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为人要怀有仁爱之心,做事奉行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能够审时度势,不争强好胜。此谓君子处世之道。
立身处世之原则是:审度他人、审度自己、审度事理、审度时机。同时要有宽广的胸襟,为人少有贪嗔痴念,做事不可过满过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语意:统治者如果自身品行端正,即使不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动;统治者如果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号施令,老百姓也不会顺从。
语出《论语·子路篇》。一个人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他的学识、地位,更取决于他自身的修养。这一点对于处“庙堂之高”的统治者而言是这样,对于处“江湖之远”的普通百姓也是这样。我们通常会说一个人非常具有人格魅力,就是指一个人品行端正,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是我们所说的德高望重的人,也是有号召力的人。
“身正”的号召力是强大的,古代的包拯身边有一大批勇士,他们能为他出生入死,就是被包拯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三国时候的刘备也是一个很注重自身品行的人,因此他也有很多的支持者,如以谋略著称的诸葛亮、庞统和以征战而著称的五虎上将。而相反,如果一个人身不正,即没有很好的品行与修养,就很难影响别人。古代很多昏庸的将领周围也有一批人,但他们仅仅是迫于将帅的领导关系而在他周围,真正打仗的时候这些人是不会为这个昏庸的将领拼命的。
因此,做人处事不仅要勤奋刻苦,更要有良好的修养,尤其作为一个管理者,一言一行都是无声的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团队,取得更大的成就。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语意: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入充满兰花香气的屋子,时间一长,自己本身因为熏陶也会充满香气,于是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和素质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进了卖鲍鱼的市场,时间一长,连自己都变臭了,也就不觉得鲍鱼是臭的了。
语出刘向的《后汉书》。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好的环境能熏陶人,坏的环境能污染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这种环境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就像这句话所说,常处兰芷之室,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花的香味,长处鲍鱼之肆,时间长了也不知道臭味。和好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在无意间模仿好人的行为,养成好的习惯,和坏人相处时间长了,就会无意间把坏人的坏习惯也学到了。
古代曾经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孟子的母亲为了教育孟子和为了孟子的成长而三次选择居住地。说明善与恶的传习与人有很大的关系,这种传习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深远的。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审视所处的环境,选择良好的、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远离坏的环境。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语意:喜欢戏弄别人的人,就会损害自己的道德;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有害的事情,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
语出《尚书·旅獒》。玩物丧志与玩物长志一样体现了哲学辩证的思想,玩物本身体现了一种需求和活动过程,蕴涵了一定的道理。玩物有时能够成为人类的一种高级追求。玩物不仅能够达到满足生活需求,丰富和调剂生活的目的,而且能够从中获得事业奋斗所需的方法和艺术,达到长志的更高目的。
玩物之所以会丧志,其根本原因是被玩物所溺而不能自拔,以玩为全部目的。而玩物长志是以玩为手段,以长志为主要目的,以玩为次要目的。关于这方面的证据,我们可以从毛泽东喜好诗词、书法和游泳,邓小平喜好游泳和桥牌的事实中深刻地感受到。
玩物丧志是旧时代的产物,是相对消极的时代思想。进入21世纪新时代,面对国家文化、科技、经济新的发展形势,应该提倡玩物长志所具有的更加积极的有新时代特征的思想。在玩物长志的路上走出更加向上的、积极的、健康的、高效的人生。
好行善者天助以福。
语意:喜做好事的人上天也降福来帮助他。
语出《盐铁论·论灾》。为人处世常讲好心有好报,有的人一直持有这样一个信念:喜欢做善事的人上天就一定能降福来帮助他。
