拒之门外,就像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在她的著作中说的那样:“孩子爱上了别人,说明孩子有主见,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喜欢,有了个人的看法,这说明孩子长大了;别人看上了孩子,说明孩子很有个人魅力,能够吸引异性,这是一件好事,应该感到高兴。”

奥地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弗洛伊德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即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攻击与破坏本能。”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潜隐期和青春期。

潜隐期,自6~7岁至11~12岁,男孩喜欢与女孩作伴;而女孩则喜欢与男孩一起玩游戏。实质上这种“假性恋爱”不具有成人的性意识与欲念。

青春期,青春期始于11~13岁时,其生理标志为男子有喉节,女子则为月经初潮,而且第二性征变得很明显。此时青少年的性心理也有迅猛的发展,青少年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情意。这就是恋爱的开始,但他们还缺乏社会经验与理智的发展。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发育正常,对异性感到神秘和渴求,但由于心理不成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意志薄弱,易受外界不良诱惑而导致性犯罪。因此这个时期是相当危险的。

作为家长,应该掌握性心理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按照成长的规律,给孩子讲解相关心理和生理知识,对孩子加强引导。

二、孩子需要正确的性教育

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尤其是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更有必要。如果父母在这方面角色缺失,难免会让孩子误入歧途。下面就讲一个真实的案例:

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眼中,他是一名成绩非常好的学生,是学校的尖子生。在光环和赞美之词的背后,他却不时伸出魔爪,在很短的几个月内疯狂作案,猥亵妇女多次,并犯有抢劫罪、强奸罪。

2007年5月的一天,快要填报高考志愿了,北京市第二看守所一间阴冷的监舍内,18岁的余新望着铁窗外的高墙泪流满面,因为他已经被剥夺了参加高考的资格。

2006年10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市一家医院的护士陈某下班回家,当她走到自家的居民楼前时,发现有一个大男孩紧跟在自己身后。她以为是同楼的人,便没有太在意。然而,当她进入楼道行至四、五楼的拐角处时,大男孩突然冲上来从后面猛地搂住了她的脖子,并用一把水果刀抵住了她的咽喉。陈某患有心脏病,在这突如其来的袭击中,她因惊吓导致心脏病发作。大男孩没有做声,另一只手开始在她的胸部和下身乱摸。陈某没有挣扎,而是将手捂紧胸口,并迅速抽搐起来。

男孩大惊,看这种情形赶紧放开了陈某,陈某站立不住倒在地上,大男孩吓坏了。他慌忙跑出居民楼,拦了一辆出租车,将女护士送到就近的医院。很快,女护士的家属也闻讯赶来,陈某的家属误以为他做了好人好事,对男孩千恩万谢。离开时,大男孩将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告诉了女护士的家属。

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后,陈某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当家属决定前往大男孩的家中表示感谢时,陈某突然惊恐地叫道:“他就是那个猥亵我的流氓。”随后,陈某哭着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家属们立即拨打报警电话。当晚,警方将正在家中认真做作业的余新抓获。被带上警车前,望着父母诧异的目光,他显得很平静。

在审讯时,余新没有任何隐瞒,他将犯罪次数、过程一五一十地交待了出来。余新作案基本都是选择在白天,时间段分别为13时30分及16时30分左右。另外,作案地点集中在居民楼的楼道内,女受害人多是25岁至35岁的少妇。每次作案过程都惊人的相似:尾随女受害人进入楼道,从背后搂住受害人,然后持刀威逼,胁迫受害人实施犯罪。余新还交待,他每次作案都是随机的,没有经过事先的准备或选择。在上学或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单身妇女回家时,他也会忍不住尾随其后实施犯罪。

据心理医生介绍,余新患有严重的性心理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性变态或性偏移。虽然表面看他像没事人一样,但他在背地里却是十分痛苦,尤其是每次实施犯罪前,他的内心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尽管他一再强迫自己不要犯罪,但此时却是身不由己,根本无法克制。

