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圣贤经
2507700000029

第29章 在从政中秉持淡泊(2)

从小处着眼或拘小节对成大事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它局限了人的视野,消耗了人的时间和精力,荒废了真正重要的事业。如果一个人终日为琐事焦头烂额,拘泥其中难以自拔,又如何成大事?纵观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可以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的特征:具有长远的眼光,对事物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因此,他们不会在一些无关原则的琐事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因此,拘小节者难成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

语意: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按照劳绩差别赐予俸禄奖赏,这是用人的关键。

语出《管子·权修》。“察能授官,班禄赐予”的核心是用人问题,它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因为一切事业是要人去做的。大至治理国家,小至治理企业,尽管性质不同,但用人之道都是共通的。

用人的关键是建立赏罚分明的制度。认真贯彻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就足以将选贤的所有工作都做好。人们都有趋利避害、求赏远罚的心理。只有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则远方的贤能之人纷纷会不远千里,竞相投奔,那么,引进贤才就不成问题。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则人们为求赏避罚会努力进取、争相成才,那么,造就人才也不成问题。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则麾下的贤才为求赏避罚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使用贤才同样不成问题。“赏罚分明”旨在赏不漏庶民、不遗小功;罚不避权贵、不放小过。

中国历史上许多政治家都总结出一条共同的经验,即“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晋商也说:“得人者昌,政界固然,商界何独不然?”任何企业,只要能任人唯贤,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不徇情、不嫉贤、不分门户,就能兴旺发达。反之,以亲疏划界,事业终会失败。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二者不失,则民能可得而官也。

语意:了解他喜欢什么和厌恶什么,就能够知道他的长处和短处;观察他所交往的人,就能够知道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如果能够掌握住这两点,那么就能了解人们的才能而加以管理和使用了。

语出《管子·权修》。衡量人才应选用什么标准?先贤管子就此问题提出了以上看法,即选拔人才需要详细考察,而不能贸然决定。

在这里,具体进行考核的事项包括了解该“人才”的好恶,还包括了解该“人才”的交游。这也提醒那些自认为是一方人才,值得受到重用的人们,不要以为平常的言行无关紧要,也许你现在已经被放到了考核队伍中,只是自己还不知觉。即使对自己身边的朋友也应该有所选择,对那些行为不检点、有失偏颇的人应该敬而远之,不能抱着“事不关己”的念头,这些小事也许会让你错失良机。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语意:君主用人要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品德和他的职位是否相称;二是功劳和他的俸禄是否相称;三是才能和他的官职是否相称。能否看清这三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太平或混乱。

语出《管子·立政》。“德才兼备”几乎是从古至今所有国家选拔人才的统一标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现实中评判和操作。春秋时期,管仲就把德、功、能看做是任官授职的三个基本要素;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任官标准应该是“德行”与“学识”并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把“德才兼备”当做普遍性问题提出来,并且认为“德”、“才”具有不同的地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即才能是德行能够发挥作用的条件;德行是才能发挥的导向,是才能的统帅。

管仲理想中的官僚管理制度是既需要以诚对上,又不拉帮结派;既可以竭能治事,还可以不辞于死;此外还必须是受禄合适,具有大公无私的为官品德。所以,管仲的主张一言以蔽之,就是“使法择人”。不过,其用人标准仍然强调了道德为先,选拔程序也被后世历代专制王朝所仿效。尽管这种做法太过理想化,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语意: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语出清代郑板桥的《竹石》。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无论受到多大的折磨击打,竹石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这种坚定顽强的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时决不动摇的品格。虽然雨打雷击,霜侵雪压,吃尽了千辛万苦,但依旧是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任凭四面八方的狂风吹袭,也不会有丝毫的惧怕。

人就应当像竹一样,无论何时都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霜,新笋就开始在悄悄萌发,一场春雨过后,必将破土而出。居官从政更需要有这样的精神。苏东坡屡遭贬谪,却乐观豁达;邓小平三落三起,终成大业。坚韧、刚强的智者才能建功立业,实现理想。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语意:检验玉石的真伪,要烧满三天才知道;辨识是豫树还是樟树,要等七年以后才能分辨出来。

语出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之三。要认识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对人、对事要想有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不想说无奈的现状,更不提当年的辉煌;不夸夸其谈,更无须妄自菲薄。只坚信一个理念—薄土难埋金。流言、诽谤这些无形的外力和真实相比更加显得浅薄。只会谩骂不能超越者,是无能;只会诋毁不能胜过者,是无智。真金不怕炭火烧,真人不怕流言狂。时间必将会证明一切。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语意:君王必须宏观管理而不作具体管理,才能御用天下;臣子们必须具体地有所作为才能被天下所用,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

语出《庄子·天道》。“每一位领导都应当是一名出色的教练”,这是杰克·韦尔奇的心得。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者的角色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来是特权型的,要变成服务型;原来是带领型的,要变成引导型;原来是高压型的,要变成启发型;原来是个人魅力型的,要变成团队型。传统企业中的管理者是以输赢的心态来领导员工的,他关注的是自己,把员工当成对手,经常会疑心,不肯放权或放手。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把员工当成协作的朋友和共同创造事业的知己,充分信任他们,授权给他们,通过激励的办法带领他们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他们往往擅长使用教练的方式来领导团队。教练技巧是企业家特别是管理者的一门必修课。

做好教练型的领导要求其首先具备宏观管理的能力,能够引领团队。如果总是庸人自扰,总想解释一切,那样的教练就会影响军心。

做教练型领导并不容易,除了要有相当的专业与管理知识、沟通技能、培训方法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无私的胸怀。能跳出一己私利,希望看到下属的成长,意识到自己的所为是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并以此为骄傲。从这一点来说,能无私地培养下属的领导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

