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几日只能歪七抱八地躺着,才能想到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明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往日时光,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当我们在茫茫红尘中奔走,陷在欲望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时,蓦然回首,才发现真正的快乐恰恰就在出发的原点,而当初我们却坚信它在更远的地方!知足常乐吧,为自己的心情画一条最浅的底线,这样才能品味出其中的幸福滋味!
#3.明宗坚决退宫人
【原文】
庄宗①后宫存者犹千余人,宣徽使②选其美少者数百献于监国,监国曰:“奚用此为?”对曰:“宫中职掌不可阙也。”监国③曰:“宫中职掌宜谙故事,此辈安知!”乃悉用老旧之人补之,其少年者皆出归其亲戚,无亲戚者任其所适。蜀中所送宫人亦准此。
【注释】
①庄宗:即李存勖,后唐建立者。李嗣源南下攻洛时,庄宗为部下所杀。
②宣徽使:官名,宫廷中的要职。
③监国:非官非爵,本太子之事。五代唐明宗、周太宗等都当过监国。是称帝以前的一种带过渡性的称号。这时,唐明宗李嗣源正担任监国。他上台后,颇注意革除庄宗时期的一些弊政,他在位时期总的政治经济状况是:“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译文】
后唐庄宗后宫中还留有宫女千余人。宣徽使选了其中数百名美丽而又年少的献给监国。监国说:“用这些人做什么?”宣徽使答道:“宫中事务不可缺少这些人来管理啊!”监国又说:“宫中事务应该用熟悉旧事的人来承担,这些人怎么能知道旧事!”于是,全用老旧之人来补足缺额,那些年少的都入归亲戚,没有亲戚的,随他们去找归宿。蜀中所送的宫人,也照此办理。
【心鉴】
勤俭节约
司马光曾在《训俭示康》中指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各种道德的共同点。只有节俭,才能消除过度的欲望,才能依靠正道做人。反之,生活奢侈,难免会导致欲望的膨胀,最后,会因贪图富贵走上邪路,招来灾祸。节俭并不是人天生的本能,而是经历、智慧、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节俭是一种美德,它可以使你从一点一滴中逐步积累出巨大的财富。
明宗在历史上并不算是一个英明的君王,但执意退宫人这件事,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智之举。当时明宗刚刚执政,宣徽使提议重新选数百名年轻漂亮的宫女,而明宗坚决把这些宫女退了回去,仍让原有的宫女补足缺额。因为他认为,这些旧宫女熟悉宫中的事情,办起事来比较方便顺手。明宗还让那些年纪稍大、无事可做的宫女回家。从中可以看出,明宗是比较节俭的。节俭不仅是个人的财富,也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节俭可以为国家增加原始积累,聚集财富。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它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美德,更是一个民族富强的灵魂。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有言:“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生活奢侈的人,无论他多么富有,他在精神上却是一个乞丐,他挥霍着财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快乐,其实他的内心却感到不满足。正所谓“欲壑难填”,他们财产越多,欲望就越多,痛苦也就越多。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平日里量入为出,即使他不富有,甚至是一贫如洗,但在欲望上没有非分之想,因此,他能够体验出平凡生活的乐趣,从而品尝一种真实的人生。北宋时期的张知白当上宰相后,全家人的生活仍然保持在他当书记官时的水平。不少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一些人甚至认为,他是假装节俭来沽名钓誉。因此,有人就劝他改掉那些不合乎宰相身份的寒酸生活习惯。张知白却回答:“以我今天的俸禄水准来衡量,全家人即使是锦衣玉食,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我害怕这样的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试问,像我今天如此多的俸禄,怎么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呢?难道我个人可以长生不死吗?如果有那么一天,我的境况不同于今日,而我家的男女老少却早已过惯了奢侈的生活,那么,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立即去适应勤俭的生活的。这样,必有灾祸降临。哪里比得上不论我在位不在位、活着或死了,总是保持在同一生活水准上为好呢!”张知白一生都能贯彻这种节俭的原则,为世人所称颂。
同是一条溪流中的水,有人用金杯盛它,有人却用泥制的土杯盛它,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就只好用手捧水喝了。水,本来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了解水的甜美。人们若没有在艰苦的条件下生活过,他永远都不会知道生活是什么,也永远享受不到幸福的滋味,节俭是一种美德,奢侈浪费是一种恶习。生活的态度不同,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就不一样。寻求简单的生活,就会以朴素节俭为常,幸福和快乐就会围绕在你的身边。追求复杂的生活,就会以奢侈浪费为时尚,烦恼和痛苦就会不断地纠缠着你。人必须活得自在和快乐,而不要被复杂的生活所迷惑,更不能为了面子而虚荣地生活,毫无节制地奢侈浪费,这样你就会越活越累。