父母和老师都十分惋惜,然而为时已晚,等待他的将是漫长的监狱生活和无尽的懊悔。

余新的父母对孩子的性知识是怎样教育的?父母有没有加强相关知识的引导?余新的家长说,我们从小没有给孩子进行过性的教育,孩子也没有问过我们,我们也不好讲。

孩子由于缺少必要的、基本的性知识,因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他们幻想着性、渴望着性,家长和学校只是一味地迫切希望孩子认真读书,不要有私心杂念和不健康的想法,但事与愿违,我们没有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心理,看到的是一个个花季少男少女的堕落,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为之深思。

中国某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30%是性犯罪。这样的数字令人不禁要问:十几岁花一样的年龄本应在父母呵护下愉快地生活,怎么会走上性犯罪道路的?他们在“性问题”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使这些日益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性道德扭曲,变得毫无伦理道德可言呢?

三、解决办法

家长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父母自己认真学习性教育的相关知识,认真回答孩子提出的种种问题,做到不害羞、不遮遮掩掩、不转移话题;或者主动告诉孩子有关性的知识,解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了解异性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要注意艺术性,不要引导孩子进入误区。如果自己不知道或难以启齿时,可以告诉孩子:“和你讨论这类问题,我很尴尬。但希望你有什么疑惑,都和我交流。”

2多渠道教育。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录像等多种方式教育孩子形成正确的性观念。进行随时教育,做到巧安排,比如可以利用洗澡或淋浴的时候教给孩子性知识。父母认真做好准备,多学习相关知识,尤其针对一些青少年常见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在生理和心理上有何变化?渴望与异性交往心理是否正常?我可以交异性朋友吗?性病是怎么回事?谈恋爱可以吗?等等。

3教育孩子要远离黄色书刊、暴力性录像等。

4加强孩子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孩子要以学习为重,把精力放到学习上,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以及学校的各项活动,这样能够分散孩子过剩的精力。

5鼓励孩子多与异性交朋友,消除其神秘感。

6多与孩子交朋友。孩子有什么想法,及时沟通,鼓励孩子说出来,让他知道,谈性不是丑事,不必谈性色变。有可能的话与孩子一起看性教育节目。

7家长要把孩子的性教育纳入重要教育“课程”,主动为孩子解除困惑,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8利用在外面玩耍的时候,解释生命的起源;利用社会上的一些新闻,谈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保护,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引导。

9正确对待孩子恋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10尊重孩子的隐私。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正确对待孩子的异性交往,只要是正常的,应给予理解和支持。

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让我们用爱和责任共同托起每一个孩子美好的明天。

错误49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本身的个性不够积极,需要改正,他们将自己的社会经验教给孩子,压制了孩子原有的个性。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能一切听从家长的教导,才能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看到社会的复杂现象,特别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总是千方百计地严格要求孩子,担心孩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就采取家长式的教育办法,限制孩子的正常交往,限制孩子按自己的兴趣参加一些活动。

其实,个性有好有坏,大可不必害怕孩子的个性发展。人与人是不同的,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个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且,家长对社会的见解,孩子接受也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毕竟少年老成不是好事。孩子就是孩子,单纯点好。再说,父母的经验未必就对孩子有用。要知道,家长过分地“管头管脚”,会使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受到限制,这对孩子的人生观形成不利。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长,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家长要求孩子都是一个模式地加以统一,这是不现实的。大家知道,人的指纹是用来判断身份证明的重要依据,可见人是有差别的,人虽然都有鼻子有眼,但没有两个人是100%的一模一样的。因此对于孩子,父母应该重视个性化教育。

什么是个性化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根据孩子独有的个性因材施教。

父母最具备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条件。家长最了解孩子、与孩子接触得最多、影响最深刻。在家庭教育中个性化教育是大有可为的,因此父母应该且能够在培养孩子的个性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