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5013700000030

第30章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5)

(3)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盛世唐朝,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这一时期建筑特点: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例逐步趋向定型化;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建筑艺术加工更加真实和成熟。遗留的建筑遗址有精美的雕塑和壁画、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

(4)大转变时期

宋朝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大转变时期。北宋在政治上、军事上是我国古代史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进步,产生了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器等伟大创造。由于两宋手工业与商业的发达,使建筑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第二,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北宋时政府颁布的《营造法式》,是第一个用文字确定下来的政府颁布令;第三,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第四,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第五,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第六,园林兴盛。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宋朝建筑的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遗留的建筑遗址有宫殿坛庙、官署、府第等。

(5)发展时期

元朝是古代建筑的发展时期。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另外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也在大都、这种建筑艺术逐渐影响到了全国各地。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起来。中亚各族的工匠为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带来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特点是:藏传佛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大量出现并对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建筑遗址有宫殿、寺、塔、雕塑等。

(6)高峰时期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冶》。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这一时期建筑特点:砖的生产大量增加,琉璃瓦的数量及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遗留的建筑遗址有宫殿、官宅、陵墓等。

(7)衰退阶段

从清代1840~1911年,那时,中国社会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量外国文化、建筑、技术涌入,被动地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时期,同时,也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沉重的帷幕。这股外来势力动摇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也动摇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根基。在强大的外来冲击、挑战下,固有的体系显得很不适应而开始解体。

2.我国现存古代木结构建筑代表及特点。

(1)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唐代原建建筑物,建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风格庄重朴实。

(2)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浙江宁波保国寺:建成于宋代;其建筑特点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

(3)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山西大同的善化寺和华严寺:建成于辽;特点:接近于唐代风格,创造了“减柱法”。

(4)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建成于元代;特点:普遍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

(5)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建于明清时期;特点: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在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

3.我国古代三本建筑文献

(1)宋朝的《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著。作者是李诫。其内容主要是:将北宋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按照建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总结编制出各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结合各作制度绘图193幅。

(2)明朝的《园冶》全面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反映了中国古代造园的成就,总结了造园经验,是研究中国古代园林的重要著作。《园冶》内容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组成。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由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撰成。

(3)1723年清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规模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式。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及基本构件

1.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

(1)分类

①普通台基:常用于小式建筑,用素土或碎砖三合一夯筑而成,大约一尺高。

②较高级台基:用于大式建筑,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比普通台基高。

③更高级台基:又叫须弥座,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有汉白玉栏杆。

④最高级台基: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孔庙大成殿,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宏伟高大。

(2)作用: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弥补中国古代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2.屋身

(1)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

(2)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3)梁:架于木头圆柱上部,用于支撑屋面檩条。

(4)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一般处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3.屋顶

(1)庑殿顶:庑殿式是古建筑屋顶等级最高的形式。它的屋面分成前、后、左、右四坡。在建筑的层数上,一个屋檐的叫单檐,两个屋檐的叫重檐,更为高级。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后才能使用这种屋顶形式。

屋顶造型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单檐和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筑物多采用这种屋顶形式。

(3)悬山顶:也叫挑山,屋面只有前后两个坡,从侧面看,屋面的檩头在山墙处没有停下来,而是又外挑了一段,悬山之名由此而来。

(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面也有前后两个坡,从侧面看,山墙一直封砌到屋顶,不露檩头,这是它和悬山的最大区别。这种屋顶形式是在明代之后开始流行起来的。那时,建筑中开始大量使用砖,砖墙代替了土墙,屋顶渐渐失去了保护木构屋身的功能,屋檐的防水作用也不那么重要了。

(5)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像个罗锅,所以也叫罗锅脊。

4.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画面用简化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等级低于前两种。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5.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6.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7.影壁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中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森林资源非常丰富,而木材又便于加工和运输。另外,我国先民很早就已经开始烧制砖瓦,因此两者便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

2.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第一,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第二,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3.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其布局原则主要是:内向含蓄、多层次和均衡对称。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重要建筑群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显得十分宏伟壮丽。

4.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5.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