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是新闻中的新闻。它真实到再也不能比这更真实。它那纤毫毕现的真实性,它那及时捕捉的新鲜性,它那可圈可点的表现性,它那入木三分的深刻性,它那温情脉脉的人情味——即便放到西方,它也完全具备了入围参评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的条件。记者笔墨中的万紫千红,写尽了人世间的千姿百态。这些色彩从哪里来?这些姿态从哪里来?都是从真实的生活里来,都是从记者的观察体验中来,都是从记者的内心捕捉而来——而记者内心世界的丰富令人惊叹。她怎么就那么的“多愁善感”,怎么就那么的善解人意,怎么就那么的充满好奇,怎么就那么充满倾诉和表达的欲望,才能为我们呈现这样新闻中的新闻,精品里的精品!
《股海》的突破在哪里?
在结构上,《股海》尝试了一种“超时空的多维立体”结构。记者的思维如鸟飞翔,如风飞扬。营造出一个多维的时空:从世界经济的大循环,到人的内心深处;从记者10年来的心路历程,到一个个股海中人不同的遭际和状态。在这个超时空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蝴蝶效应”的真实存在。这种结构,不是简单的新闻结构方式。而是从外形到内核,都借鉴了中国古典戏剧结构。那是一种天人合一、空纳万境、物我交融的结构方式。是中国众多文学艺术形式高度综合过程中,吸收各种表现形式、结构形式的精华所形成的。把这种结构方式使用在新闻之中,本身就是一种创作。
在语言上,《股海》做到了诗性语言、思性语言、工具性语言的完美融合。新闻语言的诗性,不是为了诗性而诗性,而是为了更真实、更精彩、更深刻地表现事物。它是一种自然的流淌,是一种“言之不达,则歌之、咏之、舞之、蹈之”的“不得不发”。“那直抵内心、瞬间被挑起的强烈欲念,像把尖刀插入我胸膛。”这样强烈诗性的“主观语言”,是一般新闻作品中所不敢尝试的,但是,有什么不可以呢?这篇新闻完全用的是文学语言来表达,意识流的色彩非常浓郁,表现主义的手法无处不在——这些都是文学的工具,可是,谁说这篇新闻不真实?它太真实了,甚至展示的是人的灵魂的真实!那个波涛汹涌的虚拟经济之海,那个不可触摸的人的心灵世界之海,那个欲望与情绪交织的人性之海……统统被活生生地展示在报纸之上!除了这样的表达,还能有好的方式吗?形式上,它比文学还文学;骨子里,它已经达到了本质的真实。
在审美上,《股海》体现了新闻作品形体美、内在美、意境美的统一。《股海》的外在清新、健美、流畅、柔韧的形体之美,不必多说。我们且看它的内在之美。通篇贯穿着对人生、命运、幸福、财富的深层思考,充满了人生哲理。作者对股海中沉浮的自己和他人,充满了人性的关怀,总是在捏着一把汗,总是充满了善意的注视。在股海的沉浮中,在命运的捉弄中,记者以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引领着我们,让我们从灾难中看到亮色,从失去中看到收获,“在股海中逛了一圈后,心中突然充满诗情”。再看《股海》所营造出来的意境:“大海在自然中波澜壮阔,股海在人心中汹涌澎湃”;“一个欲望翻腾的海洋”;“波涛汹涌,暗流涌动”;“他像一个在大海中等待救助的落水者,波涛即将把他吞没,他却不知该向谁求救”;“他从股海中抽身。他在欲海中重生。”作品所达到的审美高度,简直就是“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
在体裁上,《股海》是一篇新闻、文学、艺术、美术的多元复合体。任何事物要想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能保持开放,能吸收一切有益于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杂交出良种,近亲出怪胎。新闻写作如果只在“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评论”的近亲圈子里通婚,最后只能生出一群“呆子、傻子、侏儒、腭裂”的孩子。海纳百川才能成其大。新闻创新不可能像孙猴子那样拔根毫毛“说变就变”,而是在不断吸收消化中变,在不断尝试探索中变,在不断拓展延伸中变。
记者的心中,至少要装着一部《史记》,一本《红楼梦》,一本《唐诗宋词选》,一本《西厢记》,一幅《清明上河图》,一本《西方人文读本》,一部《拯救大兵瑞恩》,一卷《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当然,读死书不行,而是要领悟其中的美妙,不仅仅要把这些“补品”装在心里,更要让这些营养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所谓文思泉涌。到了那个时候,你的写作想不精彩都不行了。
《股海》还告诉我们什么?
