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5013700000008

第8章 中华民族民俗文化(3)

服饰:蒙古族服饰大体可分为首饰、长袍、腰带、靴子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是蒙古族妇女用于头上的装饰品,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多在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色的绸子缠头。男子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或礼帽。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俗称蒙古袍;系腰带;靴子尖稍向上翘起。

饮食:蒙古族饮食大致分为三类:粮食、奶食和肉食。农区饮食与汉族大体相似。牧区主要是奶食和肉食。奶食俗称白食,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等食品和奶茶、酸奶、奶酒等饮料;肉食俗称红食,以羊、牛肉为主。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用手抓羊肉或清水煮全羊款待客人。忌吃虾、蟹、鱼、海味等食物。

礼节:蒙古族很重礼节,一般礼节有四种:献哈达、递鼻烟壶、装酒和请安。

丧葬:蒙古族丧葬习俗有土葬、火葬、野葬(也称明葬、天葬)。

节日:蒙古族的节日很多,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那达慕、祭敖包节、祭成吉思汗陵等。“那达慕”是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是游戏娱乐的意思。“那达慕”大会一般在夏秋(夏历七八月)牲畜肥壮季节择日举行。每到这时,牧民们不分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的盛装,骑马坐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大会上,要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此外,还有各种棋艺比赛和各式各样的歌舞表演。“那达慕”,一般进行5~7天。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蒙古族在历史上非常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唱摔跤歌后跳跃进场加入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与他,自愿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一齐跳跃出场。

蒙古族禁忌:蒙古族的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蒙古包后,忌在火炉上烤脚、湿靴子和鞋;不得跨越火炉或脚蹬火炉;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得用刀挑火或将刀插入火中,不得用刀从锅中扎取肉食;蒙古族妇女生孩子后,一般要在屋檐下挂个明显的标志,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客人见此应止步;蒙古族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摸孩子的头,会对孩子的健康不利;不能打狗、骂狗、闯入蒙古包。另外,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将它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等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三、维吾尔族

(一)概况

概况:维吾尔族,现有人口721.4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聚居在天山以南,少数分布在湖南、北京、河南等地。维吾尔族自称“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同盟”的意思。

历史: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1882年沙俄被迫归还我国伊犁地区以后,清政府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进一步密切。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产区和主要石油产区。

维吾尔族的语言文字:维吾尔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代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突厥语民族的文字改进而成。1938年形成现行文字,有32个字母自右向左横写。1960年后进行拉丁字母的文字改革。1965~1982年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与拉丁字母的维吾尔文并用,由于新文字使用的条件尚不成熟,故现仍使用老文字。

民族文化: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十二木卡姆”(十二部大套曲)是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创作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长期在民间流传。民间乐器“独他尔”、“巴拉曼”和手鼓“达甫”等弹拨、吹奏和打击乐器等达数十种之多。维吾尔族有顶碗舞、大鼓舞等舞蹈,“赛乃姆”是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

宗教信仰: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二)民俗

维吾尔族的居住:维吾尔族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多以土坯为原料,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木料,屋顶多穹隆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以采光。传统建筑为方形,室内一般砌实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约30厘米,供起居坐卧。墙上开壁龛,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龛还构成各种几何图案,并喜在墙上挂壁毯和石膏雕饰。在南疆,维吾尔族住所多有院落,呈方形。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室还有较宽的前廊。

服饰:维吾尔族男子穿长袍,城市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戴四楞绣花帽,称为尕巴。忌讳户外穿短裙。

饮食:维吾尔族的主食种类很多,不下数十种,并善于用肉制作各种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以面粉、玉米、大米为主食。主要饮食种类有:馕、油塔子、抓饭、拉面、汤面、曲曲儿(水饺)、包子、沙木萨(烤包子)、皮特尔曼塔(薄皮包子)、焖饼子、手抓肉、烤羊肉串、烤全羊、清炖羊肉、羊杂碎、灌面肺子、油炸撒子等等。很少吃蔬菜,夏季多吃瓜果,每人每年食用干果达一两百斤。

丧葬:实行土葬。人死后净身并用白布裹身,用移尸木匣抬到墓地入葬。

维吾尔族的家庭: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家庭成员包括祖宗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独子不分家,多子女的家庭,儿子长大成婚后与父母分家另过,父母身边通常留最小的儿子作为养老送终的依靠。