唐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他有很大的抱负,想为国家效力,镇守边疆,但一直没得到机会,于是灰心丧气。他的母亲告诉他,要多做善事,如果多做善事的话,那么老天就会帮助他实现报效祖国的愿望,于是他答应了。之后,每每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去帮忙。有一天,他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浑身是伤的人,于是他把那个人救回了家,伤好后,那人一句话也没说就离开了。又过了一个月,贼人来洗劫他们的村落。这时官兵到来,把贼人一网打尽,为首的正是他所救过的人,一位曾经落难的将军。将军感激他的救命之恩故来寻他,不想又救了他的性命。后来他又被委以要职,实现了他报效祖国的愿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行善能得福,但这个福并不一定是上天给予的福分,而往往是因为行善的举动感动了别人才得来的福分。“行善感动上天”有时候是对人心的安慰,但是行善能给人带来心灵的熏陶,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则是实实在在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意: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
语出《孟子·告子下》。有的人面对磨难可能消沉,有的人面对磨难会奋起拼搏。一帆风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什么好的事情,能够在磨难面前奋起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古代有很多在磨难中奋起的例子,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正视磨难,不怕曲折,终成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司马迁受辱,历时十载,终于写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磨难是有的,关键是要摆正对待磨难与曲折的心态。
曲折,在人生的旅途中难以避免。面对曲折,有人失去了奋进的勇气,熄灭了探求的热情,而有人却确立了进取的志向,扬起前进的风帆,从而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性格。挫折是块磨石,把强者磨得更加坚强,把弱者磨得更加脆弱。开拓者能够在困难中受到锻炼,在失败中获得经验,在挫折中不断成熟,在讥笑中逐步成长,在摸索中得到提高,在斗争中迎来胜利。不幸,是一块石头,对于强者,它是垫脚石,对于弱者,它是绊脚石。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就必须经受住考验,越过重重障碍,在艰难险阻中磨砺自己的性格,使自身更加完美。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语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语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在提醒我们时时刻刻要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并不是说我们要有一个忧郁的心情,而是要正确评估现实,始终把责任放在心上。忧患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主体对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它因此成为重要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没有忧患意识,就会忽视潜在的危险,最终酿成大错。古代有很多皇帝贪图享乐,没有忧患意识,终于成了亡国之君。
作为一个领导人,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在事业不顺利的时候要有信心,要能承受压力,在事业顺利的时候也能够认清潜在的风险,不贪图享乐。很多人往往不是在困难的时候出现问题,而是在安逸的时候出现问题,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这个道理。时刻保持一颗负责任的心,而不是满足现在的成就,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说,备利而偷得,如此者,其得之虽速,祸患之至亦急。
语意:歪曲正确的道理而取悦于上,为迎合主人的心意就违心地胡说八道,为了多得利益就不择手段,像这样的人,他得到利益虽快,但祸患来得也很快。
语出《管子·形势解》。做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是一个永远的难题,做人需要修身立德。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少,有的人能轻易成功,有的人却始终徘徊不前。除了各种客观因素外,能不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是一个重要原因。当你以常规渠道无法取得成效时,不妨采用一些非常手段。当然,这种非常手段只是权宜之计,若是有什么不良后果,成功之后要予以弥补。否则,一味贪图眼前利益,虽然可以风光一时,但总不会长久,一旦超过极限,必然招致祸患。所以,为人处世,还是尽量不要违心,以免后患无穷。
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都是精神上的交往,这种交往如果被过多的铜臭气所污染,那么这种交往也就没什么稳定性了。朋友之交贵在诚信,靠欺骗有时候固然能得到一些东西,但往往失去的更多。诚实的人有时候会得不到眼前的利益,但能赢得信任,得到更多的机会。因此从长远考虑,诚实点儿的人所获得的更多。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语意:懈怠散漫就会忘掉做人的准则,于是灾难祸患也就发生了。
语出《荀子·劝学篇》。想要比别人走得远,站得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在别人想着如何去享受生活的时候,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必定能够忍受孤独和寂寞,学习更多的技能和知识。
