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为:明强进取,倔犟挺立;看淡名利,修身为本;坚忍为高,以和为贵;包容万物,海纳百川。他以独特的智慧诠释了为官从政之道,告诫后人唯有秉持淡泊、清高的节操,方可流芳百世、垂范后人。
古人云:“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之气。”意为:身居官府的人,要保持淡泊名利的思想。此外,为官从政者还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要时刻心系天下的治乱与百姓的存亡。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语意:无论是受宠爱或者受屈辱,都不会在意。人生之荣辱,就如庭院前的花朵盛开和衰落那样平常;无论是晋升还是贬职,都不去在意,人生的去留,就如天上的浮云飘来飘去那样随意。
语出《菜根谭》。这是一种大智慧,高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如果说儒家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侧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教则侧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所以后世一直就有“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以及“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的说法。儒、道、释三家在看待人生问题上虽有差异,但又各具特色。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大智慧,从自我修炼和道德完善做起,其宗旨都是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
人生大智慧,重在一个大字。所谓“大”,就是说,凡事要从大事着眼,长远着想;而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小恩小惠所蒙蔽。古今中外的一些官员往往就是处理不好这个“大”与“小”的关系,往往因小失大,沦为阶下囚。唐朝时宿州一个太守叫陈璠,在因贪赃枉法被处以极刑时,题写了这样一首诗:“积玉堆金官又崇,祸来倏忽变成空。五年荣贵今何在?不异南柯一梦中。”把自己从高官到死囚的经历充分展现了出来。
中国文化不只是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而且是一种智慧,一种做人做事的道理。从传统文化来看,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语意:运用奖励方法,贵在守信;运用惩罚方法,贵在必行。
语出《六韬·赏罚》。奖与惩,实际上都是对人的一种处置,这直接关系到下属的荣辱,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众总认为自己如果做了好事,领导就应该表扬和奖励;而领导却认为,群众做错了事,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双方都认为:不管力度多大,有总比没有好。作为领导,必须要严格依据条例和规章制度,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奖所该奖、罚所该罚,把工作做深、做细,把是非好坏的道理讲清楚,真正使大众心服口服,把奖惩的激励和惩戒功效充分发挥出来。
此外,奖惩要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不能因外界或个人情绪的影响,表现得忽冷忽热。一定要给大众一种公平合理的印象,让他们觉得人人都是平等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奋发,才会努力。这样做,对做出成绩的人来说,有助于他们戒骄戒躁,不断上进;对成绩平平的人来说,则有助于他们学习先进,迎头赶上。
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
语意:为天下百姓谋利益的人,天下人都欢迎他;让天下百姓受害的人,天下人都反对他。
语出《六韬·发启》。我们要在利人中实现利己,要在利己中达到利人,在利人、利己中找到平衡。当然不是绝对的平衡,有时可能是利人大一点儿,有时可能是利己大一点儿,但是总体上要把握利人和利己的平衡。其实,利人和利己是统一的。真正的利人,一定也是利己的,哪怕一时不利己,从长远看也是利己的;哪怕局部不利己,从总体看也是利己的。真正的利己,一定也是利人的。因此,我们说话办事应当多从利人的立场出发,但是心里要明白,利人和利己是一体的。找到这样的感觉,做事情就会保持心理平衡,就会乐此不疲了。
舍己利人,作为一种大善是值得敬重和提倡的。居官从政者更应具备这样的品质—为人、为事、为官,都以民为上。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善于解决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语意:依仗武力来使别人服从,大家不会心悦诚服,这是由于本身的实力还不够罢了;依靠道德来使别人服从,大家才会心悦诚服。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在我们这个有着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历来最看重、最讲究的就是以德服人。无论是王侯将相的“宝座”,还是武林盟主的“交椅”,自古便是“有德者居之”。为官者要以德服人,无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遵循这一原则。这里讲的“要以德服人”,并非是对以理服人的否定或取代,而是强调“服人”的人要多讲点儿德和多有点儿德,不要空讲理、硬讲理罢了。“德”者,指“德行”、“品质”和“德政”之类。理,便是大道理。一个人,尤其是为官者,无德硬讲理,理也黯然失色,只有德正,人们才能口服心服。诸葛亮对刘备忠心不二,大概与刘备“三顾茅庐”有关,同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德,也获得了蜀中三军将士的拜服。德、理、行三者集一身,才能服人,这个理是不难懂的。
