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5013700000031

第31章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6)

6.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城防建筑

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城市最早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了规模较小的城堡;到了商代,城堡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有防御设施的都城。秦汉的都城则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隋唐长安城结构严谨,区划整齐;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形成胡同;明朝的都城则是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我国有北京、西安、南京、洛阳、杭州、开封等古都。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2.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居住区: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2)市场: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3)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6.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7.都城绿化: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对于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这种道边植树的做法,唐时传到了日本。

8.防火问题: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瞭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9.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通掏挖之职。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10.城市规模:中国古代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中,中国古代都城占据了前七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既在理论上有独特之处,又有大量的优秀实例。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的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

(二)城防建筑

1.古长城建筑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中国的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早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起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以后数千年,中原大地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公里,被称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全长7000公里,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瞭望之用。1987年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是: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我国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万里长城上构筑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一段。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

山海关:位于秦皇岛的山海关是长城东端起点,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关”的美称。城高14米,厚7米,防御体系相当完整。登上城楼,可以看到碧波万顷的大海和蜿蜒的长城,景色雄伟。

嘉峪关:明代长城最西端的起点,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又高筑城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有“河西第一隘口”美名,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关则是由内城、外城和城壕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看到的城关以内城为主,由黄土夯筑而成,外面包以城砖,坚固雄伟。城关两端的城墙横穿戈壁,在这里可以体会到大漠孤城的苍凉。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密云县内,由戚继光督建,是我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共有敌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2.城市防御建筑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中国古代,上自天子王侯的都城,下至周郡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围绕。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垛口等防御工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如:西安明城墙、南京明城墙、明平遥城墙。

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是中国六大古都中保留得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西安明城墙始建于明洪武(1370-1378)年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南京明城墙: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6年),历时21年之久。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为世界第一。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三、宫殿与坛庙建筑

(一)宫殿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帝王居住的地方,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最豪华的一种建筑类型。宫殿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1.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史

(1)先秦:以门道、前堂、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封闭性院落;著名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陕西岐山凤雏宫殿遗址;

(2)秦汉:大宫中套有小宫,而小宫在大宫中各成一区,未央宫的前殿成狭长形,殿内两侧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著名宫殿: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3)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大朝太极殿左、右各建有处理日常政务的东西堂;

(4)隋唐:依据轴线与左右对称的规划原则,并附会了《周礼》的三朝制度;著名宫殿:太极宫、大明宫;

(5)宋:在城南面中央的丹凤门前设御街,街的两侧建有御廊;著名宫殿:北宋东京城宫殿;

(6)元:继承唐宋的宫殿传统,保持了游牧生活习俗及喇嘛教建筑、西亚建筑的风格;著名宫殿:元大都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