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
提起王羲之,众人皆知。东晋时的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被后人称为“书圣”。他刻苦钻研并吸取了汉魏以来许多书法艺术的精华,笔势开放俊朗,结构严谨紧凑。人们形容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游龙”,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自幼刻苦好学,他七岁时开始练习书法,平日在走路、休息的时候,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心里想着,手指也随着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地比画起来,日子一久,连衣服都被他划破了。他每天练习完字,总到门前池塘里洗净毛笔、砚台,长年累月,池水都变黑了。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一直被后人称道。王羲之强调学习书法要专心致志,写字的时候,姿势需端正,精力要集中,这样手指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在他的培养与影响下,妻子和七个儿子也都爱好书法,写得一手好字。其中以小儿子王献之最出色。他继承并发展了父亲的书法,被人誉为“小圣”。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这父子俩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世人称作“二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来历是什么
很久以前,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他只顾赶路,错过了借宿的地方。眼看天色已晚,他心里十分着急。正在这时,恰巧一个屠夫走过来,听了他的情况,邀他到自己家里去?秀才很是感谢。屠夫随口问秀才说:“先生,万物都有雌雄,那么,大海里的水谁是雌,谁是雄?高山上的树木谁是公,谁是母?”秀才一下答不上来,只好向屠夫请教,屠夫说:“海水有波有浪,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秀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那什么是公树、母树呢?”屠夫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秀才听了,恍然大悟。
秀才来到京城后,进入考场,把卷子打开一看,巧极了,皇上出的题,正是屠夫说给他的雌水雄水、公树母树之说。很多秀才看着题目,目瞪口呆,只有这个秀才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揭榜之后,秀才被点为状元。他带着厚礼特地来到屠夫家答谢,还亲笔写了块匾送给屠夫,上面题的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此,此事便在当地传为佳话。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来历是什么
宋玉是战国后期楚国的一位有主见的文官,从不随声附和别人的主张。楚王听别人说了他一些坏话,就把宋玉找来问道:“你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啊?为什么有许多人都对你不满意呢?”
宋玉答道:“先让我说件事吧!有一个歌唱家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楚国最流行的民间歌曲《下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就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仅剩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能跟着一块唱的人就仅仅几个人了。可见歌曲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啊!”接着,宋玉又说:“文人之间也是一样。那些杰出的人物志向远大、行为高尚,一般人当然不会理解了,我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啊!”
楚王听了宋玉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五十步笑百步”有什么典故
魏国梁惠王有一次对战国时代的著名学者孟轲诉苦:“我治理国家真是用尽心血呀!为黎民百姓排忧解难,尽力使他们都能安居乐业,可是邻国的老百姓并没有减少,我国的老百姓也没有增加。请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孟轲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斗中胆小鬼扔下头盔和铠甲,拖着武器慌忙逃跑了。有的人跑了一百步,有的人只跑了五十步。可是那些跑五十步的人却讥笑跑一百步的人,说他们胆子太小。您看,这对吗?”梁惠王说:“那怎么行呢?跑五十步的人也是逃跑呀!同样是临阵脱逃,和逃一百步的人是没有区别的啊!”孟轲说:“您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请不要再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的多了。因为您治理的魏国与邻国相比,就如同五十步笑百步一样呀。”
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由此得来。一般用这成语来比喻缺点或错误虽然在情节上、程度上有区别,但其本质是一样的。
※“老马识途”有什么典故
春秋时候,一次管仲跟齐桓公去攻打孤竹,找不到回去的路,正当大家愁眉不展的时候,管仲说:可以运用马的智慧。人们找来一匹老马,放开缰绳,任它自由活动。这匹老马没有乱跑,只是伸长脖颈嘶叫了几声,接着低头嗅了嗅地面,就向着一条崎岖的山路走去。众人跟着老马,约莫过了一个多时辰,果然找到了回去的路。
我国历史上还记载了另一个老马识途的故事。汉代时,有个叫鲍子都的地方官,有一天他到京都去,路上遇到一个患急病的年轻书生。鲍子都懂得一些医术,就急忙抢救,但由于书生病重,没有救活。书生死后,留下一部书、一匹马和装在袋子里的一些钱。鲍子都用其中的一点钱购买了一个棺木,然后将那部书和剩下的钱放进棺木内,把书生葬了。料理完丧事以后,鲍子都骑着书生的马,任它走去。不久,这匹马来到了京都,又走进了一个大宅院。鲍子都下马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宅院的主人是个大官。鲍子都晋见了这个大官,把路上遇到的事情讲了一遍,没想到大官听后禁不住哭了起来,原来那书生是他的儿子。大官立刻吩咐人到当地将棺木挖出运回京都,开棺一看,正是他的儿子及其留下的遗物。
※“一鸣惊人”有什么典故
齐国的威王即位三年以来,只爱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一些大臣对齐威王的做法非常反感,可是又都敢怒不敢言。
其中有个聪明的大臣叫淳于髡,一天,他去见威王说:“大王喜好猜谜语,我有个谜语想说给大王听听。”威王连忙说:“你快说吧!”淳于髡说:“有只大鸟飞进了您的宫廷,飞来三年了,不飞也不鸣,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齐威王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原来是用鸟比喻我啊。于是会心地笑了笑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呀!它不飞便罢,一飞起来就直冲云霄;它不鸣便罢,一鸣起来就能使人惊奇!”从这以后,齐威王专心政事,制定了一系列治理国家的措施,又组织力量反击侵略。齐国的形势迅速好转,威望也因此提高了。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平日没有什么特殊表现,但突然一行动就能干出十分惊人的成绩来。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统称庙。由于“庙”是人们最尊敬的所在,故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皇帝与大臣的对策也被褒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
哪些人死后可以入庙呢?先秦之后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故《后汉书》梁统传附梁竦传说:竦“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我国各地的庙,都是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如关帝庙、岳庙、孔庙等。
