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初中语文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2490500000010

第10章 《爸爸的花儿落了》说课稿

佚名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成长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每个人都从成长中走过来,但每个人的经历并不相同。《爸爸的花儿落了》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课文围绕毕业典礼引出对爸爸及相关往事的回忆,从回忆中展示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该文着重记叙了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那种深沉的爱感人肺腑。因此,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体会父女之间真挚、深沉的情感并有所感。该文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内容丰富,中心突出,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因此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文章时间跨度大,场景变化多,有现实有回忆,用现实引出回忆,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与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分不开。因此确立第三个教学目标。

了解记叙文的叙事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始终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新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文本,更多的是通过文本唤起自己对成长的回忆,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交流之中又生成新的认识,新的思考。走进文本,又能走出文本。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安排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和复述(读说的活动)。

2.分析文章精彩段落,分角色朗读活动。

3.合作探究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同学们理解了父亲对女儿那种深沉,感人肺腑的爱。同时,了解了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使同学们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上了一节生动的“政治课”。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学生搜集关于作者和《城南旧事》的资料

1.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2.学生交流作者和《城南旧事》的资料资料

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3.老师介绍《城南旧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

2.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能复述文章大意。

明确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写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3.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了解课文

1.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那两件事情是重点?

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昨天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闯练汇款。

插叙的作用:插叙使文章的内容显得丰富而不繁杂,插叙使文章的事件交错而不散乱。由此可知,插叙的方法最适于回忆性文章的写作。

2.找出文中描写花的地方并说一说“花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另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线索作用,毕业典礼。)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3.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与题目相映,文章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全文充满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互助学习,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精读课文,分析探讨

(分角色朗读13~30段,要求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1.出示思考题

(1)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举例说明

(2)对爸爸的责打,表明了对“我”怎样的态度和情感?着对我有什么影响?

明确: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3)进一步提问体验: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或者有没有遭过爸爸的责打,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分角色朗读“35~53”段

出示思考题:

(1)这些文字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试加以分析。

(2)爸爸是怎样鼓励“我”的?

(3)播放一首送别的歌或找学生唱,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讨论并明确。

五、合作探究,讨论质疑

1.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的?

明确: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2.从哪些地方看出“我”已经长大了?

明确:“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3.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啥”?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讨论解决。)

六、互问互难,培养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组责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迁移体验

1.你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你是怎样解决的?

2.学习本文后你对你的父亲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3.把你与你父亲之间的故事结合本文的手法把它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