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2513900000007

第7章 兴国安邦之略 统率全局之法(6)

唐太宗在灭隋建唐后,按照功勋大小分封臣子,他不因淮安王李神通是其叔父就厚此薄彼,反而把杜如晦、房玄龄都封位于淮南王之前,此举体现了唐太宗赏罚分明、公平公正的做事原则。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国法还是家规,重要的是必须赏罚分明。一个军队赏罚分明,可以提升军中的士气;一个企业赏罚分明,可以提升企业的业绩,增强下属的向心力。《论语》中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因此,赏罚分明是任何一位领导者都要重视的问题。只有力争做到赏罚分明,整个团体才能固若金汤,牢不可摧。否则,整个团体就会犹如一盘散沙,成为乌合之众。

那么什么是赏罚呢?兵书《三略》中有言:“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分明,则将帅能立威行令。官员任命适当,则士卒能心悦诚服。所谓赏为表,就是赏的目的主要是要劝人向善,使有功之人得以彰显其名,从而作为典范用以教化人伦;所谓罚为里,就是惩罚的目的在于惩其恶行,从而使那些动机不良,内心不纯的人从内心感到恐惧。赏罚主要是一为扬名,二为内制。两者刚柔相济,互为表里。早在春秋末期,齐国大将军田穰苴第一天走马上任,便整顿军纪,而监军庄贾倚仗他是齐景公的宠臣,一向骄横跋扈,根本没把穰苴放在眼里,他认为自己是监军,早去晚去都是无所谓的事情。因此,庄贾在家与朋友饮酒作乐,太阳下山了才来到军营。穰苴对其予以训斥,并论律将其处以斩刑。庄贾顿时惊恐万分,立即让人迅速报知齐景公,但是还没等使者回来,就被斩首示众了。穰苴赏罚分明的美名流传后世,经久不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队,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机制来约束,但如何去运用这个机制,赋以其生命力,使其发生功效呢?这就需要领导者能够规范奖惩制度,做到赏罚分明,只有将赏罚手段合理运用,才能鼓舞下属的干劲和热情,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战斗力。领导者只有保持一碗水端平,根据下属的表现来决定对其奖惩,这样才能为大家所信服,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因此,现代领导者一定要重视用人机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管理工作中做到赏罚分明。

曹操说过:“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领导者要赏罚分明,切莫随心所欲,无原则的赏罚。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样做,就为下属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既然将功过是非作为决定一个人升降荣辱的唯一准则,那么大家就会尽心尽力地去工作,以争取奖赏,避免惩罚。与此同时,这还可以避免人为的矛盾发生。如果赏罚不明,下属之间难免就会有亲疏之感,而下属一旦产生这种情绪,那么相互之间的隔阂便会随之而生。而唯功是奖,唯过是罚,下属就会感到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一视同仁,矛盾自然也就会消失,最终调动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赏罚分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罚分明要“赏不遗贱,罚不阿贵”。领导者在执行赏罚制度时,既要能够奖励有功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又要敢于惩罚有过的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只有如此,才能树立领导者的威信。在古代的御人之术中,对于赏罚有这样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那就是:“杀贵大,赏贵小。”意思是说,惩罚从官位越高的人开始越好,奖赏从越小的人物身上开始越好。“杀贵大”,则能起到杀一而儆百、警示他人的作用;“赏贵小”,则会思及小流,使下属有一种感恩之心。大家都知道,普通战士张思德因公殉职,毛泽东主席亲自出席其追悼会,在《为人民服务》中,称赞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此激励起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地为中国的强盛而奋斗。可见适当的奖赏会激发下属创新和进取的欲望,调动他们的热情,使其努力地工作。与此同时,还会吸引其他人才主动投奔其麾下,为事业的发展共同奋斗。所以,不论其尊卑、资历,只要是有功之人就应当受到奖赏,而有过之人不论其处于何等的高位都应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利于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政治经济秩序,而这种良好、健康的秩序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则是难以估计的。

