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24837600000036

第36章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2)

孩子在校内或校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一时又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诉说,只好闷在肚子里,待回到家后向家长倾诉。孩子这么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他在倾诉过程中,不满的情绪获得充分的宣泄,从而使身心恢复到常态;二是他的一番倾诉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对于前者,家长自然不必多话,只需坐下来热情关注即可。对于后者,家长就得认真思索一番,用自己比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去指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

孩子在学习或活动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这时,他向家长诉说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家长与他一同分享喜悦。对于这类诉说,家长更应该认真对待,并且向孩子表示祝贺。

家庭是安全、可靠的港湾,孩子回到家中,有权利在这个港湾中获得心理上的调整与生理上的恢复,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与生活当中。由此可见,孩子在家中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不仅应该高兴,而且应格外地予以关注。

有个小孩放学回家指着裤腿不高兴地说,裤子摔破了。父亲问是怎么回事,孩子说:“学校举行百米短跑比赛。刚开始我还跑在前面,后来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跑了个最后一名。真倒霉!”父亲说:“裤子摔破了没关系,只要坚持跑到了终点,就是好孩子!”听了这话,孩子高兴地接着说:“老师也夸奖我不怕困难,能坚持跑完,同样也是胜利者。”这种交谈方式让这位父亲得到了启发。以后,他每天都会询问孩子发生在学校里的新鲜事,并一直延续了这种交谈的习惯。

试想,如果换成另一种方式又会怎样呢?父亲看到儿子裤子上的破洞说:“你又做什么坏事了?告诉过你不要闯祸。”此时,孩子是不是就没有和父亲说话的欲望了呢?父亲首先就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拉远了父子间的距离,交谈又如何继续下去?就算接下来儿子澄清了误会,父亲又这么说:“跑得快有什么出息?还不如多动脑子努力把学习搞好。”听了父亲这样说,儿子一定没了交谈的欲望。因此,交谈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多听少说,多给予鼓励式的肯定和建议而不是强制性的指令。

交谈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增进感情,避免出现感情隔膜;交谈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利于父母对孩子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交谈还可以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那些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孩子而言,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交谈需要民主、和谐的气氛,交谈的话题应该是有益的,是孩子感兴趣的。交谈之前,家长应该诱导孩子没有顾忌地把心里话倾吐出来,然后根据孩子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把交谈变成一场说教性质的教育。

戒律五:尽量避免消极教育经常有母亲抱怨:“我家孩子老是听不进我说的话,真让人操心。同样的事要说好几遍!”究竟是孩子不听话,让父母“同样的事要说几遍”,还是父母“同样的事要说几遍”,孩子才不听话?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他们会认为既然父母的话随时都能听到,今天没注意,明天还可以再听,他们当然也就听得心不在焉了。

这种唠叨式的消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当父母总是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时,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往心里去,这是长期重复听同样的声音而产生的一种不在乎的心理。另一方面,父母之所以不停地唠叨是因为自己所说的话从来就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和执行才会如此。

小梁是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年纪尚小,但网瘾却很大。自从迷恋上网络后,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性格也开始变得孤僻、暴躁,动不动就和家长争吵,家长为此愁坏了。当小梁和网瘾志愿者面对面交流时,他说:“在父母的眼里,我一无是处。”为什么小梁会如此说呢?

原来,小梁的父母是属于特能唠叨的一类人,他们认为即使每天在孩子耳边重复这些话他都听不进去更何况不说他呢?但是唠叨和不约束都是属于家庭教育中的消极教育,这种方式让孩子失去了自信,找不到自我。因为伴随唠叨最容易产生的另一种消极教育现象就是数落,父母总是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发现缺点并对此唠叨不停,于是让孩子感觉自己这不对那也不是。然而家长对于孩子的优点却避而不谈。这种消极的教育自然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情绪。既然孩子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他就想到去网络中寻求安慰,小梁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案例。心理学家认为,爱唠叨是家长不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的表现。而且,唠叨与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是相悖的。

在消极教育中比唠叨更进一步的就是训斥,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数落孩子。如果家长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并没有以理服人,那么这种消极教育所带来的结果常常也是不尽如人意的。长此下去,孩子还会对家长的这种训斥产生免疫功能,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自甘堕落,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不利的。更有些父母出现打骂式的消极教育,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父母所采取的消极行为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如果父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这种心理无疑就会扼杀孩子对于生活的热情。

王先生是做销售工作的,以前他与儿子瓜瓜的关系一直很好。近一年因为王先生忙于工作而疏忽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突然发现刚转学的瓜瓜不仅成绩下降,而且偶尔还说脏话。瓜瓜吃饭很慢,而且还会洒饭粒出来,瓜瓜的姨妈顺手用筷子敲了瓜瓜的手几下。没想到瓜瓜反应异常激烈,立即起身提起自己坐的小凳子狠狠地看着姨妈。

王先生见此慌了神,连忙解围:“儿子,这样不对哟。”瓜瓜看看姨妈,又看看爸爸,放下了凳子。过了不一会儿,瓜瓜跟妹妹玩耍时闹了点别扭,姨妈开玩笑说:“你再把凳子提起来呀。”没想到瓜瓜立即涨红了脸,握拳怒目相视。儿子两次在客人面前表现“不乖”,王先生很尴尬,他拿起充气的“狼牙棒”敲了瓜瓜几下,以示警戒。没想瓜瓜的脸被“狼牙棒”挂破皮,“哇”地哭起来,边哭边冲到电话前说:“我要打110,让警察抓你们,你们大人太暴力了。”儿子受伤,王先生虽很心疼,但为了维护家长的威信,他说:“家长管孩子,理所当然。”瓜瓜委屈地坚持:“我还是要告你,太不讲道理。”

对此事,心理专家认为,孩子并没错,错在家长。“孩子就像面镜子,你给他暴力,他就给你暴力,你给他善良,他也还你善良。”专家认为,瓜瓜的姨妈不该那样教训孩子,王先生也不应该为了家长的威风而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北京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随机选择10个托儿所和幼儿园,抽查全托孩子们的健康状况。结果出来却出人意料:很多全托的宝宝营养不良!

