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礼记·学记》。生活中人们常常为目标的遥远而感到痛苦和沮丧,似乎自己这一辈子都接近不了成功。事实上,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同样的,任何付出都不会没有收获,只要你不失望,不半途而废,就有成功的那一天。只是在坚持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轻松而不是压抑的心态去接近我们的目标。
美国专栏作家格拉顿年轻时深受英国作家威廉·科贝特的影响,为专心写作他辞掉了工作,贫困得连房租都交不起。在俄国著名歌星夏里宾的鼓舞下,格拉顿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当地的一家晚报上,从此开始了他的专栏写作生涯,并写出《莫德》、《交际》等数百部名篇佳作。格拉顿去世后,他的后人在一篇纪念他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那样,我们就不会再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丝毫的累。”
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豁达开朗、乐观向上,以这样的心态去构筑每一天,你的日子就会变得灿烂而光明。反之,如果你一味囿于忧伤、怨艾的樊笼,你的眼里就看不见灿烂和光明,长此下去,你不仅可能会丧失对美好生活的信念,以及为信念而努力拼搏的勇气,而且还可能永远体会不到那些构成我们生命之链的、最近最真的细碎快乐。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语意:学习的人多如牛毛,学业有成的人很少。即在学业上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
语出《太平御览》卷六〇七。无论学业或是工作,想要获得成功都是很不容易的。能否坚持到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人整天抱怨条件比别人差、运气没有别人好、没有出生在好的家庭里……
其实,这些都不足以阻碍你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关键还在于你自己,是你把自己限制在一个小圈子里,而成功和失败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从不失败只是一个神话,只要你的人生有过成功,失败就并不可怕。一个人是会在失败中沉沦还是奋起,主要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把握自己的失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经历过失败,因而失败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你想要取得成功,就要以失败为阶梯。换言之,成功包含着失败。关于失败,我想说的唯一一句话就是:失败是有价值的。
因此,面对失败,正确的做法就是:首先要勇于正视失败,然后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树立战胜失败的信心,以坚强的意志鼓励自己一步步走出败局,走向辉煌。是的,只要我们选择坚强,即便失败一千次,我们还可以在第一千零一次爬起来,最后成功一定非我们莫属。
圣人无常师。
语意:意指圣人善于向各种人学习。说明学习贵于广泛从师,博采各家之长。
语出唐代韩愈的《师说》。诗圣杜甫说得好:“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学习更是如此,要善于从多方面学习,去伪存真,推陈出新。一个真正好学习的人,他会注意向一切人学习。不论是职务高的人,还是职务低的人;不论是富有的人,还是贫穷的人;不论是年龄大的人,还是年龄小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只要他们说的对,说的有道理,就应该拜他为老师,向他学习。
生活中我们难免有走错路的时候,一时的失败也算不了什么,关键是看你能不能审时度势,正确地转变前进的方向,避免陷入绝境,切不可一条路走到黑。法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毛毛虫在一个花盆边围成一个圆圈爬行,离花盆不远处放有食物。毛毛虫一个随一个爬了六七个小时,最后因又累又饿而死。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破除尾随的习惯向其他方向爬行觅食,就可以避免惨剧的发生。人生也是一样,应善于另辟蹊径。
因此,人们应当以“毛毛虫思路”为鉴,激发求异思维,在竭尽全力拼搏之后却仍旧不能如愿以偿时,应该这样想:上天告诉我,你如果转入另外一条发展道路上,一定能取得成功。应该看到另外一条新的道路已展现在你的眼前了。不要失望,不要气馁,振作起来,沿着这条新的道路向前走。
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语意:人才的培养,成功在于专心致志,而失败在于杂学不精。
语出宋代王安石的《上皇帝万言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里,不妨借鉴“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并突破人生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因为一下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想成大事者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如果人们能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做事有明确的目标,不仅会帮助你培养出迅速作出决定的习惯,还会帮助你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工作上,直到你完成了这项工作为止。能成大事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那你就是在浪费你的健康和快乐。选择最重要的事先做,把其他的事放在一边;做得少一点儿、做得好一点儿,才能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可以看出,专心的力量是多么神奇!在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学而不化,非学也。
语意:学习而不懂得融会贯通,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语出宋代杨万里的《庸言》。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地去掌握它。如果只是笼统地学习知识,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尝到收获学问的快感,也不会产生兴趣。
正所谓“知欲圆,行欲方”,这也是在说一个人的知识与理论一定要力求圆通领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然而,当你要实践理论的时候,必须找准切入点,找准最容易取胜的途径与方法。所以,“圆”指通达,“方”指精进,不通达,则难以精进。凡事不能太计较,应该思维开放灵活些,人的一生中最美的是过程,生命中总有些东西无法重复,毕竟过去的不会再回来。所以要珍惜现在,珍惜拥有过的,珍惜你爱过和爱过你的人,你才会更快乐。有时或许放弃你的执著,才能看到另一片美好的天地。有句老话说得好: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坦然,心也坦然。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
语意:涤除陈旧过时的见解,从而得来新的意义。比喻学习应该有自己的创见。
语出宋代朱熹的《学规类编》。学习,应该不断清除自己的盲点。蚕吃桑叶,可是吐出来的却是丝;蜜蜂采的是花粉,可是却能酿出蜜来,这是因为蚕和蜜蜂把桑叶和花粉在自己体内进行了分解、加工和创造。学习亦是如此。学习要精思,要有自己的创见,很多人学习过于盲目,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只浮于表面,在实际中却常断章取义。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不愿死记一些典故和内容,因为他不想使自己成为一本仅供人查阅的字典。有的人却相反,他们读的书虽多,但在头脑中只是一些没有加工的原始材料,不能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头脑中通过思维活动,把这些内容进行抽象概括,从而不能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财富。只有在自己领会的基础上,把感性内容上升到理性阶段,才能更好地领会其中的真谛。但仅限于这一步也是不够的,我们还应更深入地思考,有自己的创见。正所谓“行成于思,毁于随”,即使对课本的思想了解得很深,也只能做翻译,有自己的创见才是我们的目的。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
语意:把书闲置不读,说起话来没有底蕴。
语出宋代苏轼的《李氏山房藏书记》。书,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智慧的海洋。
古语有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就是古人认为读书的益处所在。现在的读书人却不多了,尤其在青年阶段读书的人更少,他们多半整天泡网吧、打游戏、蹦迪而已,很少有人能踏实下来读书。
书籍给人带来的乐趣是其他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为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书中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书可以使你摆脱愚昧,变得豁达;可以启蒙你的心智,完善你的人格;可以更新自己,超越自我。书更是你事业成功的奠基石,是你消遣娱乐的精神家园,是你拓展视野、广增知识、获得人生共鸣和启迪的最佳途径。即使我们不想做名人,但为了心灵的丰润,生活的充实,精神的愉悦,工作的称职,也要读读使我们获得快乐的书籍!