二是赏罚既不能太少、太轻,也不能太多、太重。赏轻了,人心不为之所动,达不到激励的目的;罚轻了,人心无所惧怕,达不到震慑的作用;赏重了,人们心存侥幸,则不思努力;罚重了,人们心存恐慌,皆畏惧不前,这就会带来消极的效果,导致适得其反。所以说凡事都要有一个尺度,过犹不及。当重则重,当轻则轻。绝不可乱赏乱罚,要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否则,任何奖赏和处罚都是徒劳无益的,不仅起不到扬善除恶的作用,还会使事情朝其相反方面发展。当赏必赏,使有功之人扬名;当罚必罚,使有过之人受惩。激励上进之士,警醒落后之人,这是领导者管理整个团体的必备良策。拿破仑曾经说过,统御人的方式无非就是两个方面:一是为利益,二是为恐惧。领导者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赏罚分明是最有力度的实施手段。这样整个团体才能正气上扬,恶行消歇。赏和罚是领导者手中的两支判笔,必须牢牢掌握,一旦失手,自身权力就会受到威胁,整个局势就会发生混乱。赏罚有如天平的两个砝码,任何一方失重皆将失去平衡。赏罚的失衡,轻则失去民心,重则会招致整个团队的败亡。

《南齐书·崔祖思传》中有云:“天下治者,赏罚而已。”赏罚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合理地使用,领导者便会赢得下属的支持与信任;而胡施滥用,就会使下属对工作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甚至会导致其脱离团体。赏罚是否分明是下属评价领导者最重要的准则之一。所以,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应该给予下属以客观的评价,不可因个人的喜好而产生主观上的偏颇,纯主观的判断会导致评价的不公。领导者们,请注意了!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奖赏有功劳的下属吧;也请不要保留你的批评,惩罚有过失的下属吧!赏罚分明将会使你成为一个团队卓尔不群的领头羊。

#11.来济论养民之要

【原文】

四月己未,上①谓侍臣曰:“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②对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曰:‘愿赐一国之寒者。’公曰:‘寡人之廪府③安足以周④一国之饥寒!’老人曰:‘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余食矣;不夺蚕要⑤,则国人皆有余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⑥役丁,岁别⑦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⑧则人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余悉免之。”上从之。

【注释】

①上:指唐高宗李治。

②来济:隋代名将来护儿之子,唐高宗时任中书令。

③廪府:廪,指放米的处所;府,指放财货的处所。

④周:救济。

⑤蚕要:养蚕的时机。

⑥山东:泛指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

⑦别:各。

⑧取庸:指对应征役的人,国家向其征收相当的财物以相抵。

【译文】

四月己未,皇上李治对侍臣说:“我思考养民的方法,却没有得到要点,请你们给我讲一讲。”来济说:“以前齐桓公出游,看见一个挨饿受冻的老年人,遂命令赏给他食物,老人说:‘希望您能赏赐全国挨饿的人。’赏赐给他衣服,老人说:‘希望您能赏赐全国受冻的人。’齐桓公说:‘我的仓库怎能救济全国饥寒之人呢?’老人说:‘您不侵占耕种的时节,那么全国人就都有余粮了;您不侵占养蚕的时机,那么全国人就都有富余的衣服了。’所以国君养民之要就在于减少劳役而已。现在山东服役之人,每年都需几万人。服役使人劳累过度,收税使人花费过大。我希望陛下您能根据国家的必要征役之外,其他劳民伤财之事全部免除。”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心鉴】

群众路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直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的社会中,君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一般来说,广大人民是处于无权的地位,但这不等于说统治者就可以滥施权力、为所欲为。几千年间的朝代更迭此起彼伏,证明了民众的力量是强大的。因此,领导者要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民心,重视民意,这样才能统率全局,稳定社会。

原文中来济在向唐高宗论述养民的要领时,是以一则故事来譬喻的。在君王出巡时,看到饥寒交迫的老人,就派人给他食物和衣服,但是老人却拒绝了。老人对君王说,希望君王能够不占用耕地和养蚕的时间,使百姓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去从事农耕与牧猎,这样全天下的饥寒之人就都能够衣食无忧了。由此得出,养民之要就在于不要使人民过度困乏,增加他们的负担,这样人民才能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农业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事,人们衣食充足,才能知晓礼节。所以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就要与民共生息,为人民谋利益,使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汉代贾谊提出了“为政以民为本”,并且认为“与民为忧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领导者在管理下属的过程中,就应该以民为本,走群众路线,凡事都要看看是否符合民心、顺民意,不能无缘无故地加重下属的负担,使大家怨声载道,劳苦不堪。在历史上最好的反证就是秦朝的灭亡。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征战不休,扩边不止,而且又对匈奴用兵。李斯认为匈奴是游牧民族,无城郊之居,无粮食物资储备,迁徙不定,难以统治。即使是攻下匈奴的地盘也是无利可得,无法可守,捉到匈奴人也无法让他们服兵役交赋税,打赢了抓到他们只能杀掉,这不是为民为政之道。秦始皇不听劝谏,派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攻打匈奴十三四年(秦统一后十五年而亡)。这导致男子疾耕不足以供军粮,女子力织不足以供帷幕,孤寡老弱不能相养,死者更是不可计其数。尽管秦朝统一后的国家似乎十分强大,但由于不顾百姓死活,最终引发叛乱,“一夫作难而七庙堕”。六国都无法与之抗衡的秦国,一介平民陈胜发难,就促使其灭亡了。正是秦朝的劳民伤财,不顾人民的利益,致使如此泱泱大国变得如此不堪一击。王者以民为天,民则以食为天。一个团队想要发展必定要以人为本,而得人要得心,得心必先利之。人多不是优势,支持才是优势,领导者要想得到下属的拥护与爱戴,必须始终坚持为下属谋利益,这是所有领导者一切决策思维的出发点。

