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25013700000009

第9章 中华民族民俗文化(4)

4)禁食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以及非穆斯林所宰杀的。穆斯林宰牲时诵真主之名,割其喉管,放其动脉血液。其他宰死之法诸如勒、闷、戳等诸法,虽颂真主之名,仍属禁食之列。鱼类不宰可食。

5)禁食所有血液,唯可食之动物如牛、羊经宰之后的肝脾,虽属血类,亦可食之。

6)禁止宰食嗜吃大粪的牛、羊、驼、鸡等,禁饮其奶,除非使其禁吃大粪一段时间,饲以草料,方可宰食。

(2)禁饮之物

1)酒,穆斯林民族严禁饮酒。《古兰经》中说:“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所谓酒,是指所有能醉人的饮品,诸如葡萄酒、麦酒、枣酒、蜜酒等等。严禁饮酒,盖因酒害无穷,轻则损人神智,重则酿造祸端,禁则防患于未然。

2)血液。

3)其肉不可食动物的奶,嗜食大粪的羊、牛、驼的奶,人奶(婴儿哺乳期吃之除外)。

(3)禁吸之物

1)禁止吸毒,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等。

2)禁止吸烟,包括纸烟、雪茄、水烟、黄烟等。

4)在社会行为方面,禁忌放高利贷、玩赌,背盟爽约,强占他人财产,参与非穆斯林的宗教活动。

5)在道德方面,禁忌奸淫、败坏他人名节、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等。

五、朝鲜族

(一)概况

概况: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吉、辽三省。其余则散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武汉等内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多数居民使用朝鲜语和朝鲜文。杂居地区的朝鲜族通用汉文。朝鲜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是物质文化生活比较好、文化生活水平较高的民族。另外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讲究礼貌,注意卫生。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数为1923842人。

历史: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更便于朝鲜农民大批移入东北地区定居。1910年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朝鲜,不堪忍受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语言文字: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朝鲜语在类型上和阿尔泰语系相近。朝鲜文创于15世纪,是一种字母音节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进行标记。朝鲜语共有40个字母,其中有元音21个,辅音19个。在朝鲜语中,元音是音节的中心,辅音只有和元音结合才能构成文字。朝鲜语的辅音不仅可以在音节开头与元音相拼,还可以在元音中作为韵尾发音。

宗教信仰:朝鲜族人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有的信仰佛教。

(二)民俗

住房: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在乡下常见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两种形式。村内房屋的建筑多面向南或东南、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屋顶多由四个斜面构成,主室上盖为大“人”字形,两翼斜坡较小,用谷草或灰瓦片覆盖。每套房屋正面开1扇或4扇门,同时开窗。后面一般亦设门和窗。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有的在正房盖厢房,作为住房和仓库。室内用土砖或平埋的片石铺成平炕。

服饰:朝鲜族一般喜欢素白色,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女装一般白色,短衣长裙。短衣有长长的白布带在右肩下方打蝴蝶结。长裙多有长皱褶。裙有缠裙、筒裙、长裙、短裙、围裙之分。年轻女子一般爱穿筒裙、短裙。年轻姑娘和少女多穿背心式的带褶筒裙,裙长过膝盖,便于劳动。男装白色居多,爱穿“灯笼裤”。男子的上衣较短,斜襟、宽袖、左衽、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在右襟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也有外套道袍或朝鲜长袍者。冬天上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

朝鲜族饮食: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为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种植东北优质大米作出了贡献。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鱼肉蛋奶制品和海鲜产品为辅,基本上以素食为主,同以吃荤的民族有明显的区别。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辣泡菜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菜。

礼节:朝鲜族人民非常注重礼节,尤其崇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父母诞辰60周年这一天,女子们还要为老人举办“花甲宴”(也叫花甲礼)。花甲宴上,子女亲戚欢聚一堂,老两口穿上新衣端坐正中,身穿盛装的子女以辈分长幼为序,依次向老人敬酒。礼毕后子女们盛情款待亲朋好友。朝鲜族很重视教育。

