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热土丹青
24950500000009

第9章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1950~1954)(4)

随着中苏石油公司勘探、钻采、炼油、基建、科研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全面展开,困扰公司特别是中方层面的依然是人才的匮乏,尤其是技术人才的缺乏。当时,油矿各技术总师、油田和炼油厂各技术部门工程师、各钻井队队长、技师、钻井员(司钻)、主任钻工等关键技术技能岗位,基本都由苏联人担任;而中国员工由于缺乏技术技能,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工人都没有文化),只能担任采集员(泥浆工、地质资料员)、场地工等操作性岗位。

为了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增强中方人员的技术力量,公司当时采取了两项举措:一是加快从全国许多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尽快培养和增强我们的技术实力。二是对公司现有中方人员要求必须在岗位工作之外加紧做好两件事,即学俄语、学技术,以适应中苏石油合作和油矿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才培养,事关油田成败。回眸历史,1943年发生在独山子油田的人走(苏联专家撤离)机停的教训是惨痛的,落后耻辱的历史绝不能再让它重演。在中苏石油公司成立之初,中央领导人就明确提出了三项基本任务:1.查明新疆石油资源情况;2.增加石油产量,满足新疆地区的需要;3.大力培养干部。如果说,前两项任务并不难理解,那么第三项任务则充分体现了中央决策者的深远谋略,这对于中苏石油合作乃至今后的新疆石油工业发展,都具有高度前瞻的历史意义。这一决策不仅使我们很快缩小了与苏方技术实力的悬殊差距,提高了我们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为随后我国独立自主发展新疆石油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更为后来全国性的石油开发储备了技术力量,提前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从而加快了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能源开发的战略步伐。

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方面,1951年8月,从天津北洋大学(我国近代第一所大学,现为天津大学)钻采、炼油化工和石油机械等专业毕业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奔赴独山子的路途。他们是张毅、王炳诚、张从哲、姜国清、戴菊生、王国才、李淑贞7人。这是共和国输送到大西北石油战线的第一批高等学府的才子,中央领导极为重视。毕业前夕,他们被召集到北京,进行为期15天的集中学习。学习期间,中央领导亲自为他们安排食宿和有关活动,并多次前往驻地看望他们。朱德、蔡畅、薄一波、安子文等同志亲自为他们作专题报告,向他们介绍华夏大地特别是大西北石油战线掀起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潮。朱德在报告中说,祖国大江南北一片欣欣向荣,大西北辽阔的疆域期待着你们新一代去开发、建设,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和独山子油矿盼望着你们去发展、壮大!

共和国领袖的殷切嘱托,深深激励着学子们澎湃激昂的心境和志向。

一路风沙,一路风雨,迢迢八千里路,行程半个多月,沿途不断有股匪侵扰,他们不畏艰辛,不惧险恶,乘坐卡车,风餐露宿,义无反顾地来到独山子,此时已是1951年9月12日。

首批北洋才子的到来,让正待恢复生机的独山子油矿顿时振奋了起来。不论刚到油矿不久的苏联专家,还是随油矿一同翻身解放的少数民族职工,大家待他们像亲人一样,油矿领导更是把他们看成了心尖宝贝,因为油矿正急需他们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啊!

当时油矿刚由中苏石油公司接手,矿上生产和生活设施都很简陋,条件很差,他们没有住的地方,就挤住在地窝子、仓库甚至马号里,但大家毫无怨言,激情饱满。

被少数民族工人叫成“江一”的张毅和王炳诚是学钻采的,不分白天晚上跟着苏联专家上井场,从最苦最累的打捞泥浆池沙子、搅拌泥浆做起。

姜国清被安排学工程建筑,每天跟着专家在新建装置工地测量、放线,忙个不停。

李淑贞是学炼油的,她是教育世家之女、大家闺秀,是解放后分配到新疆的第一批大学生中唯一的女大学生,也是解放后到独山子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她的父亲李书田曾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旧中国知名的水利与桥梁工程专家和教育家、美国五大科学工程协会的院士。她的同胞姐妹子女在海外共出了15位博士,其中胞姐李静贞之子朱棣文教授为1997年度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北大、清华客座教授,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李淑贞和姜国清是同学,又是夫妇。当时炼油厂刚开始恢复建设,她就跟着苏联专家建装置、建化验室,打桩、放线、测量,什么活都干。后来跟着苏联专家学化验、带教技术工人。

