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507700000012

第12章 在求学中领悟真义(5)

推陈出新,饶有别致。

语意:不要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别具一格。

语出清代戴延年的《秋灯丛话·忠勇祠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一条路上不断地走,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把路走绝了,不能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不能开拓出新的领域,也就不会有更大的成就了。如果我们换个思维模式,路的旁边也是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应学会破除思维定式。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考模式,当面临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能够不假思索地把它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进行思考和处理。所以说,更多的时候,我们在生活的路上走得不好,不是路太狭窄了,而是我们的思维太狭窄了,所以最后堵死我们的不是路,而是我们自己。

有些人总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可改变,因而从不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这就是说,一条路走不顺畅,可以硬着头皮走下去,也可以放弃原路,另辟新路。换一种方式思维,不要因循守旧,往往能使人豁然开朗,步入新境,能使人感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语意: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目标。比喻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发挥,没有真知指导人生,就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

语出清代袁枚的《续诗品·尚识》。明确的目标能使你看清使命,产生动力。目标明确了,对自己心目中喜欢的事物便有一幅清晰的图画,你就会集中精力和资源在你所选定的方向和目标上,你也会因此更加热心于你的目标。目标能使你集中精力,把握现在。目标对目前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也就是说,现在所做的,必须是实现未来目标的一部分,你才能重视现在,把握现在。成功人士都会把全部的精力只集中于一点,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事业。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到达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只有拥有目标,才能够将你的时间、精力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方向上,从而事半功倍,比别人更早到达成功的彼岸。

莎士比亚告诫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事,但一定要“环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目光始终要盯着一个方向,把你所有的箭都射向一个靶子。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语意:自古以来的贤明帝王,尚且需要勤奋好学,更何况是普通人呢!

语出《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人不论身份和地位是高是低,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学习,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其作用在于:一是发展智能;二是培养道德品质与其他一切心理品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三是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知识、技能。学习者自身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自我体验,而并非取决于教师。任何一个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勉努力才能学有所得。虽然人们在才智上有着聪颖和迟钝的差别,但智力愚钝者只要肯下工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达到精通和熟练的程度。

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语意:如果能总保持有书在手,这样的读书之家就不会出现不成才的子孙了。

语出《颜氏家训·勉学第八》。颜之推认为读书、钻研学问是为了启发智力,开阔视野,以利于修炼品行。他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读书的目的是修身养性、充实自我、提高能力,而且还将读书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从而有力地批驳了当时的“读书无用论”。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茁壮成长的基石。然而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家庭风气的影响。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成年人的言谈举止有失规范,即使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无济于事。只有正当的家风,才能给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家风是孩子一生的财富。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定的家风,未成年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模仿”起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成年人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未成年人都在模仿。未成年人早期的行为习惯折射着父母的人格和行为习惯,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子女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语意:人们之所以醉心于诵读古籍,研讨学问,本意在于希望借此开启心智和眼界,丰富头脑,明白事理,以作为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根本。

语出《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学习可以“多知明达”。学习与否,可能导致个体发展的极大差异,差异的根本在于,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多有用的知识,增长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否则,终将成为懵懂之人。

学习可以“修身利行”。“孝为百行之首,犹须学以修饰之”,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就好比是种树,春华秋实;讲说讨论文章,就好像是在春天赏玩花朵;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之服务于人生和社会实践,就如同享用秋天的果实。学习是加强品德修养、提高个体素质的根本途径,人不学习将可能导致浅薄无知、庸碌无为。

学习可以“薄伎在身”。通过学习纵然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高,敦厚砥砺社会风俗,至少也能获取谋求生存的基本技能。即是说,纵然有家财万贯,还不如通过学习获得一技之长,以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语意:人小时候,精神集中,可塑性强,长大以后,心思芜杂,不善于接收新知。所以教育子女,必须从小抓起,千万不能错失良机。

语出《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极强,对新事物也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教育的效果最佳,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基础。我国著名的阶梯教育法创始人程宏荀教授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父母要想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就要给孩子铺出一个阶梯,使孩子一点点儿进步。要想让孩子快点儿收获,就要先肯定孩子现在的成绩,孩子最需要父母肯定自己现在的成绩。他的教育秘诀就12个字:“低起点,小坡度,勤奋到,大发展”。即是说,给他个低起点,应该把基础的东西学扎实,如何上好课,如何做好作业。这些基本的东西赶快让他消化。小坡度,让他尝到甜头,孩子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努力上一个台阶,够得着果子、尝得到甜头会使他更来劲,这是阶梯教育的一部分。

总地来说,家长也好,老师也好,一定要找到适合孩子自身水平的教育方法,从小培养孩子。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

语意:学习风气的浓厚,取决于社会是否重视知识。

语出《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学习风气是否浓厚与社会大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没有良好的大环境,社会的其他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社会环境包括:家庭、邻里、学校及公共场所,整个社会风气也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复杂的,既会起积极作用,也会起消极作用。这就是中国俗话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共道德,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老百姓的强烈愿望,是人们所呼唤、所赞扬的。

有道是:知廉耻,方能知进退,有道则阳,无道则阴。有理则顺,无理则逆。道理明,是非清,民心合,天下必昌平。一个人如果不知耻,就会不问是非、善恶,不顾道德规范和起码的做人准则,为所欲为,无所不为,以至做出伤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来。北宋欧阳修讲的“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就是这个意思。

能甘澹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语意:能够清淡薄欲,不追求名利的人,往往有真正的学问。

语出《西岩赘语》。淡泊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会把做学问看成是一件需要证明的事儿。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布:“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

20世纪80年代时,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十二堂课,酬金十六万美元。食宿全包,还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但都遭到他的婉拒。

1991年11月,钱钟书八十岁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谢绝。

和钱钟书相比,我们这个社会有许多汲汲于名利的人,仔细想想,他们的学问只是没有达到真正的境界罢了,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用别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相反,那些频繁赶场签售新书的所谓学者教授,倒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语意:迷信算命,迷信风水,都是因为自己有不正当的想法。明事理的读书人应该明白哪些是自己应该追求的,哪些是命运所决定的,做到这些,便不会盲目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