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没病找病”的人进入了一种担忧的情绪状态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焦虑不安,吃不好,睡不好。长期这样下去,他的心态就会被阴霾所遮盖,心情变得越来越低沉。处于这种情绪状态的人,常常会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他们会反复到医院检查治疗,然而他们对于医生的解释总是不相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典型的焦虑疑病综合征。
如果说“没病找病”的人没有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事实上,“没病找病”就是一种病,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这种病不像肺病、肝炎那样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主要表现在心理和精神方面,以至于造成身体内部机能的失调、紊乱。从医学的角度看,“没病找病”症状属于神经官能症的范畴。一般来说,“没病找病”的人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他们善于联系自己。“没病找病”者会把别人身上患的病联系到自己身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有一个人,因为一个邻居伙伴因食道癌而故去,心里非常担忧,总是认为自己也得了病,而且感觉自己咽东西也不顺利。结果到医院一查,什么病都没有。“没病找病”者最常见的特征就是别人得什么病,自己身上就能找到什么病。
其次,他们喜欢夸大病情。“没病找病”者喜欢夸大病情,他们夸大别人的病情,尤其是夸大自己的病情。由于他们平日过分关注自己身体上的微小变化,常常会凭着自己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进行自我暗示的“诊断”。身体上稍有不适,他们就会惊恐不安。偶尔头痛、头晕,就怀疑长了脑瘤。本来一夜呼噜连天,然而,却总觉得自己睡眠不好。这是“没病找病”者常犯的毛病。
第三,他们有悲观情绪,精神表现疲惫。由于“没病找病”者多疑、敏感,故而疑病、恐病的情绪严重,因此,食欲下降,终日愁眉苦脸。有很多“没病找病”的人都会生活失去兴趣,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兴味索然,严重者甚至消极厌世。在消极情绪的作用下,他们白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晚上入睡困难,似睡非睡,最终弄得身心均疲惫不堪,器官功能出现某些障碍失调问题。因此,“没病找病”者常常会有消化不良、消瘦、记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病状。
导致中老年人出现“没病找病”心理的原因,除了身体孱弱、功能减退及自然衰老的因素之外,大多数是因为离退休引起的内心孤寂、空虚所致。很多中老年人对于突然闲下来的生活不太习惯,他们对于过去忙碌的工作与充实的生活充满了怀念。很多老年人在晚年生活都在回忆过去的岁月,他们认为只有做事情,才能有价值感并得到周围人的认同,而自己才有成就感。退休后因无事可干,而且很多中年人还因为离退休失去了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再加上没有兴趣与爱好,因此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用感。孤独感导致忧愁情绪,无用感导致厌世情绪。在这些负性情绪的影响下,慢慢地就形成一种疾病心理和行为。而这种病态的心理与行为还会使身体不适逐渐多起来,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对于“没病找病”的人,同事和亲友应该多加理解和照顾,而如果自己经常犯有“没病找病”的疑心毛病,则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
(1)正确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不多虑也不忽视。如果确诊无器质性病变后,应解除精神负担,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做到起居有节,使生活规律化。应该相信医生的诊断,用以信制疑法,不仅可以缓解沉重的精神负担,还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树立信心。
(2)心病还须心药医。平时应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心情愉快,可以打打太极拳、溜溜鸟,最好找找老友聚会聊聊天,保持舒畅的心情。
(3)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发挥自己的余热。退休的老年朋友可以上老年大学,参加街道举办的公益活动,这样可以自己重新获得价值感。
(4)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有些中老年人仍然不舍工作,但是要注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不忘娱乐活动。留出空闲时间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既可以陶冶了情操,又放松了心情,缓解心理压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身体不适感。
其实,关爱自身的健康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度地担心疑虑,因为健康的身心不在于忧虑,杞人忧天只会损害健康。唯有保持平和顺畅,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让健康更加全面。
