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另外,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往往会做出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也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令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
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
语意:遇到长者却不尊敬,这是有失礼节;遇到贤者却不尊崇,这是不仁义。
语出《庄子·渔父》。家有“一老”,犹如“一宝”。老人是家庭中的“宝”。长者可树立权威,贤者可树立榜样,敬老尊贤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但在新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新颖时尚”的“啃老一族”。这些游荡在街头巷尾的无业青年甚至中年人,正一点点儿吞噬着父母的养老钱,以满足自己永远填不饱的胃口和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这种“啃老”行为就与敬老背道而驰。因此,敬老尊贤不但是态度上的尊敬,还应表现在行动上,在经济上不要增添老人的负担,在生活上不要忽视对老人的照顾。
对待贤者也要放低身段,多向其请教,如果不能向尊老那样敬贤,就会错失增加经验的良机。不懂得尊重圣贤的人是很难被人尊重的。这就好比我们不尊重自己,人不自爱,又怎能被人所爱,又怎能自立自强?如果一个民族也不懂得尊重历史与前世圣贤,这个民族的未来将是极其危险的。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语意: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语出《论语·季氏篇》。说话不但讲究技巧,也很讲究时机。正确的话如果不注意时机,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有负面作用。有一些自认为清醒、理智、有思想的人,不看形势、不看场合,只管说些正常情况下被认为是理智的话。可惜,他却忘了正确的话、理智的话也是要看时机、场合的。就像一个讲究服装品位的人,很清楚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服装,决不会在游泳池穿正装,在社交场所穿泳装。
与别人相处时应该注意自己说话的时机,要求做到适中。把握好说话时机,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把握好说话时机,你得有耐性,不应急躁。但你也不该一味地等待,什么事也不做,而要为关键时刻的到来作一切准备。要把握好时机,你得有很强的观察力,观察别人的表情,洞察他的意思和想法,也得观察整体的谈话气氛。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语意:聪明的人一定按自己力量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事。
语出《墨子·公孟》。在制定和规划自己的目标时一定要“取法乎上”,但一定不要太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人们都千里迢迢来跟他学武。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在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人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多,而在于够用。一味贪多,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划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否则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开始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很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能够激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
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若目标距自己遥不可及,在为目标而奋斗的途中就会渐渐地迷失方向,最终被迫放弃自己的目标。所以人制定目标时要量力而行,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语意:诚心用形象表现出来,形象表现出来便很显著,显著的表现便很明晰,明晰的表现便见诸行动,见诸行动后不断地变,变了以后便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这种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语出《礼记·中庸》。诚信是一种永恒的力量。从传统到现代,其基本的诚实守信要义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
以诚信为师,得到的是正直与善良的教诲,即使一生平平淡淡,也不会落入庸俗的境界。以诚信为友,得到的是朴实厚道与信赖。即使交往淡如水,仍不失君子风范。跟诚信为伍,你方能淡泊宁静,执着专一,而无暇顾及身边光怪陆离的时髦及匆匆过往的风景。与诚信同行,在沧海横流物欲泛滥之际,你仍能稳把舵轮,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诚信,就是这样一种力量。它引而不发,动则呈雷霆万钧之势;它大智若愚,以宽厚隐忍感动人心。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不看重一时一刻的利益,诚信着眼的是全局,是一种博大而通达的智慧。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语意:有道德的伟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行事不一定要一定如此,只要依照义理所在一心去做就是了。
语出《孟子·离娄下》。这里讲的是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原因有三:
第一,从“成大事者”的主体特点看,成大事者,绝非普通的人才。他必然在某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并对社会产生较大且持久的积极影响。纵观古今之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能够明晰“小节”的地位作用,不会拘泥于无原则的琐事上;成大事者往往性格独特,不拘小节。
第二,从现实角度分析,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欲成大事,必须洞察方向、把握大局。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心无旁骛,才能专心致志。若拘于小节,将精力和时间过度地投放在非原则的琐事之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必然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
第三,从理论层面判断,事物的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向、大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小节是次要矛盾。处理问题不能舍本逐末。要知道,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次要矛盾也能迎刃而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个人只有把全部精力集中于事业上,他才能成为一个大师!”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语意:可以与之交谈,而你没有和他谈,那么,就是看错了人。不可以与之交谈,而你和他谈了,那么,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看错人,也不说错话。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不可避免地要和很多人谈话。但是,很少有人考虑,我们的谈话对象是不是合适?这是对待人的艺术,也是谈话的艺术。
什么样的人,你可以和他们交谈呢?首先,这个人要能理解你的谈话。人与人之间,由于文化水平和个人经历的不同,相互之间很难理解。其次,交谈的双方,要有“互补”的地方。俗话说:“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要是两个人的思想和见解都一样了,那还有什么需要交谈的呢?再次,有知识、有道德修养的人是很好的交流对象。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你错过了这么好的交流对象就是“失人”了!
