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宋·林逋《省心录》。分享和专断是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保证事情的成功。有个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一位带兵打仗的将军,在被敌兵所包围,军粮匮乏之际,他把留给自己的军粮分给每一个士兵,于是全军士气大振,决心随将军突围。在选择突围路线的时候,几个副将争执不下,将军果断指定路线,于是大军连日苦战,最终冲出了包围圈。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没有分享是不行的,将军把自己的军粮分给每一个士兵,每个人的所得是微乎其微的,但正是这种分享让士兵感觉到了将军的伟大人格,于是誓死突围。如果此时将军只顾自己而不顾将士死活,那么不用敌人进攻,自己内部就会土崩瓦解。其次,在决策上,众人的争执没有结果,只能耽误战机,将军凭自己的军事经验果断地作出决策保证了突围的时间,从而取得了胜利。
因此,懂得分享就能获得大家的信任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果断地作决策则能终止无意义的争论,为做大事赢得宝贵的时间。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语意:处处顺着我的意思说话的人,是委琐的小人,应该离这种人远一点。
语出清·王豫《蕉窗日记》。俗语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也有俗语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说真正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话不一定是好听的话,处处顺着自己的意思说话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生活中不乏溜须拍马者,他们或趋附于权势,或觊觎地位,或心怀鬼胎欲有所得。人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而往往就在这种阿谀奉承中迷失了自我。
古代有位官员,迷信仙丹,下属不仅不规劝反而鼓吹仙丹之灵验,结果此官员因服用丹药而死,而他的下属则取代了他的官位。如此拍马者,并不是站在你的立场上去为你着想,而是有所企图。真正的君子是不会纵容朋友的错误的,如果有过错,他们一定会善意地指出,而不是随声附和。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被一些漂亮的言辞所迷惑,而应该对这些人保持警惕,尽量远离奉承自己的人。因为,有的人把我们抬得很高,只为了看日后我们摔得更狠。而对于勇于指出我们错误的人,哪怕他的地位比我们低,我们也应该虚心接受,认真改正,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有所作为。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语意:读圣贤书的目的在于学圣贤的行为,不止是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只考虑自己和家人的利益?
语出《朱子家训》。历代清官廉吏都十分重视名节操守,形成了“钱财莫为子孙谋,廉品美德后人传”的廉政之风。古人十分崇尚以廉治国、以德治家之道,曾任两广总督且以禁烟著称于世的一代清官林则徐就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而对自己的家人近乎苛刻。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道出了家与国、钱与德、财与才之间的关系。
古代清官廉吏也大多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人雅士,他们视金钱如粪土,认为名节美德值千金。他们没有给后人留下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以及香如芝兰的美德。
士大夫居官不可竿牍无节,要使人难见,以杜幸端;居乡不可崖岸太高,要使人易见,以敦旧好。
语意:一个人的品质气节在什么地方都要保持,但是人的态度却应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在职和退职反差是很大的,在职时门前车水马龙,求见之人络绎不绝,这时为官之人就要与这些人拉开距离,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和坚持原则,另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己被那些走后门请托办事的人所利用;退职之后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甚至是门可罗雀,这时就要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与群众打成一片,来适应角色的转变。
语出《菜根谭》。为官者要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来自省。因为,自律的防线若打开口子,自己必然滑向犯罪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为官者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要讲究勤俭节约,而不应追求奢华,这样才能维护自身的形象,同时避免被钻营的小人所利用。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对自身人格品质的考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能禁得住一切诱惑,从而做到问心无愧。
对于退隐乡间的官员来说,还应做到放下架子,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架子”像一堵无形的墙,使人与人的心变得遥远。一个人没有架子,才能广纳真言。你与群众交朋友,态度诚恳随和,待人热情谦虚,不拿腔拿调吓唬人,言谈举止让群众接受得了,群众就敢和你说真话、吐真言。把自己看做一个普通人,让群众感觉和你在一起没有贵贱之分,甚至是家里的烦心事也愿和你讲。这样一来,何愁不达乡情,不解民意呢?没有架子,才能赢得真心。你把百姓当父母,百姓才把你当亲人。与群众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他们才会从内心真正认可和尊重你。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语意:听到谁说人家有过错或做了坏事,不要马上就起厌恶之心,必须经过一番冷静的观察,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否是小人的诬陷泄愤;听到谁赞扬某人有善行,也不要立刻就相信他,去交往亲近他,必须经过一番冷静观察,以免被那些奸人陷害。
语出《菜根谭》。在生活或工作中,总有一些人爱打听是是非非,喜欢听信别人说某某如何,助长是非小人的士气。对于一个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讲这是大忌。
孟子在识别人才的方法上有段名言:“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我们看待一个人时很容易被传闻所误导,产生与事实不相符的偏差,这是识别人才时常见的误区。通常我们想认识一个陌生的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四处打听这个陌生人的情况,但打听得来的情报只能供参考,不能够百分之百信任,因为大家说他好,他不一定真好,可能是他善于交际,个性圆滑;大家说他坏,他不一定真坏,可能是他性格孤僻,刚正不阿,只是人缘较差而已。人的耳朵是用来收集信息并使内心产生印象的。为了避免耳朵迷惑我们,就得在“察”与“试”两方面多下工夫。“察”是查证,当我们听到若干传闻以后,必须认真加以追查,弄清事实,以确定其真假。“试”就是测试,尝试。
功过不容少混,混则人怀惰堕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语意:长官对于部属的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儿的模糊不清,假如功过不明就会使部下心灰意懒而不肯努力工作;一个人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以太过计较,若计较太多则容易使部下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事件。
语出《菜根谭》。领导者对于部属须“恩威并用,赏罚分明”。如果只赏不罚,就无法使那些坏人改过向善;如果只罚不赏,就无法使那些好人得到鼓励。如果功过混淆不清,对于好人也不赏,对于坏人也不罚,这种不分是非的做法,自然无法鼓舞人的斗志。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以前帮助他打天下的功臣将相,为了争功甚至于剑拔弩张,因而使刘邦感到胆战心惊,幸亏王陵等人提出建议,经过一番论功行赏的程序之后,这些功臣才算平静下来各就其位,而使大汉帝国维持了长达四百余年。
奖赏是使人努力的诱因,一个丧失工作诱因的人,他的工作情绪必然不会高昂。假如是一两个人这样还不要紧,万一整个社会人人都如此,这个社会必然要陷于不进步的停顿状态,所以赏罚分明是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一个手段。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语意: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期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语出《菜根谭》。对于管理者来说,把握好分寸最重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管理必须尊重人性的需求。不考虑人的精神需要,一味用强制性的制度去管理,也许表面上会很平静。但是,这种平静的后面是一片可怕的“空白”。因为,被压抑了人性的人们毫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是机械般地劳作,是不可能产生理想的社会效益的。作为管理者免不了面责人过,但如果攻人之恶太严,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势必到处树敌,引人嫉恨,也不利于团结他人和教育他人。反而容易把自己推向与他人势不两立的境地。教人向善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把握适当的尺度,应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不能对别人过分苛求,即便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也要用宽容之心看待。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人心,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为人处世要处处留有余地,考虑周全,做到适可而止,这样才能不走极端,得到别人的理解并获得良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