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507700000015

第15章 在处世中力行仁爱(2)

语出《菜根谭》。稚嫩与老练,常常是相对而言的,至于优劣更不可一概而论。见多识广、老成练达,在处理世事人情方面固然十分重要,但也常常淹没了人的率真活泼的天性,不仅自己活得很累,也令他人缺乏信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做一个大写的“人”。如此,做人做事才有底蕴,才有根基。他们没有一层一层装扮自己的累,没有扭曲灵魂、仰人鼻息的痛,没有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的苦,总是平心静气地、小心翼翼地、深谋远虑地去做好应做的一切。

所以,平实者敦厚,平实者充实,平实者富有,平实者轻快,德在其中,力在其中,美在其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语意: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

语出《诗经·大雅·荡》。万事都有它的开始,但有结果的很少;正所谓“行千里者半九十”,事情越到后面难度越大,因此,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很少。选择固然是重要的,可是选择后的坚持更为重要。无论你做什么样的选择,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所成就。

这种坚持也是对自己的承诺,而承诺只是言语中的一种。古代有尾生约女子于桥下,水来不去,虽死犹生;后来有商君徙木立信,秦因而崛起。人生就得有所坚持。坚持就是把握住那些你的生命中不应该丢弃和流失的东西。比如人格、精神、良知、原则、荣誉、健康、赤诚、友情、爱意。很多东西一旦丢失就再也找寻不回来了。因为生命是有限的存在而不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人生如斯,唯有善始善终才可圆梦。事业、爱情、家庭等等莫若如此!

君子不急断,不意使,以为乱源。

语意:君子不急躁、武断,不凭主观意志行事。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是引起不安定的根源。

语出《说苑·杂言》。久居城市,每日嘈杂,难免急躁武断。此时若不加以控制,随行而作,往往会埋下很多隐患。因此,我们需要淡定从容地生活,让自己真正静下来,做到“心清意静”,才能有效地避免急躁武断。

从容淡定就是要求人们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精神方面的磨炼,磨炼是一个动态过程,与静的心境相得益彰,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完美。

比如,当工作一时受挫,就要静下来想想,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总结经验教训,再作主张。与人交往遇到不快时,要静下来,多想想自己的过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自己的愿望一时难以实现时,不要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而应多想想自己是否要求太多、太高、太急。多思考怎么去克己为人,矢志从业。只有冷静后才能静中思动,动而后搏,去创造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当然,这并非是妥协或退让,而是一种调节,一种超脱,一种升华。少一点儿急躁、武断,多一些淡定、宽容,人生就能少有挫折,多有收获。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语意: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却因为嬉闹不认真而荒废,事情会因为反复思考而成功,也会因为不认真考虑,只按别人的做法去施行而失败。

语出韩愈的《进学解》。有句谚语叫做:“一生之计在于勤。”人生在世,若想有所得,勤奋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得少就不能奢望比别人得到得多。相反,如果人生只是沉湎于嬉戏玩耍,那么我们的学业、事业就要荒废。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时光往往在我们最不经意的时候流逝。不要等到时间所剩无几时才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勤奋是我们成就一生的基石,但是只有勤奋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会独立地思考。正所谓在方向不对的路上,奔跑是无济于事的。每天的工作再忙,也要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反省一下,千万不能只埋头苦干,而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我们的思考还应该是独立的,盲目地接受别人的观点,照搬别人的经验是不行的。圣人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普通人也要经常反省、总结自己,澄净心灵,努力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德无细,怨无小,利施者福报,怨往者祸来,形于内者应于外,不可不慎也。

语意:恩德不分细小,怨恨也不分细小。给人好处的人能得到幸福报答,怨恨别人也就招来灾祸。表现在内心的事也就会反应在外表,这些事不能不谨慎啊。

语出《说苑·复恩》。古训常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这本不是善恶的大小问题,而是道德修养的根本所在。逢大事时,不是早有所图,工夫下到,必是水到渠成。即或是突然之事,也必慎之又慎,当不会出什么大错。即便事不如愿,也当会以功底不够而得到原谅。其实,在此时,倒是那小事累积出来的因素真正起了作用。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有时候,一个发自内心的小小的善行,也会铸就大爱的人生舞台。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洗去自己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途中才能晴空万里。

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除了内心存有善意,还要注意表达。只有表达出来的善意才能更好地为周围人所感知。为了让别人对你有一个更好的印象,一定要戒除自己那些不招人喜欢的动作或表情,注意用一些良好的手势、表情帮助你交流,因为好的肢体语言会帮助我们沟通,不好的肢体语言会阻碍我们的社交。没有肢体语言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生厌。自然、自信的肢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

