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鸟类的晨曲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同种鸟通过鸣唱在互相联络,以示占据了地盘;有的说这是不同种的鸟类,通过晨鸣彼此警告:“这里已是我的地盘,不可非法入境”;也有的发现鸟类的晨曲在繁殖季节最为激烈,所以晨曲与繁殖有关。
自涂与自埋
英国《伦敦新闻》在1955年10月29日刊出了一张刺猬“自涂”行为的真实照片:一只刺猬伸出舌头在舔某种具有强烈气味的物体,而且坚持在一点上反复舔,口中积累起有大量泡沫的唾液。然后,它的头部转向体侧,扭弯着身体,把唾沫涂擦在背部的棘刺上。如此重复进行,自涂时间至少可持续20分钟,甚至更长,直至刺猬的棘刺末端形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唾沫团。这就是刺猬自涂行为的整个过程。
经过进一步观察,原来这种自涂行为不仅在年幼的和人工饲养的刺猬中较为常见,甚至在野生的成年刺猬中也发现背部棘刺有唾沫遗留的痕迹。
由于刺猬的自涂行为没有规律性,为科学家重复实验和进一步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但人们仍然尝试对刺猬的自涂行为进行解释。有的认为自涂是动物的自我修饰,如人的擦粉抹脂一样;有的认为是动物的一种舒适移位活动;有的认为是动物除去皮肤上寄生虫的方法;有的认为是动物伪装自然气味以防止敌害发现;有的则根据野生刺猬出现自涂行为大多在繁殖季节里,认为自涂与动物的性活动有关。
不久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附近,有人发现一些海龟,它们整个身体都埋在淤泥里。当时,他们感到十分惊奇,扒开淤泥,挖掘出来一看,海龟都还是活的。经他们分析认为,这不可能是人为,而是海龟“自埋”。
海龟“自埋”是什么原因呢?海洋生物学家猜测纷纷。有的说淡水龟在冬天有钻土越冬的习性,而海龟“自埋”可能是一种冬眠的形式;有的说海龟身上常常寄生着大量藤壶(一种海生软体动物),“自埋”是为了摆脱藤壶;有的说“自埋”是海龟在冰冷海水中自我取暖的一个窍门。
佛罗里达州的一些海洋生物学家,根据一些优秀潜水员在帕耳海滨东南面的一个港湾潜水考察海龟的“自埋”现象后的报道,否定了上述三种说法。他们的理由是:第一,通常藤壶寄生在个体较大的雄海龟身上,而雌海龟和尚未长成的雄海虼身上是没有或者极少寄生着藤壶的,可是潜水员发现的四只“自埋”海龟中,有三只是雌海龟,这就推翻了海龟“自埋”是为了摆脱藤壶的说法。第二,从潜水员目击的情况来看,海龟“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暂现象,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第三,根据罗丝的记录,她发现海龟“自埋”的海底,水深是27.4米,水温为21.7℃,这说明海龟“自埋”也不是为了逃避冰冷的海水。所以到目前为止,对海龟“自埋”的原因仍一无所知。
鼠救鼠、蚁灭火、蛇吞猪
英国有一家私人花园,虽花木茂盛,但老鼠泛滥。
花园主人为了消灭老鼠,在园内放了许多鼠药和鼠夹。
一天早晨,两位中年妇女一起到这家花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当她们走进一条矮树丛中的小道时,突然听到一阵“吱吱”的鼠叫声。她们循声悄悄寻找,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老鼠的尾巴被鼠夹子夹住了,另一只老鼠在费劲地咬它的尾巴基部。当时这两位妇女感到很惊奇。老鼠为什么要咬老鼠的尾巴,究竟是鼠救鼠还是鼠吃鼠?