了解了庙,也就清楚了寺庙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确切地说,寺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供奉的是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而庙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优秀人士的。寺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对功臣的缅怀。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依,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名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是大乘教佛名。密教称甘露王,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称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被称为“接引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称光佛”等名号。《阿弥陀经》称,信徒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不疑,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发了48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一种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依”,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有什么区别
人们走进佛寺看到许多塑像,往往分不清哪些是佛,哪些是菩萨,哪些是罗汉。而常常将佛、菩萨以及罗汉统称为“佛像”。其实,在佛教中佛、菩萨、罗汉是有区别的,就像一个人的天赋有高低,觉悟有先后,智能有大小,根性有优劣一样,是由智慧和悟性所达到的程度来区分的。
被称做佛的:是指无论智慧与悟性都已达到最高境界的觉悟者。他不仅自己觉悟,而且帮助他人觉悟,使自己和他人觉行共同得到圆满。
被称做菩萨的:仅次于佛,是因为菩萨虽能自觉,并发大心愿为众生求最高的觉悟方法与觉悟的道理,但却没能使自己与众生的觉悟、行为一起圆满。所以,他们所达到的不过是大乘佛教中的上乘境界。
被称做罗汉的:又次于菩萨,因为他们比较注重自我觉悟,自我解脱,而较少把佛教的教义扩大化。通常人们称他们为“自了汉”。所以,他们到达的只是小乘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菩萨又称“缘觉”
或“独觉”者,比如因见飞花落叶等外缘,触动内心,独自感通生死无常的道理,而进入觉悟的境地。罗汉,又称“声闻”者,是当他听到释迦牟尼佛等宣讲佛法的声音,受到启发后才有所觉悟的。只有佛,他是丝毫不借助外力,完全依靠自身的智慧与悟性,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苦思冥想去彻底洞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的。因此,这三种境界是大不相同的。
※佛像有哪些种类
佛像的形象、材料、种类等随着年代而有很多变化,造成了种种不同的佛像。在许多种佛像中,依其身份的不同,可分为佛、菩萨、明王、天等数种。
佛,在狭义上说,是指释迦牟尼的意思,但是,随着佛教教理的发达,“佛陀观”便分为法、报、应三身。就是遍满宇宙寂静之无色无形的理佛,称为法身佛;为着救度众生经过长时间积功累德的结果而显现出佛身,并建立净土的是为报身佛;因化益众生,而出现在婆娑世界的,是为应身佛。如大日如来为法身佛,弥陀如来为报身佛,释迦如来为应身佛。诸佛的名字在经典上记载的,有卢舍那佛、大日佛、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还有宝生佛、开敷华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门众佛、不空成就佛、多宝佛、定光佛等是较少听到的。佛有时称如来,这是梵语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萨,有文殊、普贤、弥勒、日光、月光、虚空藏、地藏,以及随侍阿弥陀佛的二十五菩萨、观世音等,不胜枚举。其中观世音菩萨尤为著名。观世音菩萨又称观世音大士、观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萨两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缩写,也有译成大道心众生、大士、高士、觉有情等。
明王,有不动明王、降三世、军荼利、大威德、金刚夜叉等统称“五大明王”。明王是拥护三宝、护持国土、保护人民的。有时现佛的愤怒身,以光明的智慧来制伏一切恶魔和障碍,看起来具有极恐怖的威严。如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降三世明王是阿门军荼利明王是宝生如来,众如来,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如来,金刚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来等的愤怒身。明王,大多属于密教。
天的种类更多,形象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王、帝释天等;较温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艺天。另有所谓天龙八部、十二天、药师十二神将、般若十六善神、观音二十八部众等,其中男性的均手持剑戟,身穿甲胄,勇猛异常;女性的均秀丽、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民间尊崇的四大菩萨是哪些
文殊摇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据说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他的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这是智慧、辩才锐利、威猛的象征。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智文殊”。他的住处在东北方的清凉山,中国佛教以五台山拟之。
普贤摇音译三曼多跋陀罗。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与文殊的智德、证德相对,代表“德”与“行”。德,据说他有延命之德;行,据说他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工作。所以他的美名尊号是大行普贤。“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白象是他的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故普贤骑六牙白象。四川省峨眉山自古即为我国名山峻岫,晋代山上始建普贤寺,今名万寿寺。后来佛教大盛于山中,逐渐演变为普贤东来道场。
观世音摇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唐代人避太宗李世民讳,减去“世”字,故称观音。据说,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字,“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观世音主张随类化度。他对一切人救苦救难,不分贵贱贤愚。隋唐时期,观音已逐渐获得社会上的普遍信仰,道场在普陀山。观音化身形象特别多。“正观音”标准像戴大冠,大冠中有两弥陀佛像,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近代个体像多为手持杨枝净瓶的立体像。
地藏菩萨摇他的美名尊号是大愿地藏。大愿是:一、孝道,即孝顺和超荐父母;二、为众生担荷一切难行苦行;三、满足众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四、祛除疾病;五、要度尽地狱众生,不然誓不成佛。所以除观音外,地藏菩萨在旧中国的下层信徒最多。地藏菩萨的道场在九华山。他的标准像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表守护众生,也表戒修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欲使众生之愿满足。也有作立像的。
中国佛教四大菩萨的道场,也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