“德,国家之基也”,“德唯治,否德乱”。道德薄弱者治不好国家,也干不好事业。为官者,是民众的一杆旗帜,当政者,切莫轻视自己的德行,德薄而欲高,那才是可悲、可怜。我们理应加强自律,把德与理、言与行完美地结合起来,做一个德高理正,以德服人的好公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语意: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则是个人。
语出《孟子·离娄上》。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国的根本还是在于个人。要当个好的领导者,首先必须要弄明白自己那点儿事儿。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意思。同样,领导艺术与做人的法门也是不乏共通之处的。领导艺术是领导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它因人而异。黑格尔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有多少个领导者就有多少种领导模式。在这多种模式当中,领导者的个人威信是贯穿其中的主动脉,非常重要。领导者要是没有威信,就不会引领正确的方向,即使指出了方向,也会陷入“虽令不从”的尴尬境地。而要树立良好的威信,就像要做个有口碑的好人一样,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多为他人着想。其实,无论民还是官,在大展宏图之志前,都该静下心来想想,是否把自己那点儿事儿弄明白了。
善持胜者,以强为弱。
语意:善于保持胜利的人,常把自己的强大当做弱小,即不自满。
语出《列子·说符篇》。谦虚谨慎永远是人生的第一美德。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平易近人,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能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不文过饰非,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刀鞘保护刀的锋利,它自己则满足于它的迟钝。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要永远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辈家拜访,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了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正常标准低矮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不要忘记了。”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看成最大的收获,牢牢记住了前辈的教导,并把它列入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中。他能够一生功绩卓越,与他的这次拜访不无关系。
越有成就的人反而常常可以低头、忍让。越是身居高位并能够谦虚谨慎的人,越能赢得民众的钦佩和爱戴,获得更大的声望。
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语意:虽有谋划但抓不住根本就会陷入困境;办事如不事先作好准备,就会失败。
语出《管子·霸言》。这则警句说了两个道理:一是解决问题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否则即使多方谋划仍会不得要领,导致失败;二是办事之前一定要好好准备。
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大都深知“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并很清楚“抓住大事,小事自会照顾好自己”的道理。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事有“本末”、“轻重”、“缓急”,抓住最主要矛盾予以击破,才能顺利解决问题。
智者“不打无准备之仗”。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事先作好充分准备,方为上策。如若不然,便好像上考场没有带笔,上战场没有带枪,岂不是落得个一事无成?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载,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勾践通过卧薪尝胆的准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叫做厚积薄发。如若当时勾践没有作好准备而草率进攻,历史便会被重新改写,而沉湎于酒色的吴王夫差原本也是一位英雄人物,却在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之后,为了美人不理朝政,把事情都交给属下去办,结果一片混乱,待敌人来袭,无法抗衡,只能接受屈辱的结局。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
语意:思想要安静,考虑要深远。思想安静了,便产生策略,考虑深远了,便形成计谋。
语出《邓析子·转辞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考虑长远利益,就不能谋划好当前的问题;不考虑全局利益,就不能处理好局部问题。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需要心境平和,思虑深远。做到谋深计远,需要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要谋深计远,还应当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可能向相反方面转化。胜利不是永久不变的,一旦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就会转胜为败,化强为弱。所以在胜利之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应付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浮躁是成功的大敌。为官者浮躁,就会注重表面文章,势必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泥潭;治学者浮躁,则无心向学,势必走上学术造假、沽名钓誉之路;上班族浮躁,就不能潜心工作,势必事业难成、虚度终生。人们在作出抉择的时候,应仔细观察后再下手,不要觉得自己有追赶的资本,在幸福面前任何伎俩都是不行的。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语意:人只是站在河边,望着河中肥美的鱼,徒然羡慕,是永远得不到鱼儿的,还不如回家结张网来捕鱼。比喻只作空想,不如做点实际事情。