心理透视“未老先衰”十信号
人的年龄不仅有实际年龄与生理年龄,还有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是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不一定完全一致。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也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常把心理年龄先于生理年龄衰老的人称为“未老先衰”、“老气横秋”等。心理衰老的结果就是造成身体机能失去活力,心理学家总结出的心理衰老十大早期信号,可帮我们正确地鉴别。
(1)办事效率低。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感知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对各种刺激反应变慢。这种老化现象,有的人表现为先从听觉开始,有的人先从视觉开始,有的人则先出现记忆力减退。简而言之,就是少了锐气与朝气。
(2)竞争意识下降。对事业缺乏原有的冲劲,对于工作与生活没有创新思维,尤其是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内心深处常常感到空虚与乏味,表现为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3)产生自卑心理。当一个人独处时,常常会自怨自艾,长嘘短叹。面对外面的世界,自己的内心除了有深深的失落,还会会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4)内心敏感,情绪反应异常。首先,内心的敏感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对待上,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疑窦丛生,总觉得周围的人在与自己过不去;其次,内心常有置身于众人与事情之外的想法,在具体的行为表现上,往往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情绪反应冷漠。
(5)固执己见,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对于别人的意见很少能听进去,即便听别人的意见,态度也趋向保守。坚持己见的作风和习惯不断在内心得到强化,一般很难放弃成见,服从真理。
(6)疏散懒惰,精神不振。从外表可以看出,精神不振,常常感到精力不支,喜欢安静而讨厌喧闹,总是想睡觉。很多人会依靠喝酒或抽烟来强打精神,这是一种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的表现。
(7)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尤其是不愿意面对陌生人。即便面对熟悉的人,也开始找借口逃避与之接触。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有害怕孤独,难以耐住寂寞。在安静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若有所失之感。所以,内心矛盾重重,既渴望得到欢乐,又害怕喧闹的环境惹来心烦意乱。
(8)思维迟钝,反应缓慢。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慌张无主。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的样子,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都是未老先衰的征兆。
(9)情绪恍惚,感情承受能力弱。喜欢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尤其是过去的辉煌,感情承受能力脆弱,情绪化现象严重,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喜欢唠叨。在唠叨时,也不理会别人的反应,不管他人爱听不爱听。对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0)性情急躁,心情多变。无论是对待生活中的事情,还是工作,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表现的更加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来越少。误解他人好意,不冷静,一触即发。性情急躁,自控能力差。
“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的现实与客观环境出现的矛盾,常常会导致人们的内心产生矛盾。矛盾的长期存在,给内心造成了沉重的压力,也导致心理逐渐走向衰老。心理衰老是身体走向衰老的一个重要征兆。内心不如意的体验必定影响人们的心境,使情绪易于波动。当人们心境好时,谈今论古,滔滔不绝,身体机能也就充满活力与生机;当人的心境不好时,则默默无语或冷言恶语,有的时候还会大发脾气,这样不仅有损心态的平和,同时还会损害身体的健康。
从皮肤表现看身心健康问题
人的皮肤天生就是反射心情的一面镜子,也是反射身体健康的镜子。但如果心情不畅、情绪不佳或遭受重大打击,体内荷尔蒙分泌机能受限,皮肤则暗淡无光,并出现炎症、溢脂、甚至湿疹、牛皮癣等症状。有皮肤科专家说过:“如果内心的灯熄灭了,您几乎就不可能容光焕发。”由此可见,外在的光彩是内在愉悦的表现,而皮肤的好坏、身体的健康与心情状况三者关系密切。
脸上的肌肤就是情绪的天气预报,心情好不好,皮肤的表现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心情好的时候,皮肤也就充满了光彩,根本不用担心肤色黯淡无光。因为在微笑中的脸盘,活力四射,比什么都好看。只要心情舒畅,皮肤即使不白不嫩,也会很健康,因为此时皮肤细胞饱含活力和热情。
