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夏季养生与内脏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水、木、金、火、土五行的生克理论也有关。在夏季时心脏的精气最旺,脾脏精气也开始上升,所以称为心脾两脏运势强势,则需要更懂得调养。
那么,入夏期间,日常起居有什么讲究呢?
我国中医认为:宣泄阳气,防范风邪;顺护阳气,固守****;就凉避暑,调和脏器。值得一提的是,古语有云:“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是指没过端午节前,气温随时可能变化,不要轻易的脱减衣物,防止着凉得病。晚睡早起,适当的多接触阳光的照射,不可接受阳光的直射,防止中暑,顺应阳气,同时利用血气的通畅运动,进而振奋人心和精神。
此外,因为昼长夜短,中午可以小憩一会。芒种以后,天气炎热很容易出汗,
所以衣物要经常更换,为了避免中暑,最好每天至少洗1次澡,即可以保持皮肤清洁、疏松,又有利于“阳热”的发泄。值得注意的是,出汗时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否则“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夏季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是一年四季最热的季节,炎热的气候常常会使血得热而行,这就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不畅等疾病,使心脑血管疾病和支气管炎患者等到良好的缓解和好转。
夏季通常被不少学者专家称为“神秘的五月”,这是因为这个月份儿童的生长速度很快,平均身高增长7.3毫米,此外这个季节服用药物容易直达病故,正是因为血管循环比较舒畅所致,所以一些中医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对于治疗顽疾痼症有很好的功效。
夏季的6个节气以火为主时令,高温的天气很容易诱发温热病,例如湿温、痢疾、霍乱、痧气。这些疾病都具有火热的性质,通常的发病的症状为口渴、壮热、明显的伤津耗气,并且还有发病急、传播快、易流行等特点,这种病的预防大于治疗。
如何应对这些温病和杂病?
最基本的是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过凉过热的食物,变质和刺激性大的食物最好都不吃,同时也不要暴饮暴食。其次,注意个人卫生,保持食物的干净,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增强体育锻炼,根据季节及时添加衣服,不可长时间吹空调。
古代养生专家认为,智慧者养生之道,必定是顺应四时气候,情志和平,喜怒有度,适度的调节运动和休息。夏季的养生法关键在于保证人的神志、心情顺应阳气旺盛的变化,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情绪外向,使“志长”。
诗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所以夏季时人的情志要以静为宜,最好不要急躁,以免助炎热之邪。为了避免中暑,还要静心调息,“使志勿怒”,总之,夏季要顺应阳气外盛之特点,在情志上保持神清气和,拥有胸怀宽广,精神饱满的面对生活,切忌发怒,最重要的是要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顺适应气机的宣泄。
夏季白天又长又热,很容易燥热,所以遇事要冷静的对待,不要过于急躁、不安,更不要贪吃冷饮和多吹空调,多进行室外锻炼,给自己和身心一个放松的机会,爬山、看海多参加文娱活动,这些无不对健康的情绪有益,相反,要是整日都处于抑郁倦怠,以懈怠厌倦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不利于气机的舒畅,均非夏令所宜。
为了缓解夏季炎热气候带来的不适应之感,这里为你推荐两种饮食:
绿豆汤
原料:绿豆100克,白糖少许。
制作方法:将绿豆用水洗净,加入500克清水,上笼用旺火蒸约30分钟,将绿豆蒸熟为止,并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
适用范围: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可补益元气,调和五脏,安神,通行十二经脉,滋润皮肤,解渴。
丝瓜粥
材料:丝瓜100克,粳米250克。
制作:将丝瓜洗净,去皮,切成见方的小块。再将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先用旺火烧沸,随后在改用文火熬煮。待粳米熟后,加入丝瓜,将水烧沸,再煮5~8分钟,即可食用。
适用范围:适用于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清热,凉血,解毒,疔疮,乳汁不通,痛肿者。阳痿者忌食用。
秋季物语:不要带着悲凉冬眠
《灵枢·本神》说:“粉慧者养生之道,必定是顺应四时气候,适应寒暑,情志和平,喜怒有度,居住平安,调节运动和休息。”一年四季都要遵从节气的变化,秋天也不例外,此季节的养神之法就是掌握秋令之气“容平”,也就是万物之容,至此平定的特点,收敛神气是最重要的,让自己的精神与外界万物连成一体,此乃“志收”。
秋天万物回收,以肃杀之气为主,人的情致自然也要有所收敛,最好是把心态处于平静、内向的状态。为了顺应万物的变化,此时就应“使志安宁”不受肃杀之气的影响,精神内收,遇到事情不急不躁,尽量收敛神气,这样的精神状态才能与秋天的季节相适应,这就是中医所讲的“养收”之道。
然而,初秋的天气气温很可能居高不下,这是因为盛夏的余热未消,常有“秋老虎”的天气出现,。此时天气也容易出现秋雨绵绵,并且空气的湿气比较重,会经常出现湿热湿热并重的天气。在白露的时节,雨水会渐渐的减少,天气也会变得很干燥,昼热夜凉的天气会经常出现,气温也是寒热多变。
由于天气的原因,很多人就会感秋燥咳嗽诸疾,也有旧病复发的患者,所以民间常有“多事之秋”一词。深秋时节,草木凋零,万物枯萎,看起来是肃杀清凉的景象、秋雨撩人,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多人就会产生触绪感怀,在心中引起一片凄凉、肃杀或忧郁的心绪,所以民间就会出现“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
《寿亲养老新书》之说:“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身虽年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由此可以看出秋天的时机应该非常重视心神的调理,合理的调养精神。这时人们的作息时间就要早起早睡,保证良好的睡眠时间,使自己的情绪保持在安定宁静的状态,这种心态神情通常能够缓和秋令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所以养生之道认为秋季应该注意收敛神气,不要让志意、阳气外泄,收敛情志避免外驰。
那么,人们在秋季为什么会出现“悲秋”?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部位有一种名为“松果体”的腺体存在,这种物质的存在能够分泌出“褪黑素”。这种激素能够促进睡眠,但是分泌过量就会使人们感激抑郁,气温的变化对于“褪黑素”的分泌量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在冷热交替的时节。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行学说、七情六欲无不与四季变化有着相应的联系。以五行学说中为例:“金、木、水、火、土”中的“金”为例,不仅七情中的“悲”属金,四季中的“秋”也属于金。所以,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人们就很容易产生“秋燥”、抑郁、伤感或者悲凉之情绪。
秋季的气温有时会突然下降,常常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一旦这两者受到抑制,内分泌功能就会紊乱,这时人的情绪就会低落、抑郁或者悲凉,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严重者就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症状,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心理调节是预防“悲凉”最有效的方法
人们在此时最好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让外界的景观变化影响到情绪,更不要让“秋雨晴时泪不晴”的心绪影响自己的,那会是自寻烦恼。其实秋天的风景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不要让自己深深的陷入到失意、伤感地“悲秋”中。
怎样才能防止秋愁呢?
饮食:早餐是不可或缺的,经常不吃早餐的人,就会出现无精打采且意志薄弱等。
多补充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会促使人脑产生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以排解抑郁的情绪,还可以促进钙质的吸收,以增进耐力和意志力。
饮食滋养好心情,为了养护心肝,可以多饮一些玫瑰花、菊花茶、莲子茶,这些茶类有清肝明目之功效,经常饮用还会抗抑郁。另外,多吃一些莲子、小麦、甘草、红枣、龙眼等水果,不仅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对于治疗焦躁、抑郁也有很好的功效。此外,核桃和鱼类也含有较多的磷质,同样也会消除人们的抑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