节日: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己食用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维吾尔族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骆驼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在南疆还禁食马肉、鸽子肉;衣着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忌户外着短裤;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

四、回族

(一)概况

概况: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回族人口数为9816802人。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分布也较多,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历史:回族是由中国国内及国外的多种民族成分在长时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民族。伴随着民族的形成,回族文化扎根于华夏大地,成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新类型。

语言文字: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宗教信仰: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二)民俗

住房:回民房屋建筑均为土木结构的瓦房,间数多少和质量优劣根据各家人口与经济而有所差异。现多以长三间的正房为基本住房,左右两边增设厢房、围墙。正房三间,长3.6丈,进深(宽)1.2丈,正中一间前方设五尺空地,称院窝,左右两房称为耳房,用围墙相连。正房、厢房、围墙组成合院天井,寨中各户居住相对独立。

服饰: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帽子,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头。上衣一般喜欢穿双襟白衬衫,有的还喜欢穿白裤子、白袜子,显得十分整洁、明快、庄重。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到了严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适方便,保暖而不显臃肿。高寒地区的回族还喜欢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戴盖头的习俗,源于阿拉伯国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在阿拉伯地区,原来风沙很大,水源缺乏,人们平时难以及时沐浴净身。为了防风沙、讲卫生,妇女们自己缝制了能遮面护发的头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妇女戴盖头的习俗。盖头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嵌金边,上绣素雅花草图案;已婚妇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头;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处。回族妇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妇很喜欢在衣服上嵌线、镶色、滚边、绣花,而且喜欢佩戴金银手镯、耳环、戒指,有的还点额、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丽、俊美。

近年来,城市的回族,特别是青年人,也和汉族一样,有不少人已喜着新潮时装,讲求款式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多姿。

回族饮食特点:第一,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第二,回族饮食生活中,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欢吃甜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第三,回族特别喜爱吃牛羊肉,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思想有关。伊斯兰教倡导食用牛、羊、鸡、鸭、鱼等肉,禁忌猪、驴、骡及凶禽猛兽之肉。伊斯兰教所倡导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谓“佳美的食物”,就是纯洁的、可口的、富于营养的食物,更具体地说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观形象、鲜香的嗅觉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以羊为例,性情温顺,自身洁净,其肉美味可口,同时还对身体有滋补食疗作用。第四,回族人民非常重视学习吸收兄弟民族的烹调经验。

丧葬习俗:按伊斯兰教教规,实行速葬、薄葬、土葬。

节日:回族节日中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不仅是回族的节日,也是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共同的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教历计算的。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伊斯兰教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

1.开斋节,亦称肉孜节,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9月是教徒斋戒的月份,在斋月里,人们在每日破晓至日落这段时间里禁止饮食和房事,称为“封斋、闭斋”。这一月的开始(9月1日)和最后一天(10月1日)均以见新月牙为准,斋戒期满,即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为开斋节。开斋节这两天,所有虔诚的穆斯林,都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前往清真寺会礼,听教长讲经布道,并上坟悼念亡人。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登门祝贺。家家炸油香、傲子等食品待客或馈赠。

2.古尔邦节,阿拉伯语音译“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意为“牺牲”、“献身”,故亦称“宰牲节”、“献牲节”、“忠孝节”、“尔德节”。宁夏南部山区等地的回族称为“大尔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称为“小尔德”,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开斋节过后70天举行。这个节日属于穆斯林朝觐功课的仪式范围。伊斯兰教规定,教历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麦加朝圣,朝觐的最后一天,开始举行庆祝活动。

3.圣纪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是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

禁忌:

(1)禁食之物

1)禁食一切龌龊污秽之动物,诸如猪(无论家猪或野猪)、狗、熊、猴、驴、骡、旱獭、老鼠等类。

2)禁食一切猛兽凶禽,诸如虎、豹、狼、豺、狮、猫、蛇、蝎以及鹰、鹞、鹜、鸯等类。

3)禁食所有非正常宰杀的自死之物,诸如病死、毒死、邸死、碰死、压死、缢死、闷死、摔死、淹死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