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尝到鱼的美味。世界上不论什么事,如果只是脱离实际地空想,或者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不脚踏实地去实践,就像只站在河边,对鱼兴叹,而不去结网捕鱼的人一样,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反之,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干,即使失败了,也还能在实践中得到教训,逐步迈向成功。
这也告诫人们,在目的与手段之间,有明确的目的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目的将是空幻而不切实际的。例如,我们的目的是打鱼,但只有“退”而织好网,才有可能得到鱼。这里,“退”字很重要,“退”的意思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必要把目的暂时搁置起来,先去努力解决手段的问题,就如同我们要过河,得首先解决船或桥的问题一样。在生活中,有的人看到别人先富起来了,会有羡慕之心,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光羡慕是不行的,应该去努力掌握致富的本领,探寻致富的途径,这才是最根本和可行的,这就是“退而结网”。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
语意:对自信的人不能用毁谤或赞誉去改变他,对知足的人不能用权势或利益去诱惑他。
语出《淮南子·诠言训》。自信的人,不会轻易被否定所击倒;知足的人,不会轻易被贿赂所污染。很大程度上,能够打败一个人的,其实是他自己。
一位智者说:“假如我们不在乎谁会获得荣誉,那么我们能做的将没有局限。”反之,如果你在乎荣誉,就应该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去做的。如果做了,就会把自己的前程毁于一旦。因此,不值得做的,千万别做。因为不值得做的事,会让你误以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你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一丝自我安慰和虚幻的满足感。当梦醒后,你会发现该做的事一件都没有做,而自己却已疲惫不堪。
从这种意义上说,比较明智的做法是:要对那些你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勇敢地说“不”。让那些诱惑和污浊对你退避三舍,因为它们知道,即使招惹了你,也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这就是在节约自己的生命,扩大“呼吸的空间”,这也就是人一定要自立自强才有出路的道理。
誉而危之,故人不知;厚而害之,故人不疑。
语意:用赞誉来危害人,因此人不察觉;用厚待来损害人,因此人不怀疑。
语出《论衡·答佞篇》。赞扬让人心里甜蜜,甜蜜容易腐蚀坚定的信念,美言常常犹如包装精美的伪劣产品,你不去打开包装,就很难发现质量到底如何。美言是糖,好吃但容易长龋齿,甚至引发糖尿病;美言如花,瓣瓣艳丽迷人,香气扑鼻,常让人忘记了娇艳的玫瑰花也有扎手的尖刺。海誓山盟中,情人拍着胸脯发誓“海枯石烂心不变”,没有人去想:如果沧海枯了,人类早已灭亡。没有约定期限的诺言,没有丝毫效力。而喜欢当面谄媚的人,也喜欢背后诋毁人。正如那些处处给人优待的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对你有所希求,或者有所行动。
人的心总是藏在阴暗的地方,很难猜测。阳光照得到的,是光明正大;阴湿的洞穴,是毒蛇的居所。面对赞扬,更需要冷静。对待鼓励、赞扬,要会听,还要善听,要认真“过滤”,挤掉水分。听到赞扬,要冷静,要沉得住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反思差距,找准不足,这是最重要、最可贵的。甜言蜜语犹如糖衣炮弹,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把糖衣吃了,将炮弹扔回去。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其近物而暗于远图。
语意:人君之道的最大毛病莫过于过分追求小事而忽略大的道义与法则;只看见那些眼前事物而忽略了远景规划。
语出《中论·务本》。古今成大事者多因善于取舍、不拘小节而获得成功。现实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种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顾及,所以,只有善于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明确“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于小节,才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细枝末节小事的阻碍,才能更快取得成功。
曾国藩一生方圆处世,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国藩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从大局着眼,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