想要战胜对手,最好的办法是超越,而不是拖别人的后腿。当我们觉得自己有十足把握的时候,就要开始注意了。因为这时候人往往开始放松警惕,许多问题也会跟着产生。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头脑的清醒与冷静。能够时刻告诫自己:我还很微不足道,才开始起步。时刻保持前进的姿态,防止懈怠情绪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最佳状态,避免祸端。
现在的世界到处都充满诱惑,有很多人沉浸在不同的诱惑里以致忘记了自己本来应该做什么。要知道认真的态度是成事的基础,我们的社会提倡注意细节,如果懒懒散散,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只能是一事无成。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语意:了解自己的人不怨恨别人,知道命运的人不怨恨上天;福祥由自己创造,祸患由自己产生。圣人不追求荣誉,不躲避诽谤。端正人品,行为正直,流言飞语也就自然停止了。
语出《淮南子·缪称训》。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常怨天尤人,觉得自己没有过失,错的都是别人。这些人不但不知天命,对自己都不了解。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遂己所愿。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也没有无缺憾的事物。正如温饱是一种幸福,饥饿才能体会;健康是一种幸福,病痛才能体会;爱情是一种幸福,失恋才能体会;团聚是一种幸福,离别才能体会;宁静是一种幸福,喧噪才能体会;自由是一种幸福,禁锢才能体会;和平是一种幸福,战乱才能体会一样。我们只能在追求完美中不断完善自己,但绝不能把自己装扮成完人,能够真正认清自己,明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是很难得了。
怨天尤人对于解决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怨天只能自暴自弃,尤人只能让自己更孤立。明智的人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逐一解决问题。智者还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宠辱不惊,有独立的精神,能够坦然面对得失,追求本真的生命和有意义的生活。
因此,我们要不断了解自己,认清自己,面对自己。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语意:激励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
语出诸葛亮的《出师表》。人们往往能看明白很多事情,但却很难认识自己,于是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有的人自高自大,有的人妄自菲薄。自高自大故不可取,一个人应该有谦虚和宽容的胸怀,但妄自菲薄也不应该,我们的生活需要有自信。
妄自菲薄往往是通过比较得来的,有的人喜欢和别人比较,当发现不如别人的时候就对自己没有了信心。需知这个世界是多元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超过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否则只能是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有一个残疾的诗人,没有和别人一样健全的身体,也没有女孩子喜欢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就写诗,写了很多诗,最终成了著名的诗人。他说:“有很多人嘲笑我,说我是残疾人,我很自卑。可转念一想,这也是我的优点,只有这样,我才能以和别人不一样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因此我的诗也是和别人不同的。”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语意: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只会暂时寂寞;而那些阿谀攀附权贵的人,却会遭受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他们宁可坚守道德准则,忍受暂时的寂寞,也绝不会趋炎附势,遭受万古的凄凉。
语出《菜根谭》。寂寞有两种,一种寂寞和孤独有关,无人来陪;一种寂寞和孤独无关,无人能陪。无人能陪的寂寞属于有高度的人,比如一个登山者,进山之前,人群熙攘,山势渐陡,登山的人逐渐稀少,等他坚持着爬到山顶的时候,就剩他一个人了。他感到了孤独,但他却在山顶看到了壮观的日出,这是没爬上山顶的人所看不到的。
坚守道德的人也像这个登到山顶的人,会暂时寂寞,但只有他能看到壮丽的景色,并能在山顶留下他的名字。阿谀奉承的人会暂时得到好处,但他们永远体会不了精神上的超脱与幸福,终日只能计较些蝇头小利,到老一事无成。
人生的境界是不同的,坚守道德虽然会寂寞一时,但能留下好的名声,阿附权势只能享一时之快,而不会被人记住。一个人现在享有的一切都不能留下,能留下的只有他的精神。很多达官贵人的豪华宫殿于今天已不见,而独居草屋的诗人却留下了千古流传的文章,到底是谁更寂寞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世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语意:涉世不深的人,阅历不深,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权谋奸计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