而心情糟糕时,皮肤就会出现很多糟糕的问题。首先皮肤暗淡没有光泽,痘痘也开始生根发芽,皮肤就会失去健康。心情不畅下的脸色憔悴,即使用再多的粉,花多少次妆也掩盖不了心中的沮丧和身体的疲惫。
关于心情与皮肤健康的关系,不少的人都有所认识。其实,心情与皮肤往往是相互影响的。不要惊诧别人是怎么知道你的心境,因为你的脸色已经暴露了一切。也不要奇怪你的心情为什么会在皮肤问题下变得更糟糕,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健康,沮丧、懊恼只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经常在严重的不良情绪状态,往往会造成一些皮肤疾病,这些皮肤疾病充分地说明了心理因素与皮肤健康的关系。有些皮肤病患者的病症情况非常明显,他们经常感到皮肤奇痒难熬,无论是在散步、吃饭甚至在工作中都不住地搔痒。然而,奇怪的是经过很多次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生理上的病因。对于这一类皮肤病,医生往往会做出“神经性皮炎”的诊断,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因素作用下的皮肤疾患。还有一种皮肤疾病成为“荨麻疹”,其症状表现为“风疹块”,根据医学家分析此病症的病因发现,此症大多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情绪激动等心理因素而诱发对的。
皮肤虽然是人体最外层的器官,但它与人体的神经中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人的情感、心理因素就是通过对神经中枢的刺激,从而影响到皮肤状态的。情绪的紧张变化会刺激大脑的异常反应,从而迅速地在皮肤的毛发、汗腺上表现出来,如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羞愧或激动时面红耳赤,紧张时满头大汗,高兴时可以喜形于色,焦虑时愁眉苦脸等,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如果这种异常反应是剧烈的、持久的,就会使内分泌功能失调,并导致血管壁或组织细胞大量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这些介质会造成皮肤血管收缩、扩张,从而引起汗腺、皮脂腺分泌,并刺激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最终导致或加重皮肤病。一般来说,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比较容易患上神经性皮炎,而过度服从的人则容易患上患慢性荨麻疹。总而养殖,在皮肤的病变过程中,长期的不良心理反应具有极大的作用。
尚女士的单位开始实行竞争上岗制,这让尚女士感到紧张。别看尚女士平时文静少言,其实她的内心十分要强。面对激烈的竞争,她不仅身体要承受比原来更重的工作压力,内心则常常焦虑不已,因此,整天坐卧不安,吃喝不香。有一天,尚女士早晨起床梳头时,发现梳子上赫然缠着一缕缕头发,而镜子中,自己的头顶上露出一块块白花花的头皮。尚女士被自己的样子吓坏了,她以为自己得了怪病。到医院诊断后尚女士才知道,自己患的是“斑秃”,俗称“鬼剃头”。医生告诉她,此症与连日来紧张、焦虑的不良心情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她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以及心态保养。
其实,不仅仅是斑秃,心理问题还会引发多种皮肤疾患,如牛皮癣、湿疹、白癜风、粉刺、斑秃、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痤疮、黄褐斑等皮肤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情感、心理因素有关。反过来,由于皮肤病给人造成的不舒服感觉以及外观的变化,很容易让人感到自卑、无颜,从而使心理的包袱加重,心情变得更差,这样又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病情。
不良的情绪与心理反应不仅是皮肤病发生的诱因,还是加重皮肤病情,使疾病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能够消除不良心情的作用,有很多皮肤疾病就能够不治而愈。有些神经性皮炎患者,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训练,改变了原来的紧张、焦虑状态,使心理、精神处在轻松的良好状态,使得反复多时的奇痒之症最终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不少例子说明,事情有了好转机,心情舒畅了,疾病的恢复起来也比较快。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屏障,也是人体上最大的排毒器官,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的地位至关重要。而心理因素对于皮肤健康的影响如此重大,因此,就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排除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须知“心病还须心药治”,针对皮肤问题,要从扫除内心的不佳的心情以及不良的心态开始。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其次,受到不良刺激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宣泄,比如运动、唱歌、跳舞等。第三,学会放松自我,放松身心。平时可以在紧张工作之余,抓住闲暇时间小憩一会。也可以紧闭双眼,用指尖用力地按摩前额和后脖颈处。此外,深呼吸、听笑话、看喜剧等等都有助于身心的放松与皮肤病的防治。当然,如果皮肤病持续无好转,应及时看心理医生,以免延误病情,威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