语意:为人行事廉洁正直,已经习惯成自然了,别人就会推崇他的行为,佩服他的道德。

语出明代薛宣的《读书录》卷六。廉洁正直是当官的准则,廉洁正直到自己并不为意才是最高的境界。这一方面体现了做人的高度,一方面也是在无形中回避了风险。

首先,心灵的高度决定一个人事业的高度。一个人的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一个人的心胸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当官一阵子,做事做人一辈子。没有一流的人品做底子,做官从政就很容易栽跟头。干部在职一天,就要讲究官品一日,而官品恰恰来自于人品。有的人为了做官,或阿谀奉承,或弄虚作假,或欺上瞒下。一旦做了官,面对老百姓和属下,官气十足,打官腔、说官话,嘴也歪了,手也长了,腿也短了,身也懒了,心也邪了,做事忘了老百姓,心中没有了老百姓。这种官,根本已经忘了廉政二字,也忘了自己是谁。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人格、“官德”不能低。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只有把人品与官品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受人尊重、敬佩的人。

另外,在居功自傲者身边,由于其“功成名就”,容易出现一些“抬轿子”的人,他们当中有些人出于对成功者的佩服和尊敬,但不排除有那种别有用心的人。因此,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已经取得的“功”,不仅是一个人的品格修养问题,而且是事关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甚至是一个人面对生死选择的重要问题。总之,不要居功自傲,而要谦逊以求自律,谦逊以求进取,这总不是一件坏事。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语意:执政的人不能因为个人功劳而奖赏(他),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惩罚(他)。

语出《左传·昭公五年》。会用人是最大的本事,只要善于汇集众人的智慧,把各种各样的人用好,人尽其才,各尽其能,你的事业便可以兴旺发达。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最大限度地运用好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无敌制胜的法宝。用人,是立志成大事者必须练就的本事。用人的准则应该是任人唯贤,绝不能因私害公,使民众怨声载道。全凭个人喜好赏罚下属是不明智的。一个团队如果不能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奋斗,就会分崩离析,不堪一击。领导者奖惩的态度、措施、手段对人心所向有很大影响。

任何管理者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论他多么聪明能干,仅靠自己一个人的才能、智慧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集众人之所长,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取得成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语意:工匠要做好他的事,一定要先磨利他的工具。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有贤德的大夫,又要结识士人中的仁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生活中有好多东西我们无法去左右,如生存环境、工作条件、突如其来的灾难等,但是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要努力去适应并改造这些挡在我们前面的阻碍。当出现坏的结果时,智者从不抱怨,也不等待,而是积极地为改变而作准备,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会屈服;而愚者则会长叹“天意如此,非人力可为!”便如同一只被牵入屠场的绵羊,引颈受戮,不作丝毫抗争。

两种不同的心态,便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局。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同样的条件下,智者为争取好的结果作充分的准备,以此转变劣势,走向成功;愚者却常在进行一番思想斗争后,选择了放弃。其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好事。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拥有智者那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生活也会给我们以积极的、丰厚的回报。你若以愚者的消极态度对待生活,那么生活回报你的也将是悲观和失望。我们无法改变已有的环境,但可以为将来作充分的准备。在你陷入困境中时,不妨以智者的心态和行为来对待所处的境遇,相信你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语意:墙上的芦苇表面生得不错,但根扎得很浅;山间的竹笋,看似厚实但内里空虚。喻指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语出明代解缙的对联。有些人总是抱怨命运不公,却没有想想自身的缺陷。

这些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想做的人,华而不实,脆而不坚。既不愿付出,又不满于现状,备受煎熬却无计可施。他们大多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乍一接触,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并被当做一个知识丰富、表达力强、善交往的人才看待。领导者常被其外表所迷惑。华而不实的人,善于说谈,谈古论今头头是道,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辨别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考察这种人,谈话要多一些具体的问题,给予具体的任务,让他拿出对策。如果此人谈话、做事避实就虚,圆滑应对,说明此人是华而不实者。这种人绝对不能独当一面。说话模棱两可,善于应酬而胸中无策的人不可重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语意:如果不得志,我要洁身自好。如果得志,我就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这句话的原意在于明志,意思是说,失意时要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坚决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发达时要想到天下百姓,为大家而不是为个人谋福利;放到今天来看,它也提醒官居要位的人得志时贵在清醒,不要忘乎所以;失意时重在平衡,不要过度悲观。能进能退,才能从容不迫,适应复杂多变的官场。多存点儿“放下”之心,便能“独善其身”。

我们每日在尘世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有人可能会为一点儿得失计较争执,甚至拼得头破血流。更有人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沦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像一只蚕,用厚重的丝把自己给捆缚了起来。放下虽然很难,还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或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才会发觉所有的纠结与烦心反而可以转换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一种对于进退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

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抛弃尘世的烦扰,给心灵留一片开阔的天空。心灵上的轻松,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快乐与金钱、权势、名声、地位都无关,真正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是你的心境。人生的追求中应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人们一直疲于奔命,寻求其所谓的幸福。其实,幸福原本就在我们的生活不远处。只是由于人们太在意物质上的富裕,太追求一种形式化的生活,而将幸福的真谛忽略了。

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语意:狗的好坏,不以它的叫声是否好听为标准;一个人是否高尚,不是凭他是否有动听的言语。

语出《庄子·徐无鬼》。在庄子的那个时代,狗最大的用途就是看管大门,它们的叫声都是不同的,或大或小,或清亮或嘶哑,并不是所有的狗都是善吠的,但只要尽到看门职责的狗就是良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