她们商量以后,各自去找杀鼠工具。过不太久,一位妇女拿来一根粗树枝,准备去击毙老鼠,另一位妇女提来一桶水,打算浇鼠后再用脚把它们踩死。
当她们回到原来出现老鼠的地方时,没有料到这两只老鼠已无影无踪,逃之夭夭,留下的仅是鼠夹子和夹着的一段被咬断的老鼠尾巴。
这两位妇女,虽然对动物学知识一窍不通,但还是把这一奇闻投书报章,并且公开征求科学解答。这样一来,引起了英国动物学界人士的浓厚兴趣和密切关注。
多数动物学家认为,老鼠对自己伙伴的受陷,可能会表示“怜悯”,所以用咬断尾巴的办法来进行营救;也有一些动物学家提出相反的解释,认为老鼠不可能对同类产生怜悯,而是乘机打“落水狗”,是攻击同类的一种表现,选择鼠尾作为一个攻击点,这一现象在鼠口暴增地区更是如此。
1985年,法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蚂蚁的救火行为。
近年来,英国动物行为学家为了证实这一发现,把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一个蚂蚁巢里,自己站在一旁细心观察,只见巢中蚁群发现“家里”起火,似乎感觉到“灾难临头”,惊恐万状,大约20多秒钟后,许多蚂蚁纷纷向火种爬去,并喷射出蚁酸,开始紧张的救火活动。
可是,一只蚂蚁能够喷射的蚁酸量是极微的,要将一盘蚊香火扑灭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再说第一次参加救火,自然缺乏经验,所以不少“勇士”葬身于火海。
不到一分钟,火终于被扑灭了,蚂蚁巢又恢复了正常秩序。蚂蚁很讲“义气”,幸存的蚂蚁立即把战友的“骨灰”移送到附近一块“墓地”上,盖上一层薄土,加以“安葬”。
一个月以后,这位动物行为学家将两盘点燃的蚊香放入原来的那个蚂蚁巢里,进一步进行观察。这次火势比上次增加了一倍,但是蚂蚁似乎已经吸取了上一次救火的教训,迅速调兵遣将,增加兵力,有条不紊地协同作战,同样花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便将火扑灭,竟然没有一只蚂蚁遇难。看来,蚂蚁虽小,我们却不能低估它的能耐呢。
蟒蛇又称“蚺蛇”、“琴蛇”,是我国最大的一种蛇,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森林中,常常有它的踪迹。
人们常常说蛇是没有脚的爬行动物,所以成语中有“画蛇添足”来比喻人们办事多此一举。其实,原先的蛇是有脚的,后来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脚逐渐退化了,今天仅在蟒蛇的****两侧还各留有一个小型爪状趾,这就是后肢的残迹,证明原来的蛇确实是有脚的,同时也说明蟒蛇要比其他蛇类来得原始。
蟒蛇主要吃鼠、鸟、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也会咬死、吞食较大的哺乳动物。
不久前,英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出版的《蛇类》一书中,刊登了一张我国蟒蛇吞食家猪的珍贵照片。这条蟒蛇体长不到5米,竟能吞下体躯比它粗得多的家猪,实在令人惊讶。
蟒蛇能否吞食家猪?笔者认为蛇吞象是绝不可能的,而蟒蛇吞食家猪是可能的,只是被吞猪的大小是受蛇的吞食能力限制的。
蟒蛇的视觉很差,为了吞食家猪,先要通过猪行走时从地面传来的振动发现它,等到猪近身时再快速地用身子把它紧紧地缠绕起来,直到将猎物勒死,然后才张开嘴巴把猪慢慢吞下。人的嘴巴只能张到30度,而蟒蛇的嘴巴却能张到130度。原因是蟒蛇头部与开合有关的骨骼,和其他动物不同。首先,它的下颌颏之间的骨头,连接成可活动的榫头(我们人的下颌颏处的骨头连榫头也没有了,左右成了一块),左右以韧带相连,可以向两侧扩大,因而蟒蛇的嘴巴不但上下可以张得很开,而且左右也不受限制,能在一定程度内扩开得很大,这样就可以吞食比它嘴巴还大得多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