明代的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丰富的物质生活是由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辛辛苦苦地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保持节俭的光荣传统。可是,现在有些人却把节俭当做一种过时的道德,而将大手大脚的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时尚。事实上,对每个人来说,节俭是你一生的美德,因为节俭会让你永远保持对劳动的尊重,永远节制自己过度的欲望。节俭的美德不仅会让你有承受贫困的能力,也会让你有不至于在财富中堕落的能力。而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过度的奢侈浪费,也是对他人的不道德。因此,我们要学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只有高尚的节俭才能渗透出真正的人类之爱。
明太祖朱元璋击败地方军阀陈友谅之后,江西行省将陈友谅雕刻有花纹的金床送到。明太祖看着它对群臣说:“这床与孟昶的七宝便器有什么两样,一张床做工精巧到如此程度,其他物品就可想而知了,陈氏父子穷奢极欲,铺张挥霍,怎么能不灭亡!”于是下令将金床毁掉。现在的一些大款大亨,一掷千金,奢豪称富,追求畸形享乐。而一些无财之人也硬着头皮借钱充阔,模仿大款气派,而私下里却举步维艰。一部分人醉眼向“奢”,忘掉了理想和信仰,在所谓的“潇洒”中丢掉了节俭的美德。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勤俭节约,拒绝奢侈浪费,以良好的风气去洗涤污泥浊水,并借此引导大家不忘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防止奢侈浪费之风的蔓延滋长。
节俭是为今天而劳动,同时也是为明天作准备。节俭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后天获得的。勤俭节约仅仅是生活中的常识,它不需要有强烈的决心,只需要一点点耐心和自我克制就足够了,关键在于迈出第一步。你只要能够在生活中经常注意勤俭节约,那么学会它就不是一件难事。而且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积累了一笔为数不少的财富。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劝诫世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勤俭节约是在今天为明天积累财富,它不是一种吝啬,相反,它是一种富有的表现。要知道,在勤俭节约的同时,你已经在无形中促进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它不仅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会使你的身上闪耀出人性与道德的双重光芒。
#4.郭崇韬不恤人言
【原文】
郭崇韬①初至汴、洛颇受藩镇②馈遗,所亲或谏之,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藉外财!但以伪梁之季,贿赂成风,今河南藩镇,皆梁之旧臣,主上之仇也,若拒,其意能无惧乎!吾特为国家藏之私室耳。”及将祀南郊,崇韬首献劳军钱十万缗。
【注释】
①郭崇韬:五代十国时后唐大臣,初从李克用兄弟征伐,屡立战功。庄宗李存勖即位后,成为其得力辅佐,位兼将相,曾奏时务利害二十五条,议革弊政。后以功高位重,为宦官、优人所忌恨。同光四年,遭宦官谗害,被杀于成都。
②藩镇:唐代安史之乱后,内地皆置节度使,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通称藩镇。
【译文】
郭崇韬刚到开封、洛阳时,经常收受各藩镇礼物。他的亲近的人中,有的为此事向他进行规劝。郭崇韬说:“我位兼将相,被赐予的俸禄已经很多了,岂会借助于外财!只是由于伪梁时,行贿受贿形成了风气。现在河南藩镇,都是梁朝的旧臣,当今皇上的仇敌。假使拒绝收下这些礼物,他们的心里能不害怕吗?我现在是为国家先把这些钱财藏在我自己的家中啊!”及至朝廷在南郊祭祀时,郭崇韬首先献出了劳军钱十万贯。
【心鉴】
不恤人言
宋代改革家王安石曾经说过:“人言不足恤。”在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很多无端的指责,因此不要过于介意。如果我们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和说法,做事就会顾虑重重,从而必将失去自我之心、快乐之态。
郭崇韬不恤人言、不图虚名,为的是国家大计。因为当时梁朝的藩镇刚刚投降,他们与后唐君臣有深仇大恨,如果拒绝接受他们的礼物,就容易引起他们的疑虑,甚至会导致他们降而复叛,再次发生动乱。所以,郭崇韬不顾忌他人的言论,接受藩镇送来的礼物,并把这些钱财捐献给了国家。如果他痛痛快快地接受了亲近者的意见,他至少可以得到这两个方面的好名声:一是虚心纳谏;二是拒绝贿赂,甚至可以誉之为廉洁奉公。然而郭崇韬不恤人言,坚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不为他人的言论所干扰,最终事实证明了他的决策的正确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慑于“众口铄金”的威力,而顶不住多数人的错误舆论,不惜昧着良心去迁就错误的言论。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选择好了自己要走的道路,就要勇敢地前进,不要左顾右盼、犹豫不决、拖延观望,切忌因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原有意图。过多考虑别人看法的人一般都很重视自己的形象和周围人的感情思绪,而这种重视,有的时候是很“自私”和“无私”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自私和无私,因为一个真正无私或自私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是由于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间人物”的软弱性格,才造成他们过分地在意他人的看法,他们认为被别人误会或嘲笑,有时候比让人杀了还难受。