丧葬:朝鲜族生活的多数地区流行土葬,城镇多实行火葬。

节日:朝鲜族的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一年主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此外,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等。

朝鲜族禁忌: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座,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搬家时,要选择吉日和普通日,避开凶日(农历每月的7、17、27日为吉日,9、19、10、20日为普通日,其他为凶日)。在种田禁忌中,大田播种日期分为伸日和缩日(农历每月的1~5,11~15,21~25日为伸日,其他为缩日),选在伸日播种,庄稼长得好。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60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第四节我国中南部少数民族

一、壮族

(一)概况

概况: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489630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壮族以农业为主,擅长种植水稻。

历史:壮族历史悠久,在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中国东南沿海就居住着“百越”族群,壮族就是由“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

民族文化: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图案精美、织工精细,享誉海内外。铜鼓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葩。壮族祖先创造的北流型、灵山型、冷水冲型铜鼓,被称为铜鼓艺术高峰期代表。迄今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壮乡素有“铜鼓之乡”的赞誉。壮乡素有“歌海”之称,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壮族民间歌手的典型代表。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方圆数百里的男女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一方,对唱山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人,使美丽的壮乡成为歌的海洋。“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语言文字: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宗教信仰: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

(二)民俗

住房: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男子多穿唐装,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饮食:壮族的主食是稻米。此外有玉米芋头、红薯、木薯和荞麦,辅以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玉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粽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地区的平峒及富裕家庭,以稻米为主;山区及贫寒之家,以玉米和薯类为主。壮族的传统肉食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羊肉、牛肉、马肉以及山禽野兽等。

丧葬习俗:壮族实行土葬。

节日:壮族著名的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等节。

禁忌:壮族忌讳吃牛肉,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二、土家族

(一)概况

概况:土家族,现有人口19.1万。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大通地区,其余散居在同仁、乐都、西宁和甘肃的天祝、永登等地。不同地区的土族有不同的自称,后经中国政府民族识别统称为土族。

历史:关于土族的族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鲜卑支系吐谷浑人后裔;二说是沙陀突厥后裔;三说是蒙古族后裔。至今对此尚无定论。

民族文化:家曲与野曲是流传于土家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家曲”是仅限于家居环境内演唱的曲目,内容包括“赞歌”、“问答歌”、“婚礼歌”等。“野曲”则被称为“外面唱的歌”,俗称“花儿”、“少年”。其曲调、歌词与家曲截然不同,大多属于情歌,歌词多是“阿哥”、“尕妹”之类。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摆手舞会”。土家锦是土家妇女独特的织锦工艺品,仅织锦图案就多达数百种,它跟“摆手舞”并称为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语言文字: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土族长期与藏、汉等民族交错居住,土语深受藏语、汉语的影响。土族原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土族精神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尊奉土老师(巫师),相信兆头。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对土家族均有一定的影响。土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由于受汉族影响,还崇拜祖先,信奉关帝、二郎神、家神、灶神、门神、财神、菩萨等。

(二)民俗

住房:土族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其显著标志为附近山顶上的“鄂博”(山神标记)和山壑上挂着的五色布做的“加达尔”。村前村后的山被视为神山。村庄最高点有寺庙,红墙蓝瓦、树林环抱,为供奉护法神的场所,是全村宗教活动的中心。土族房屋成虎坐形,其中土司或土官居住的木架屋,雕梁画栋,房顶盖瓦,俗称吊脚楼。

服饰:土族男女的上衣都有绣花高领。妇女服饰以五彩花袖衫最具代表性。花袖衫一般为小领斜襟,两袖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拼成,衣袍腰间还配有一条彩带,带子两头有刺绣的花鸟鱼虫云纹图案。女人多以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身陪伴之物,死后必以丝帕缠头入葬。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挂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穿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两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男子在高领白短褂外套深色长袍,腰系绿花带,头戴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