当你从书中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因为此时的你富有丰饶的底蕴,甚至再不需要伪装外表就会自然散发出掩饰不住的魅力。你想美好吗?那就读书吧。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这就是读书给你带来的底蕴。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语意: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工夫,到老年才能有所成就。
语出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趁年轻少壮应该去全力以赴地探求知识,这将弥补老年带来的亏损。古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年轻时应该努力积累知识,这样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
年轻是本钱,这是一个真理。年轻的时候,倒下了,可以再爬起来,就算爬起来后没有从前好,也有改变自己的机会。到了老年,这些都变得很难实现了。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不但没激励年轻人发愤学习,却激发了他们的物欲,享受当下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思进取,令人感到惋惜。没有年轻时的闻鸡起舞又怎能有年老时的厚积薄发呢?任何人一生的学习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沟沟坎坎,总会遇到风霜雨雪,关键是看你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把握,如何去克服。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不放弃,才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取得成功。对迟来的幸福要有等待下去的决心和勇气,即使成功还有很远,也要不断地努力下去,青少年时期下的工夫终将会获得回报。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语意:一个人在学习上不可以自卑,也不可以妄自尊大。
语出明代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七》。只有虚心问学的人,才可以在学业上有所建树,自卑或自大都不利于学习。因为学习生涯漫长而艰苦,得失成败,都在所难免,失败了就丧失信心,那就会再无翻身之日;成功了就骄傲自大,那么进步的空间也就微乎其微了。因此,保持学习中的良好心态对于取得持久的优良的学习效果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
对于具有自暴自弃等不良学习心态的人而言,最适用的方法就是用积极的暗示替代消极的暗示,当你想说“我完了”的时候,要马上替换成“不,我还有希望”等等。平时要养成积极暗示的习惯,要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太好了”。如果把这两句话变成口头禅,那真是太好了!是的,一定要学会积极暗示,光明思维,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黑夜的尽头是黎明。主动调整心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学习因素,坚韧不拔,奋发向上,这样,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才会彻底转变,而且我们的意志品质从中得到了磨炼,也让我们更加成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敢于面对更大风浪的考验。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
语意:在学问上不分年龄大小,学问大的就受到尊重。
语出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不耻下问,以能者为尊,是一种好的学习风气。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只有不耻下问,虚心学习,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成长进步。绝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也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否则贻害无穷。
不懂装懂其实是在欺骗自己,是在求知过程中对待缺点和不足的一种错误做法。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很了解,必然有很多需要弥补的地方。不懂装懂,就像给不足之处盖了层遮羞布,施了个障眼法,暂时挡住别人的视线,使自己得以苟延残喘,到了真相大白的那一天,装懂者终究要为自己的欺骗行为付出代价。所以说,不懂装懂不仅无用,反而有害。
那么,怎么样才能解决“不懂”这个问题呢?一是“不隐其短”,要敢于承认不足,敢于自我剖析。少几分羞涩与伪装,多一些坦诚与谦虚;少几分死要面子的观念,多一些不耻下问的精神。二是“不知则学”,学习是由不懂到懂的唯一途径,是弥补缺陷、弄懂问题的法宝,是积累知识、充实自我的方法,只有踏踏实实地弄懂了每一个问题,才不会再有不懂装懂的毛病。
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语意:学习古代文化遗产,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语出清代魏源的《默觚·治篇五》。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圣人,他思想深邃,诲人不倦,闻名四海,许多人不远千里求他赐教。有一天,他对他的学生说:“我有事告诉你们。有一个巫师向我施了咒语,因为这个咒语,我给人带来好的方面,也给人带来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是在我告诉你们的知识中,有一半是真理。如果你们尽心领会,就会得到终生的幸福。不好的方面是,我告诉你们的另一半将会是绝对的幻想和可怕的谬误。如果你跟随它,你的生活就会被毁了。可令我难办的是,我的朋友啊,我不知道哪一半是好的方面哪一半是不好的方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先贤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先知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是弥时久远,后继者由于受时间、社会及个人爱好等的影响,常与先人的教诲和意图谬以千里。因此我们得寻找高明的人来指导自己,得拜高人为师。当然别人会在某些时候帮助我们,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相信自己,始终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聪明的学生选取最好的留下其余的,这样真理就会显示它自己。要学会鉴别。要尊重自己的见解。独特的眼光有时比知识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