看到这个结果,很多儿童营养学专家都感到非常吃惊,因为国内托儿所、幼儿园的宝宝配餐标准都是由许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的。一般托儿所、幼儿园的配餐都只是在参照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度的调整而已,按道理说,孩子们的配餐虽然不是量身定做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偏差。

专家经过了解才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在进餐时没有积极的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所造成的。”原来很多宝宝吃饭时会出现多种表现:到处追着跑去喂饭、一边玩玩具一边吃饭、一边吃一边跳舞、含在嘴里不下咽……这些问题常常让大人们忧心忡忡。于是家长们因为无法应对宝宝进餐过程中的各种顽皮行为,发生生气、责备甚至打骂宝宝的现象,这些情景在生活中也并不少见。这种进餐环境给宝宝的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宝宝营养失衡的现象其原因就是大人们不懂得教育的技巧,没有教育的耐心,常常采用催促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因此才让孩子产生情绪上的压抑和焦虑,由此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通过这个调查案例可以得知,如果父母不善于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一味的催促自己的孩子赶快吃饭,那么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害的。

家庭教育中的这些消极教育方式反映出了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没有耐心、不懂得技巧、没有自信、搞强制性的教育。这种种消极教育方式都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不好的后果。比如,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树立过高的目标让孩子来执行,如果达不到就唠叨、数落或者训斥、责骂,结果孩子每天生活在学习的恐惧和焦虑中,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有些父母帮孩子安排了满满的日程表,让孩子总是得不到休息的时间,身心疲惫;有些父母担心孩子没有自控能力,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严格监控孩子的自由,当孩子离开父母时孩子开始变得迷惘……这些无疑都是家庭消极教育中的典型现象。虽然在短期内孩子的表现也许会得到父母所要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戒律六:教育要善于选择时机教育也是也是一门艺术,是讲究时间、地点、场合的。教育孩子要持之以恒,但有些父母却认为“教育应当是随时随地”。这么一种错误想法,不仅让教育的效果打了折扣,而且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清早,当孩子刚刚起床的时候,家长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叮咛些什么,一直到孩子离开家门;中午,孩子回家端起饭碗时,家长又开始对孩子训话;晚上,有的家长在看完电视之后,给子女开办了“短训班”……在上述时间里,子女和家长的情绪都处在一昼夜当中的低潮或临界期,因此教育所起到的效果往往不好。一个初中男孩说:“我爸爸一大早就哇啦哇啦骂我一通,我根本听不进去,搞得我一整天都不舒服。”另一个女中学生谈了这样一个情况:“我妈老是吃中午饭时冲着我唠叨,我明知她说得对,但心里烦死了,老顶撞她!”还有一个女生抱怨道:“我爸每回都是看完电视就来教训我了,一谈就是半夜几点,困死了,反感得很。我只对他点头,根本没听他说什么。”

由此可见,教育的时机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如果教育孩子时选错了时间段,即使父母说的有理,也会被孩子当成耳旁风,甚至让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

在生活中,父母双方白天都工作的家庭不在少数。白天,孩子上学父母上班,没有机会交流。于是,吃饭时间便成为父母跟孩子沟通的“绝好时机”,而餐桌上的交流往往掺杂着絮叨的责备。教育专家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根据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专家认为,就餐时间是全家团圆、感情会聚的欢乐时刻,父母若将进餐时间当做教育孩子的课堂,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在调查过程中,有七成以上的孩子表示,在餐桌上他们受到过关于考分的质问,关于金钱花费去向的质问,关于同学关系的追查等。孩子们倾诉道,他们很羡慕电视上一家人围坐餐桌欢声笑语的情景:大人给孩子夹菜,妈妈问孩子好不好吃,爸爸也不板着脸,而是讲述当天发生的趣事和见闻。孩子们希望饭桌上的话题不要总针对自己,而且不要专拣自己的弱点说。“让我吃碗安生饭好不好?”孩子们委屈地说。

就餐时间本来应该使家人放松心情,可不少家长饭碗一端上手,便喋喋不休,对孩子学业成绩不理想横加指责,这样势必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饭桌上的指责取代了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对吃饭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恐惧感。孩子在饭桌上会如坐针毡,备受压抑和困扰,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诱发心理疾病。

孩子在吃饭时受到家长的指责会因心理压力过大而影响消化和吸收,长此以往将导致胃病和厌食。孩子在用餐时受到训斥伤心掉泪,边吃边哭,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里去,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呼吸受阻,危及生命。

有的家长见到孩子就教导他们,尽管说的都有道理,却未必有效果。饭前、睡前过多批评,会导致儿童患上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疾病,上学前过多训斥,会冷却孩子的学习热情。教育孩子不看时机、火候,只会让孩子生厌。

一些家长经常当着外人的面,甚至随时拿别人的孩子作为榜样,数落自己孩子的缺点。看似严格教子,实际上是对孩子自尊心的最大摧残。

有一位妇女抱着孩子乘坐公交车。孩子应该在2岁左右,是个可爱的小女孩。她们从前门上来后,一位中年男子主动给她们让座。这位女同志急忙客气地说:“不用,不用。”最终经过一番劝让还是把座位让给了她和她的女儿。

当妈妈抱着女儿坐下后,就让女儿谢谢叔叔,小女孩很甜的对中年男子说:“谢谢叔叔。”妈妈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采用引导式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