2008年4月,乌鲁木齐明园古榆参天,春色满园。在看望和采访了赵白老专家后,杨彦升、邹锡山二人又来到同在明园干休所的李淑贞家里,看望和采访这位当年首批到独山子油矿的北洋女学子。

李老非常高兴,侃侃而谈:“现在的独山子石化,到处是高楼林立,炼塔矗入云天,可那时候呵,却是一片戈壁。我们到独山子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恢复建设炼油厂。我被分在公司建设处当实习生,参加炼油厂管式炉常压蒸馏装置建设,跟着苏联专家测量、放线、打桩。一想起那个火热的青春年代、火热的建设场景,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差,比不上现在,但是让人向往和幸福呵!”李淑贞老人的眼里闪着泪花,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那时候大家都是想着怎样为党、为祖国贡献青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志泉,他也是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大热天穿着棉衣棉裤,浇上冷水,带头钻进焦炭釜出焦,等出来后人都变样了,衣服烧得全是洞,脸黑得只剩两只眼睛。那时候,大家都是谈理想、比贡献,对党忠诚,对同志真诚,心底单纯。当时带我们的苏联专家格莱塞文和总工程师马尔卡利扬,在工作学习上要求非常认真、严格,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学技术、学俄语,在工作之余待我们像自己的亲妹妹一样,关心爱护我们,还经常和我们开玩笑。”说到这里,李老像孩子似的高兴得用纯熟的俄语学起了苏联专家的玩笑话“Я баЛЬшой вы ДевоЧКа”(呀 巴雷哨义 乌雷 杰娃气嘎),意即“我大,你们小姑娘”。此情此景,让在场的人都大受感染,在被逗乐的同时也为李老那种高远人生、心存真挚的情怀深深打动。

李淑贞1953年就被提拔为中苏石油公司科学研究化验室工程师,她为独山子炼油厂化验室培养出了很多的技术干部,如刘德燕、吴以尉、陆仁泉等,带出了许多技能较高的分析化验工人,如吴秀洪、李明华、陈英等。1957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李淑贞调克拉玛依工作,是克拉玛依炼油厂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后调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克拉玛依市政协副主席。李淑贞的爱人姜国清后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副局长、油田基建总工程师。夫妇二人于上世纪80年代末退休。和他们同批来独山子油矿的张毅,后来成为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其他几位同学也都走上了全国各地石油行业领导岗位。

这批中苏石油公司最早的中方专业技术人才,为独山子油矿,为新疆石油工业,乃至全国石油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道。他们呕心沥血,奉献毕生,忠诚无悔,丹心可照,令后人无限崇敬。

随后,1951年11月到1952年8月,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大连石油技术专科学校、新疆学院、四川乐山技术专科学校、天津财校等大中专院校,又陆续向中苏石油公司独山子油矿分配来一批批的大中专毕业生,有吴泽丰、刘静瑜、冀中奇、吴逊球、杨勤廉、关鹏昌、刘志泉、张载欣、吕天德、姚荣魁、张恺、范成龙、王大钧、吴振江、袁名遂、向旭、陈厚钰、王俊德、吴以蔚、沈铭铨、钟成禄、朱成平、何公绍、万德禄、丁柏昌、孙剑烺、胡见义、袁秉衡、方桐荪、唐炳南、陆仁泉、龚焕曾、刘德燕、徐怀正、刘允祥、刘寿奎、游静裕、杨正权、徐辅琛、李章亚、李京铭、陈后勇、张应千、杨万里、顾景林、王秋明、陆铭宝、施振东、姜兆熊、何坤豪、张贻俊等100多人。

2010年9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61周年即将到来的喜庆日子里,带着独山子区政协领导的委托,杨彦升和邹锡山二人又特意登门看望了年近八旬且在病中的原独山子炼油厂总工程师张载欣。谈起独山子炼油厂在中苏石油公司时期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三期扩建的情况时,张老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真不容易呀!我们不但缺设备,更缺技术人才,苏联专家很耐心地教我们,我们都是边干边学,大家激情很高。后来搞三期扩建,兰炼、东北石油五厂全力支援我们。独山子的发展,离不开上级的支持和全国各地的支援协作。”