患之所由,常由有所贪。

语意:祸患常常是由贪欲引起的。

语出《论衡·薄葬篇》。古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贪,可以说遍布整个生物界,不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它的贪欲,也可以说这是生物的一种本能。人,作为高级动物,贪欲面则更广一些,不再单纯是食物,还包括:财、权、色。从正面角度讲,这种本能驱使人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努力工作、施展才能、得到重用、获得权力……从另一个方面讲,也会刺激人铤而走险,去诈骗、抢劫,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权力和美色。

人的贪欲是很可怕的东西,想占有自己喜爱的一切东西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有些不贪权不好色的人却对感情过分执著,殊不知这也是一种贪欲。人是有思维的,这种思维随时都在变,没有一种情感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不要奢望能拥有很多,用一种平常心态去欣赏一个人,就像欣赏一幅画一样,你会很快乐,也会很坦然。当你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认识一个人,形成彼此没有过多负担的关系,这才是最合适的关系。

婴儿常病,伤饱也;贵臣常祸,伤宠也。

语意:婴儿经常得病,这是由于吃得过饱的缘故;显贵的人物经常遭祸,这是由于被骄纵损害的缘故。

语出《潜夫论·忠贵》。对待子女,不应过分宠溺,否则就会令其患病;面对恩宠,不应过分骄纵,否则就会遭到祸患。父母常因子女而感到骄傲,同样地,孩子们也常因父母的宠爱而产生特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一旦过了头,就会让孩子变得骄纵和蛮横,成为一个没有礼貌,令人生厌的人。作为父母,很有必要告诉孩子,自豪感和自信心恰恰来源于他们身边那些“不足一提”的小事,恰恰来源于他们自己,而不是父母或者他人。

有才能的人,也不可有骄纵和鄙吝的心。一个家庭的衰败,往往由于子孙的骄傲懒惰而产生;而社会风俗的败坏,多由于臣民们过度的奢侈浮华而酿成。骄奢淫逸是通向灭亡的必由之路。

巧伪不如拙诚。

语意:与其投机取巧,虚伪欺骗,倒不如老老实实,真挚赤诚。

语出《说苑·谈丛》。诚实很重要,和做正确的事一样重要。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诚实都能让你赢得他人的敬重和信任。

古代有一个贤明而受人爱戴的老国王,他没有子嗣,眼看王位后继无人,便诏告天下,要挑选一个孩子作为义子。很多孩子都想成为国王指定的继承人。国王拿出许多花的种子,分发给每个孩子说:“谁能用这种子培养出最美丽的花朵,他就是我的继承人。”所有的孩子都在大人的帮助下,播种、浇水、施肥、松土,照顾得十分精心。其中有一个男孩子,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花盆里的花始终没有发芽。他换了盆土后,花还是没发芽,于是只能端着空盆去见国王。一旁所有的孩子都捧着盛开的花朵,但国王却对他这个空盆感到高兴,他宣布这个孩子就是他的继承人,因为他发给大家的种子都是煮熟了的,根本就发不了芽,开不了花。

这个男孩子能得到王位,得益于他的诚实。诚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几乎所有的老板都把诚实作为评定员工的重要标准。

如果你不诚实,不讲信用,别人自然不会对你产生信任,反而多了几分戒心。所以,与其机灵地伪装自己,不如诚实地表现自己。只有诚实,才会获得别人的信赖与尊重。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语意:一个人所以会由偶然的虚伪不实,丧失了他曾经有过的真诚美名,是因为他无休止地贪图声名的缘故。

语出《颜氏家训·名实第十》。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假面,目的是虚构一种假象,给人以错觉,造成对方判断失误,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好处。所以《吕氏春秋》上说:“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恶不分。”“察”有审视和考察两层意思。人的假面只能对付审视,给人一个和善、虔诚的外表,但是真善还是假善,只有通过对其行为的考察,才可分明。

任何虚构的和伪装的东西,只要经过认真地考察,都会暴露出其中可疑的蛛丝马迹,从而引起我们的警惕,避免造成错误的判断。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然而,尽管痛苦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们教训,但是能真正因此变得聪明起来的人却屈指可数,因此古今中外大大小小的野心家、阴谋家才络绎不绝。