《股海》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篇“新闻中的传世之作”,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对记者的修养、新闻的创新、报纸的改革,都有非常重要的启迪。
在新闻的写法上,《股海》告诉我们:不是“新闻还可以这样写”,而是“新闻就应该这样写”。新闻不是简单劳动。新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新闻不仅要表现事实的表面,更要表现内在世界的真实。
今天的社会,空前的精彩。今天的人生,空前的精彩。“毛驴子拉不动火车”,再用以前的“套式语言”,不可能表现出今天社会生活、人生命运的真实。当然,股海所达到的层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是至少应该“心向往之”,至少应该以其为偶像,为灯塔。
在记者的使命上,《股海》告诉我们,记者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见证者,还应该是社会生活的亲历者、体验者、感悟者、思想者、启发者、引领者。
《股海》告诉我们,记者“入世”之深,但又不沉溺,依旧洒脱豁达。记者的胸中有乾坤,心中有波澜。记者的内心世界,应该有一个审美的场域。记者内心世界鲜活,她笔下的世界也是鲜活的;记者内心世界丰盈,她笔下的事物也是丰盈的。记者是活生生的,作品也是水灵灵的。记者要跳出井底,走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走向知识的海洋,走向多彩的人生——即使将来不做记者了,还可以去做作家、学者、教师、理论家……可不能总在一个“旧我”的小圈圈里打转转。
在报纸的创新上,《股海》的出现告诉我们,报纸本身就应该是新闻创新的“孵化器”。没有新疆经济报这样的创新平台,没有这样的开放环境,没有这样的阳光空气土壤水分,创新只能是“镜花水月”。
报纸的命运,掌握在自己身上。报纸的价值,在于使新闻增值,使信息增值。反过来,优秀的新闻,同样会使报纸增值。《股海》这篇新闻的存在,就使得2008年12月13日这一天的《新疆经济报》成为精品中的精品。经常有这样的新闻出现,《新疆经济报》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不断增强,生命力也会更加旺盛。
新闻创新论
新闻创新永无止境。
新闻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认知创新、表现创新、传播创新,是新闻创新的三大基本任务。
新闻创新,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新闻人最根本的社会责任。
6.3.1创新是发展的终极动力
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在这种永恒的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每一个个别系统都是有生有灭的。
系统的产生就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系统的发展就是有序程度的提高,系统的消亡就是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化。自然界的各种系统,都具有开放性,不断同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正熵或增熵,将由于外界开放系统的负熵引入而抵消,从而保证了系统的有序。
对于无机系统来说,从原始星云到太阳系的演化和发展再到地球的演化和发展,都证明了物质系统的开放性。作为物质系统的每一个有限的存在方式,都是可变的和短暂的,但是作为整个宇宙的物质系统,整体演化则是普遍的、永恒的。
对于有机系统,以地球上目前发展的最高个体形式——人来说,由于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交换,所以能够在人体系统内部进行同化和异化作用,维持自身的动态稳定性。一旦这种交换停止了,作为有机系统的一个有限的存在方式,人就走向了死亡。但是作为生物界这样一个开放系统,则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维持自身的动态稳定及发展。
新陈代谢是世界万物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一切系统无不处于变动之中,创新是一切事物生存、发展的终极动力。
假定新思想的增长是指数式的,像舒伯特那样的经济学家主张,在一次创新冲动的尾声就将开始一轮新的创新冲动。然后,如果大致以每年4%的速度发生经济系统连续地起作用和技术概念连续地生长,那么就会激起新的一轮繁荣和新的衰退,如此;等等。对于经济循环理论,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一次萧条中是没有任何的新投资基础的,而新的投资又是引出新的扩张所必需的。