作为领导者必须具有保持全局稳定的能力,这是所有工作的基础。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发展又促进了稳定。“宽则促众,惠能使人”,所以领导者光有权力是不够的,还应当重视下属的意愿,做到以民为本,切不可滥施权力加重其负担。领导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推动工作的顺利展开。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民为本,走群众路线呢?

首先是给人以实惠。物质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它是人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领导者的口吐莲花,不如落实在实际行动中,为下属办实事,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这种做法看起来比较具有功利性,但是却能解决下属物质上的需求,提高生活的水平和质量,这种以物质利益激励下属的方法,通常是十分有效的。一个领导者,如果能把福利工作做得好往往就会得到下属的支持和拥护。与此同时,下属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就会感到工作的动力之所在,从而提高了其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是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物极必反是自然界的一条规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像机器一样无限度地高速运转。否则,一定会产生疲劳感,甚至会精神崩溃。因此领导者在部署工作时,不要制造紧张的氛围,使下属始终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而应该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这样下属在工作中就会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身手敏捷,工作效率自然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领导者应当体察下情,适当地做好安排,使下属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中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最后就是不要增加额外的负担。领导者的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讲究方法,部署工作时做到有张有弛,紧张而有序。尽量不要动不动就加班,占用下属的业余时间,增加其负担,这样就会使下属身心疲倦,产生逆反情绪,结果事倍功半。但我们并不反对在重大事件和紧急任务中适当的加班加点,而是反对没有节制的或是没有必要的硬性加班,这样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又浪费了人力精力。工作需要注意时效性,领导者应当注意八小时以内的工作效率,万万不可增加下属不必要的额外负担。

荀子说:“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一归一去必然是“一王”和“一亡”,民众是其决定性因素。这不仅是君王治国安邦的方针大略,也是今天现代领导者的管理佳策良方。领导者一定要本着以民为本的原则,走群众路线,踏踏实实地为下属办实事、谋实利,切不可随意地增加下属不必要的负担。古语有云:视民如赤子,国之兴也;视民如草芥,国之亡也。因此,领导者只有走群众路线,爱惜民力,不劳民伤财,创造宽松的工作氛围,下属才能真心地拥护你、支持你,这样你就可以镇定自若地统率全局了。

#12.汉文帝召季布

【原文】

上①召河东②守季布③,欲以为御史大夫。有言其勇、使酒④、难近者;至,留邸⑤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以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⑥陛下之浅深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⑦郡,故特召君耳。”

【注释】

①上:指汉文帝刘恒。

②河东:汉郡名,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其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

③季布:本是楚地著名游侠,楚汉之争中成为项羽部将,屡次围困刘邦。项羽灭亡后,因人求情才得到刘邦的赦免。

④使酒:纵酒发脾气。

⑤邸:宾馆、住所。

⑥窥:窥探,猜度。

⑦股肱:股,大腿;肱,胳膊。这里用来形容重要之处。

【译文】

皇上传召河东郡守季布进京,想任其为御史大夫。有人对皇上说季布为人勇悍,好纵酒使性,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后,在宾馆住了一个月,皇帝就让他返回河东郡。因此,季布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偶然获得了皇上的宠信,能够在河东郡担任郡守,陛下您无缘无故召我进京,这一定是有人以为我欺骗了您。现在我来了,没有什么任务就回去了,这一定是有人诋毁我。陛下您根据一个人的称赞而召我来,又根据一个人的诋毁而让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会以这件事情来评价您为政水平的深浅。”皇上沉默不语,十分惭愧,过了很久才说:“河东郡是我国重要的郡县,所以才特地召见你。”

【心鉴】

果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