假象也并不是卑鄙者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好人有时候也不得不用假话或假行为来保护自己。在对敌斗争中不说,就是在人民内部,由于人和人在素质上的差异,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方式,如果我们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将自己真实的思想和准备实施的行动计划都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那后果很可能是不堪设想的。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

真诚和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工作和对外交往中,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但是只要不是以欺骗手段谋取个人的利益,或者达到不道德的目的,假象对保护个人的隐私,甚至团体和国家的机密,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措施,所以也不可一概予以排斥和谴责。

无信患作,失援必毙。

语意:没有信用就会发生灾难,失掉了救援必定灭亡。

语出《左传·僖公十四年》。做人,必须守信用。有了信用,人们自然会愿意亲近你;没有信用,诸事很难做得成功。

对于信用的好处,古人的经验是最好的证明。齐桓公征讨鲁国,鲁庄公向齐国请求,希望能成为齐国的附庸,听齐国的命令。齐桓公与鲁君会盟,答应以汶水为界。回国之后,齐桓公想反悔去侵占鲁国的土地。管仲劝道:“答应别人的事,却又反悔,这算不上守信用。把土地给鲁国,虽然失掉了土地,却还可以得到守信用的名声。您用四百里土地,在天下人面前赢得了信用,您还是得到了好处的。”于是,齐桓公按照管仲的建议,把土地还给了鲁国。以后齐桓公多次成功地会盟诸侯,让他们服从自己的命令,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建立了信用,便能分辨出虚伪的话。一旦可以分辨出虚伪的话,天地万物都为自己所拥有。信用走到哪儿,哪儿都要服从信用的控制。控制之后,如果不去利用,那就不属于真正拥有;控制之后,如果加以利用,自己才会真正拥有。自己真正拥有了,你便可以自由使用天下所有的事物了。假如人们懂得了这个道理,想要成就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语意: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

语出《孟子·离娄上》。古代有“不吃嗟来之食”的典故,故事是说一个人很饿,上街讨饭,有人拿着饭轻蔑地对他说:“喂,过来吃吧。”那个人摇摇头走了。后来有人问他:“你很饿,为什么不吃那个人的饭啊?”他说:“如果是善人把饭赏给我吃,我会对他很感激。但是刚才那个人的态度蛮横,而且看不起我,我是不会吃他的饭的。我只是一时的落泊没办法才上街去讨口饭吃。”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包括讨饭的乞丐。没有尊严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而且被别人看不起的往往是外因,比如一个人的落泊,一个人的贫寒,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改变。最怕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如果自己看不起自己,那没有别人能再看得起你了。所以,有自尊的人才会被别人尊敬,轻视自己的人是得不到别人尊敬的。

前面我们提到的不吃嗟来之食的那个人,后来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富甲一方的商人,他也因为努力和自尊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个信念,就是无论别人如何轻视自己,都要对自己有信心,这样才能走出困境,争取更大的成功。

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语意:恪尽职守可以杜绝别人的猜疑,公事公办能使谗言终止。

语出刘禹锡的《上杜司徒书》。人的一生难免受到猜疑和谗言的攻击,愚者不堪其扰,而智者则用行动证明自己。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叶卡捷琳娜是个德国人,十五岁时远嫁俄国,在她成为俄罗斯女皇的时候,她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猜疑。叶卡捷琳娜没有争辩,也没有用权势去消除异己,她只是默默地做了几件她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皈依了东正教,学习俄罗斯的文字,背诵教义。终于有一天,当她拖着病体,在皈依仪式上,用略带日耳曼口音的俄语背诵了长达50页的祈祷文时,曾经一度反对她的大主教也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这一刻,关于叶卡捷琳娜的猜疑涣然冰释,她赢得了俄罗斯的民心。

行动是对一个人最好的诠释,受到猜疑和谗言的困扰时不必争辩,更不必愤慨,只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做自己应做的事情就够了。猜疑止于行动,谣言止于光明,一个人如果光明磊落,那么关于他的疑虑总有不攻自破的那一天,所以不必因为别人的疑忌而放弃自己的努力,也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争辩和解释,清者自清,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语意:做善事像登山那样困难,做坏事像山崩那样容易。

语出《国语·周语下》。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呢?拉康说:我思故我不在。意思是理性在的时候恰恰是我不在的时候。自然的人是感性的人,充满了非理性的人,这样的人必然是趋利避害的人,因此人们从事“利他”的善时感到如登山一样难,从事“利己”的恶时又如山崩一样一发不可收拾。然而人类社会要想不断地发展就要让人们用理性的“人”来指导自然属性的“人”。因此,从善如登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