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24901300000046

第46章 文化、历史(10)

※什么是“唐三彩”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唐三彩”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唐三彩?它代表的是一个时期的东西还是某一特定种类的东西呢?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的陶瓷业就已经相当发达,到了唐代,陶冶业更是相当的炉火纯青,很多陶瓷都是后世罕见的精品,唐三彩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所谓的“唐”就是唐代的意思,所谓的“三彩”,是专指这时制作陶器所专用的三种色彩,即青、黄、蓝三色组合成的各种陶器。所以唐三彩并不是说唐代的陶瓷都叫唐三彩,而是指在唐代中期,出现了专用青、黄、蓝三色调和而成的一类陶器。这类陶器现已不多见,很是珍贵。

※《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山海经》以“怪”而出名。其中的怪事、怪物吸引和激发了无数学者的兴趣和想象。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没有怎么说明。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山海经》并将它公布于世,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中探究地域、人、物等形状以制其吉凶贵贱的“刑法类”之首,这是对《山海经》性质的最早说明。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山海经》被视为实用的地理书。到《隋书·经籍志》,《山海经》被冠以“地理类”之首,以后《旧唐书、经籍志》都把它归为地理书。

很长时间以来便形成了这样的定论。

※古人怎样称呼自己

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或礼节出发,古人在人际交往的自称方面形成了一套颇为严格的规矩。

一般说来,在相互的交往或言谈中,凡是提到自己的则用谦称或卑称,自称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谦称,最常见的就是自己称“鄙人”。“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于郊野的农人,引申为无地位、无文化之人,即所谓鄙俗之人,古人常用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短浅。

与“鄙人”相类似的谦称还有“臣”、“妾”、“仆”等,这些本是殷周时对奴仆的称呼,所谓“男人为臣,女人为妾”,地位最为低下。但后来也被用作自谦,一般男子自称臣、仆,女子自称妾。

在古人的自我谦称中,使用较广的还有“不才”、“小人”,“不佞”、“不敏”等几种。

※我国古代的“看风水”是什么意思

看风水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流行颇广的迷信行为,其基本内容是:在选择宅基和坟地时,必须注意该地的风向山水,合者得福禄,不合者遭祸殃。因此,它又称为“相地术”或“地理之学”,旧时社会中专营此道的职业者称“风水先生”。

看风水作为一种迷信活动,约产生于战国末年燕、齐一带方士之中。

在此之前,人们在营宅下葬时,对地形与时日虽有所选择,但多与宗教礼俗相关联,而燕齐方士则以阴阳五行附和人事,有关的迷信禁忌也就应运而生。汉代已经有了许多将阴阳五行贯穿于社会各种活动之中的著作,其中与风水有关的大致有两派,一派是形法家,一派是堪舆家,亦称“日者”,讲究下葬立宅的时令。

东汉以来,这种迷信思想就在社会上传开了。

※古代的“算命”是怎么回事

“算命”又称“算八字”,根据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支配的干支,依五行生克来推算吉凶的占卜,起于以五星七政为推算根据的星命学,经唐代李虚中改制,至五代徐子平时确立。这一占卜术影响很大,《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就有了关于算命的详细记载。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又是一个有封建制传统的国家。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对专制力量的从属,使他们特别迷信昭示神灵的星相占卜。中国的每一种意识形态产品,都同占卜发生了深刻的联系。

譬如天文学同阴阳五行教术的联系,心理学同梦占的关系等等。因此,要先了解中国古代的星相占卜,才能再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

※古代的“巫术”是指什么

幻想通过唤醒附着于某一具体物体或个人身上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从而对这些物体或个人施加影响与控制的行为,就是巫术。巫术与宗教之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神灵观念,宗教以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上帝、神灵、魔怪图腾为其崇拜对象,它追求的是对人类精神的自我慰藉;而巫术既不以客体为崇拜对象,又不依神的力量行事,而是认为只是按照一种固定程式做出动作,便能实现对客体加以控制的目的。从功能来说,巫术的力量在于实用,而宗教的力量在于信仰,宗教比巫术更多地满足了人们各种精神的需要。从人类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来说,巫术显然低于宗教,但它的产生早于宗教,而在宗教极大地发展以后,巫术只是作为一个很低的层次(指不甚高明的装神弄鬼的手段)与宗教并存。

※皇帝的称号是怎样来的

皇帝是我国古代专制君主的称谓之一。在甲骨文、金文和上古典籍中,已屡见“皇”、“帝”等称号。许慎《说文解字》:“皇,大也”,“大君也。”近人汪荣宝先生认为皇是祭祀时戴的一种冠(帽)。它本是一种有羽毛装饰的冠,供祭祀或祈雨时跳舞用。“皇”又是“对先代或神明的尊称”,又是传说中远古的帝王。《风俗通义》说:“皇者,中也,光也”,因而“皇”是至高无上、光明无比的神圣称号。