“失人”会使我们失去机会,“失言”会造成交流障碍,只有把“人”和“言”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君子言必可行也,然后言之;行必可言也,然后行之。
语意:君子说话一定能实行,这样才公开讲出来;君子的行动一定能做到,这才公开去做。
语出《新书·大政上》。君子向来言出必行,这其中更深层的意蕴是“信”字,人无信则不立。信字,在字形结构上可看出,讲的是人言谈的诚实性。信字原本讲的是人在神面前祷告和盟誓的不欺之语。古人认为,神灵具有人所不可企及的智慧和能力,人在神面前只能老老实实,否则必有灾祸降临。事实表明,人与人交往更需要诚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成于中必显于外。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
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以行为和时间来检验的。曾子“杀猪教子”讲的就是“言而有信”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妻便哄儿子说:“你别去,等着我回来杀猪让你吃肉。”她刚从街上回来,就看到曾子真的要杀猪,她急忙阻拦道:“我只不过是跟孩子说着玩,哄他的。”曾子说:“同小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孩子年幼没有知识,处处会模仿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你的样子骗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啊!”于是,曾子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语意:仁德的言语比不上仁德的名声更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比不上良好的教育更能获得百姓的拥护。
语出《孟子·尽心上》。名声来之不易,因为它产生于卓越,而卓越是稀有的,正像平庸是很平常的一样。一旦获得名声,就很不容易保持。它要兑现许多承诺,它要做出许多事迹。它若来自于高贵的出身和崇高的行为,则具一种威严之气。货真价实的名声是真正持久的名声。
不要做有损名声的事情,更不要做那些只能带来鄙视而不是名誉的空幻之事。任性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对于神志清醒的人来说,哪一种表现都不应该有。有的人什么都想尝试,对于明智之人所拒斥的一切东西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任何一种奇癖怪行他们都引以为乐,尽管这也使他们为人所知,但却多半只是沦为笑柄,而非交口赞誉。即使在追求智慧的时候,细心谨慎的人也应该避免矫揉造作和抛头露面,尤其是在那些容易使他们显得滑稽的场合。言辞精美比不上持久的口碑,一个人的名声会伴随其一生,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希望获得成功的人们,要时刻注意经营自己的名声,这同时也是在经营未来的人生。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语意:见到人姑且只说三分话,不可把心事全部说出。
语出《增广贤文》。许多人都有这样的通病: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儿喜怒哀乐之事,就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每个人的心事都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向别人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反驳你的武器,到时吃亏的是你自己。
所谓“言必契理、言可承领、言则信用”。虽然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但心事不要随便说出来,当别人看透或者知道你的心事时,你的脆弱面就会暴露在别人面前。人若能在保守秘密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当,就不会把事情搞得复杂化。
不把自己的秘密全盘地告诉给对方是处世的原则。不要亲手为自己埋下一颗“炸弹”。切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凡说者,悦之也,非说之也。
语意:凡说教,应该使对方心情愉悦,而不是硬性说教。
语出《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人们难免会有意见分歧的时候,对有分歧的问题就应该讲清楚,但怎么讲却需要考虑。常常见到有些人闷闷不乐、内心积郁,认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自己的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也有些人犯了错误,捶胸顿足,追悔莫及,觉得当初要是采纳了某某的意见就好了。这两种情况能否避免呢?
如果能够适当地改变“说”和“听”的方式,上述两种情形是可以避免的。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要有尊重的态度。尊重你身边每一个人,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友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你切实地去贯彻执行。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自尊而不骄傲、尊重别人而不谄媚、受惠于人而不依赖、批评别人以忠言引导、受人批评,应虚心诚恳。
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语意:说出的话就像射出的箭,所以不能乱说;话一旦进了别人的耳朵,即使你有再大的力气也无法将其拔出来。
语出《西厢记》。说话时机的把握,有时就在瞬息之间,稍纵即逝。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俗话说“一语伤人,千刀搅腹”,说出的话,特别是伤人的话,很难收回来。所谓“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何必在言语上得罪人呢?
可是在工作中的确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说话做事,人前一个样儿,人后又是一个样儿。这样的人在人前甜言蜜语,而背后却很可能说你的坏话,给你造成不利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同事之间的团结。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人,通常是一个爱挑拨离间的人。正因为是在背后议论别人,才为挑拨离间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尤其是在背后说的大多是坏话而不是好话,总是拿他人的缺点大做文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自私还是嫉妒或是其他的原因?无论是哪一种心理,有一个共同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希望对方比自己好,想尽办法要把对方压下去。在别人背后说闲话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是有损于人际关系的。所以,有这种毛病的人切记要改。
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
语意:借助于士并以礼相待,看重他却不加欺骗,那么天下的人才就都会投奔而来。
语出《管子·小问》。在人际交往中,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相反,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总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最终在交往中使自己走向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懂得谦虚就是懂得为人处世的秘籍。千万不能为了突出自己一再地表现,那样会让人感觉你在炫耀自己。更不能为了表现自己而把自己的长处挂在嘴边,在无形之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样,不仅会让人生厌,还会被人看不起,周围的人也会逐渐地疏远你。这样,在无形之中,你就为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增加了交往办事的难度。自信本来是好事,但是过于自信就变成了自大。自大的人以为自己什么事情都懂,比别人聪明,这儿也知道,那儿也知道,这儿我比你强,那儿我也比你强,结果使人反感,破坏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得谦恭一点儿,可使你和别人获得内心的喜悦,使心灵更加平和、更加快乐,而你离成功也就会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