这期间,公司中方在钻采、机械、炼油等方面的技术人员缺口得以逐步弥补,但勘探方面,中方的技术力量几乎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为此,钱萍总经理第三次向王震司令员要人。鉴于当时新疆已无法再提供石油勘探技术干部,王震便利用去北京向中央和周总理汇报工作的机会,带钱萍一同前往,直接向周总理汇报了情况。周总理当即指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一是要很好地组织大家学习,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培养出一批我们国家自己的专业技术干部;二是从院校选拔大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充实到我们的石油队伍中去。”

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在燃化部部长陈郁的大力帮助下,钱萍又到燃化部干部学校作了一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报告。之后,该校300多名毕业生积极报名,来到地处大西北的独山子油矿,分赴各野外地质勘探队,使公司中方的地质勘探力量得以补充。

这些在中苏石油公司成立之初来到独山子油矿的大中专毕业生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经过苏联专家的技术传授和生产一线的磨炼,很快在公司勘探、钻采、炼油、科研、建筑等各个部门担当起了重任,后来成为了新疆乃至全国石油化工战线的重要力量,有些成长为新疆石油局和全国各石油化工单位的总地质师、总工程师、油田开发总指挥及省部和司局级领导。

在对公司现有人员的学习培训方面,根据历史资料统计,1950年底,独山子全矿仅有500多人,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后人员增加很快,1951年末增加到1040人,1952年末2109人,1953年末3842人,到1954年末达到5522人。但当时油矿工人除一部分解放前进入油矿的少数民族农牧民,多数是解放后招收的农村和城市社会青年,他们大多都没有接触过石油生产,缺乏石油专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其中农牧民出身的员工不但文化水平很低,而且劳动纪律涣散。面对这种现实,为使中方职工尽快掌握企业管理和技术技能,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公司一边抓生产,一边抓劳动纪律和技术培训。

对各级领导干部,举办学习班,进行专题讲座,与苏联专家跟班学习,以提高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对各类大中专毕业生,一律安排到生产第一线,从当工人开始,学习最基本的操作,由有经验的车间主任或技师培训指导,使他们尽快掌握实际生产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对工人和业务人员,以不脱产的个别训练与集中办脱产训练班相结合,提高业务知识和技术素质。各类培训中的教员大部分由苏联专家担任。他们一方面上技术课,一方面现场指导。由于语言不通,给学习增加了困难,苏联专家在讲解时,不厌其烦地用手比划,用动作示范,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耐心。

中方各族干部和工人,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俄语、学技术、学管理、学经验,前后共有5000余人次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技术训练,其中干部有670余人次,进行过67种专业的技术培训。通过训练,中方人员的业务知识、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了系统地提高中方人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中苏石油公司还于1952年6月,向苏联派出首批留学生23人,学习地质、钻井、采油、炼油、建筑等专业,学习期限5年,1957年6月回国。这是新中国石油企业首次派出的留学生。这批留苏学生学成回国后,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新疆和全国各地石油工业的骨干力量。

为了尽快壮大中苏石油公司力量,加快我国早期石油工业发展,在****新疆分局和其他省委以及国家石油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中苏石油公司中期和后期,又陆续调来马载、李旺昭、张之林、石峻、李富荣、何子立、赵炎、程云山、国际巩、赵明一、高森、孙尚武、马化民、郭追、王禹、刘子吉、靳耀华、只金耀、胡树津、史久光、李光征、秦峰、马骥祥、王照明、刘占伦、姚进才等人,充实公司和独山子油矿各级领导层。

这一时期,****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省财办主任辛兰亭、秘书长罗乃棠、省商业厅厅长高燕先、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张希钦、军区后勤部政委张英明(兼任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中方股东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九军政委张仲瀚,都亲自过问中苏石油公司独山子油矿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到独山子视察工作,解决问题。特别是张仲瀚政委,对中苏石油公司和独山子油矿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为新疆石油工业早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