“帝”,据其甲骨文字形,近人王国维说它是花蒂的全形。上面像花的子房,外面像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像雌雄花蕊。《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起于商代末期,商王生称王,死称帝。所以“帝”作“帝王”用,是它的假借义,由于“帝”被假借用作“天帝”或“帝王”,于是后来又造了一个从“艹”(草)“帝”声的形声字“蒂”来代替它。“帝”本义是“花蒂”。由于“帝”(花蒂)能生花结果,故古人将主观想象中能生育万物的“天神”称为“帝”。后亦用指人君、帝王。《白虎通义》称“得合天地者称帝”,也就是说,帝是统御万众,象征人间权力的称号。

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但“皇帝”一词的使用却始于秦。

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败,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李斯、王绾、冯劫等人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去“泰”留“皇”,并吸收上古“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袭用。

※中国皇帝有几种自称?各是什么意思

予小子,又称余小子。一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谦称,先秦使用较为普遍,秦汉以后偶尔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丧期间的自称。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候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朕,古人自称之词,本来不分贵贱都可使用。秦王嬴政建号皇帝后,朕就被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有时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或是内禅的太上皇亦可自称为朕。

※皇帝的尊号和徽号是怎么回事

皇帝的尊号,是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唐垂拱四年(688年),为配合武则天称帝,武承嗣伪造瑞石,上有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因此加尊号称“圣母神皇”。嗣后,她又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如她在称大周皇帝后,“加尊号曰圣神皇帝”。3年后又加为“金轮圣神皇帝”,次年又在“金轮”前加“越古”两字等。这样在唐宋时代,帝王为自己称号加美称的做法成为故事,所不同的是,唐代加称并不形成定制,而宋代则确定在每年大祀之后,“群臣诣上东阁门,拜表请上尊号。”宋太祖于乾德元年(963年)受尊号“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70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的谥号。

徽号,是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后来多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尊号,称为“徽号”。如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之母叶赫那拉氏,在同治皇帝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每逢庆典,徽号可以累加,越来越长。以叶赫那拉氏为例,她的徽号最后共有“慈禧”等16个字。

※年号和庙号是怎么回事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帝的××年。王号纪年比年号纪年方便一些。彼时,承袭王位者,也只采用王号纪年,不建年号,如周惠王元年。但随历史的发展,封建帝王们出于政治的需要,便逐渐改变了纪年方式。我国历史上正式改元,是从汉文帝开始的;正式建立“年号”,作为制度传袭下来,则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年号实行后,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重建“年号”,即称改元。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为止。辛亥革命后,所用的民国岁次和袁世凯的“洪宪”,仍留有年号的遗迹。

我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字、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字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等。

封建帝王定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字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的现象,如用“建武”做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模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袭。

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祖庙里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如明朝皇帝朱元璋死后,庙号叫明太祖;崇祯皇帝死后,庙号叫明思宗;清朝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死后庙号叫清世祖。

※中国古代有过多少皇帝

我国自夏代始清代终共有多少皇帝?

据史书记载,夏朝共传13代、16帝,商朝17代、31帝,周朝34帝。春秋战国诸侯争雄,未有统一的王朝。到秦王嬴政,扫灭6国,始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仅历二世。

两汉共有24帝,其中西汉12帝,东汉12帝。王莽新朝仅1人称帝,后被农民起义灭亡。三国时魏历5帝,蜀汉2帝,吴4帝。两晋共历15帝。晋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继起,先后建立了刘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燕、北凉、夏等小国,亦称王称帝,约20余王。南北朝时南朝宋8帝,南齐7帝,梁6帝,后梁3帝,陈5帝;北朝北魏17帝,东魏2帝,西魏3帝,北齐6帝,北周5帝。

到隋又实现一统,历2帝。唐代20帝,盛极一时,武周1帝,南诏13王,大理22王。五代时后梁3帝,后唐4帝,后晋2帝,后汉2帝,后周3帝;吴4主,南唐3主,吴越5主,楚6主,南汉4主,前蜀2主,后蜀2主,闽6主,荆南5主,北汉4主。

到宋代,共历18帝。辽国9帝,金9帝,西辽5帝,西夏10帝。元朝传位15帝。明代16帝。清传11帝。再加上唐末黄巢所建的齐国,明末李自成所建的大顺,总共算来,我国历史上约有300个帝王,其中天下一统的帝王(从秦始皇算起)约120余位。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各为61年和60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代末帝完颜承麟。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完颜守绪见蒙古军已入城,便将皇位传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然而,完颜承麟在皇位上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入城的蒙古军杀死,从即位到被杀,不到半天时间。

年龄最大的皇帝是乾隆,活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年龄最小的皇帝是东汉殇帝,他不到1岁即位,在位仅8个月就夭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