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变迁临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构建
24945400000014

第14章 制度变迁临界问题的提出(3)

在现实意义方面。一是对我们现今制度状况的再认识。一方面,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计划经济体制和旧有经济模式进行了极大破坏;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规范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破坏;对落后的、不科学的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度的冲击;对封闭、保守、腐朽的某些传统社会意识、社会观念进行了鲜明的挑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上层建筑中有许多良性的因素在集聚;另一方面,上学难、看病贵、买不起房、就业压力大、资源能源短缺、“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安全问题(食品、生产等)、科学发展观问题、和谐社会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等等,已经深刻反映出了当前的社会生产力与现有的生产关系不完全相适应的一面。这些情况是否表明有制度变迁的需要和迹象?这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去理解,用新的方式去解决和用新的理论去指导。二是对现今制度变迁时机的把握。如上文所述,我国当前在包括农村土地制度在内的很多制度出现了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面,但是否已经到了制度变迁的临界?是否具有制度变迁临界特征?是否满足制度变迁临界条件?临界点在哪里?何时突破临界?等等。我们不能人为地、不科学地进行主观臆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正确认识和对待制度变迁问题,一方面要承认出现了制度变迁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要认真分析制度变迁中“量”和“度”的关系;一方面要反对那种认为制度变迁马上发生、一蹴而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反对那种认为现存制度永远合理、制度变迁遥遥无期的观点。三是对现今制度变迁趋势的推动。新生事物是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在没有被它自身的否定因素否定之前是肯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事物内部的矛盾主要方面居于统治地位,它压制着限制着否定方面,即矛盾的次要方面,这时肯定的主要方面的因素充分展开了,而否定的次要的方面的本质未能展开。当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把旧事物否定了之后,原来的矛盾次要方面——否定方面跃居主要方面,因而否定方面的本质才能得以展开、实现。

制度的变迁临界正是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转折时期,矛盾主要方面(旧制度)和次要方面(新制度)的“实力”差距不大,对变迁临界问题的研究能使我们更好地顺应趋势、遵循规律,从而能有效推动新生事物(新制度)的产生。这也必将对我们认识、把握好当前的形势,更好地从制度变迁的层面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四是对突发或关键事件的再认识。制度的变迁临界往往伴随有一个或一系列关联度强(显性的或隐性的关联)的事件。特别是在社会上已经聚集了许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的因素时,从制度变迁临界角度看,突发事件或临界事件可能造成制度变迁临界的突破或者加速临界突破的进程。突发公共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由于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紧急事件。而关键事件由于其在特殊的历史时点上发挥了关键性意义,顺应了某种趋势和潮流,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突发或关键事件可能成为制度变迁趋势或制度变迁完成的推动者,我国的流浪人员救助制度、疾病预防制度正是由于旧的收容制度事件和SARS疾病突袭这些突发事件促成,而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关键事件是密不可分的。当前,从制度的变迁临界角度正确分析和研究已经出现的诸如“征地”、“小产权房”等热点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科学认识我国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途径,更是实质性解决我国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关键之一。

3.3制度的变迁临界研究的指标体系

3.3.1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的指标体系的特点

制度的变迁临界指标体系是能够较为宏观地判断某种制度是否已经处于变迁临界状态的一个有关判定指标的集合。建立变迁临界指标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更好地对某一制度演变趋势作判断,一是为人们综合审视现有制度提供判断标准并有目的地对新制度的早日建立进行促动。制度的变迁临界指标体系的特点有三个方面表现:其一,由于制度作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易变性,其指标体系的可度量性较差,甚至远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所建立的评价或判定指标体系。其二,该指标体系仅对新旧制度转折时点或时段作定性的宏观轮廓性判断,仅是对趋势性性状作研判。其三,由于对制度形成的影响性因素过于庞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说几乎无所不包,为便于操作,该指标体系只选取从宏观角度对制度变迁影响最大的几个条件作为研判指标。

3.3.2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的指标体系指标选取的原则

在分析制度自身特点、所需的要件和外部相关性因素的基础上,笔者建立起一套可以进行框架性描述和宏观性分析的体系,以使制度的变迁临界具有现实性、可观察性和应用性。一是科学性、前瞻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正确理解制度变迁的科学内涵,选取能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制度变迁的指标,不仅含义明确清楚,而且便于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选取指标要有预见性和指导性,要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和国家现实情况与制度的未来主导方面相一致;与此同时,充分考虑理论研究是否现实可行、所选指标是否易于观察、判定过程是否过于繁杂等,应尽量立足现有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二是系统性与层序性相结合原则。制度的变迁临界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构建指标体系要统筹考虑各个方面的系统功能,入选指标本身应构成相应系统,反映制度演变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覆盖面突出重点,全面而又不重复;由于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体,具体组织各个指标时,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结构层次和顺序性,而非杂乱无章、并行并列或简单的排列组合。三是关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原则。制度的变迁临界每个指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宏观地、轮廓性地反映制度变迁发展的某一方面的某些基本特征,或者说,每个指标能从某一特定角度反映制度变迁发展的程度。所选择指标既要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出发,考虑资料的可获得性,又要从制度的发展趋势出发,考虑指标的先进性,力求使每个设置指标都能够反映制度变迁的本质特征、时代特点和未来趋向。四是可观察性与可比较性相结合原则。制度的变迁临界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是可观察的,而且能够反映各类不同社会领域对制度的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所选择的指标要尽可能突出我国转型时期的特点,使指标设置既符合代表性和通用性,又要体现制度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使指标具有相对可比性,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

3.3.3制度的变迁临界判定的指标体系的构成

在此,要对该指标体系作一说明。一是对制度的变迁临界进行判定时必须进行多期(至少两期)对比,而以什么为标志划分期间,则由社会需要决定,至少二级指标的对比要发生突出变化。二是每一个指标所反映的内容很多。三是不同二级指标可能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对制度变迁在定性上的意义是一样的。四是本文接下来所要作的研究和分析,主要从上述这些指标所阐述内容的角度进行展开。

本章参考文献

[1]******邓小平江****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18.

[2]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