一些新的思想平稳地产生出来。当足够多的思想积累起来以后,就会引进一组新的创新。它们最初的发展是缓慢的,然后随着方法的改进而得以加速。逻辑式发展标志了这种典型的创新轨迹。引入一种创新必须要有某种超前投资。投资刺激了需求。增长的需求促进了创新的传播。于是,随着所有的创新都已经被充分发掘,减速过程就将导致零增长。
熊彼特把这种现象称作创新“游泳”。
社会系统也无不如此。保持区域经济、市场、宏微观经济、产业结构的非平衡正是在于使社会系统处于一个开放系统中,从而获得动态的、稳定的、有序的发展。不仅如此,为了使社会的负熵增大还必须使社会系统融入到全球社会的系统中,这是社会系统开放性的绝对要求。现在,一般意义的开放思维已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在社会系统上的开放观点已经很少有人反对了。
稳定与发展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稳定被认为是发展的基础。
但是,我们的世界没有封闭的稳定。
封闭就是死亡。开放的稳定才是真正的稳定。这也是我们的社会不断走向开放,走向更广阔世界的理论依据。封建社会末期,中国走向闭关锁国,就走向沦亡的深渊,而一代代革命者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探索,使中国走向开放,最终获得生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再次走向封闭,最终导致****的悲剧。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再次走向开放。世界大潮,汹涌澎湃,这大潮就是开放的潮流。
新闻就是人对新事物的认知、表现和传播。新闻认知的对象——世界在非线性变动中产生的新事物的复杂性,人的复杂性以及人类认知本身的复杂性,这一切构成了新闻人必须面对的复杂性世界。在前者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新闻的复杂性。
对新闻人来说,复杂是一个永恒的属性。这也是职业新闻人永远面临的挑战。
这种挑战,在今天显得尤为严峻——改革开放和社会大转型,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演化,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国情空前复杂,生活空前复杂、交往空前复杂、情感空前复杂,整个世界“复杂巨系统”的特征越来越以几何级数增长。我们所要认知、表现和传播的新事物,不仅包括新近发生的事件,还包括新思想、新观念、新发现、新感受、新体验、新问题、新活法、新状态……
“新”和“变”是这个时代的第一特征,而且,这个时代的“新”和“变”,空前地复杂和微妙。
2009年,张之沧、闾国年、刘晓艳合著的《第四世界——一种新时空的创造和探索》一书中提出了“第四世界”的构想。
所谓的“第四世界——世界4”,则主要包括虚拟世界、网络世界、网络社团,即主要由电子媒体、电子通信、电脑网络以及虚拟技术和模拟技术创造并构建起来的世界。它既类似于毕达哥拉斯的“数字世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世界”,但又不尽然,它是20世纪人类利用高科技发明创造的产物;是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追求中,由数学家、科学家、电脑专家、编剧导演以及各类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信息资源、影视技术和想像力将前人的理念世界或实在世界模拟化、虚拟化、现实化、影视化、高科技化而演变出的一个有别于“三种世界”的崭新世界。
“世界4”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它与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都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一个科学技术化、生活化、观念化、理想化和自由意志化的世界,“世界4”与人类生存普遍联系、密切结合,使得今天各种网络都充满日常生活和人文内容。在网络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游戏、聊天、通信、评论、欣赏、审美、交友、祝福、谈情说爱和婚姻嫁娶。上网者可以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使得现实中不可能进行的一些交往,都能够变成一种直接和亲密的接触。比如远隔万里的一对情侣可以共处于一个荧屏,传递彼此的心声和柔情蜜意。在那里,距离概念消失,时空概念改变,时间由于昼夜不分而失去原本的流徙和变迁。
一个新的世界的发现,必然带来一场世界观的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