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些人言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必刻意地去解释或证实,让时间去验证一切吧!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可是他宁可拉自己的曲子也不肯作技术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音乐家的料。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是打猎,玩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平,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遇退学的厄运。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的儿子,艺术院校考了三次,还没考进去。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如果这些人不是“不恤人言”走自己的路,又怎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不同人的看法和见解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不必为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或支持而遗憾叹息。宋代的时候,有一次白云守端禅师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荼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白云答道:“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他整天都在思索师父大笑的原因。当晚,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他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听了豁然开朗。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有时真的比不上一个小丑。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陷于别人给我们的评论中,他人的话很容易搅乱我们的心,消磨我们往前迈进的勇气,甚至会使我们成天沉迷在烦情愁绪中不得解脱。这不仅动摇了我们前进的方向,也消灭了我们快乐的权力。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过分地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所有人的赞同。别人说什么,他就听什么,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做到最好,反而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有一些人不管事情的是非对错,总是一味地想讨好每一个人,而且希望不得罪任何人,总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知如何是好。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或是什么心理的驱使,都要明白一点,想使每个人都高兴、都赞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情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要求,无论你怎样做,都会有人不满意。的确,不恤人言有时会让一些人不高兴,或是招致他人的误解,但只要是不谋私利,出于公心,你就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做你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无论怎样做,总有人会支持你,也总有人会反对你,这是正常的,你应该尽量争取支持,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支持你的人。
他人总是从外部来看待我们,他们不了解我们真正的动机和意图,如果他们把自己邪恶的意图强加给我们,那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本质。如果我们努力地做好,那么,他们只能就此罢休了。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别人如何说我们,而是别人说了什么可能让我们感到反感和不安的话。当然,出于恶意动机,蓄意中伤你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出于善意的初衷,暂时对你有一些误解和非议,不要紧,乌云过后自有晴空,他们迟早会理解你的,并且会对你心生敬意的。
老百姓有一句俗话叫“唾沫星子淹死人”,可见这种舆论影响力之大。有时候,我们的沉默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的高深,我们的冷静不过是为了自己的矜持,我们的冷漠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见多识广,我们的放弃不过是为了表示自己的高尚。可是,回过头来看一下,这还是你自己吗?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在乎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不但会导致我们在工作中畏首畏尾,延误发展的时机,而且它会成为压在我们心底上的一块巨石,使我们心绪沉重,喘不过气来。所以,朋友们请记住那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