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食用菌栽培技术
25192400000006

第6章 双孢菇栽培技术(1)

一、概述

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是目前世界上工业化生产规模最大的一种重要食用菌。质地脆嫩,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每百克干菇中含蛋白质36—40克,碳水化合物31.4克,脂肪3.3克,还富含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等。

双孢菇由菌盖、菌褶、菌柄等几部分组成。菌盖伞状,直径3—12厘米,先呈半球状,后平展,色白,边缘初期内卷。菌肉厚,色白,菌褶初期白色,逐渐变粉红,后为深褐色。菌柄圆柱形,白色,光滑,中生。菌环单层,白色膜质,易脱落。

双孢菇为腐生型粪草菌,其培养料一般为腐熟的粪草。

根据双孢菇(许多资料称之为蘑菇)的生物特性,双孢菇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可以进行露地栽培,但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所以,一般均采用保护地栽培。所谓保护地就是可以人为控制生长条件的栽培场所,如山洞、地下室、仓库、一般房屋、大棚等。国内常用的是床架式菇房或床架式大棚(就是在房屋内或大棚内搭建3—4层高的床架)。无论是菇房还是大棚,都必须具备冬暖夏凉,阴湿凉爽的条件,能避免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菇房的建造应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不能有死角,但要防止冷、热风直接吹到菇床上;菇房还要有平稳、均衡的加温设备和良好的保温条件;菇房内不可有强光直射;菇房要利于加温保湿;菇房附近要有充足良好的水源和足够的场地,以供堆制培养料和喷水之用;菇房周围环境要清洁,交通运输要便利。

二、生活条件

(一)温度:双孢菇属中低温食用菌。菌丝体生长温度为12—28℃,最佳温度为23—26℃。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0—25℃,最佳温度为15—18℃。如果温度偏高,生长过快,蘑菇质量较差,菌丝生命力降低;温度偏低,生长过缓,蘑菇质量好,但产量偏低。因此,在双孢菇栽培中,一定要加强温度管理。

(二)湿度:双孢菇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水份,才能保证其正常生长。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含水量为60—65%,空气相对湿度为50—70%。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阶段,培养料表层的含水量为65%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如果培养料含水量过高,菌丝体生长缓慢,甚至腐败。如果培养料含水量过低,菌丝体徒长纤弱,甚至干死。菌丝体生长阶段,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培养料易被杂菌感染。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培养料易失水,菌丝体就会因失水而干死。子实体生长阶段,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高,就会造成烂菇或死菇现象发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就会影响菇蕾发育或原基的形成,甚至影响质量和产量。

(三)空气:双孢菇是一种好氧性真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氧气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在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菇房内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低于0.1%,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菇房内空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低于0.06%。也就是人进入菇房内感到空气特别清新而无任何异味即可。如果在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不清新,通气不良,就会造成杂菌污染或菌丝体萎缩退化。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如果通气不良,空气不清新,就会影响子实体原基形成或造成菇蕾死亡。即使有子实体形成,也是畸形菇,菌盖不规则,菌柄过长,蘑菇质量差。

(四)光照:双孢菇是一种不喜光的食用菌。但它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有散射光和无散射光的情况下都可以正常生长,但在弱光下生长最好,蘑菇洁白质量好。据有关资料报道,蘑菇在夜间生长速度比白天快,而直射光会使子实体变黄,表面硬化,影响质量。

(五)酸碱度:双孢菇喜中性偏酸的环境。双孢菇属腐生粪草菌,其培养料为有机质丰富的粪草堆肥发酵料,微偏酸性,一般PH值为6—6.5。双孢菇正好适宜于在这种酸碱度的环境中生长发育。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双孢菇的生长,因此,在培养料的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PH值的大小。

(六)营养:双孢是一种腐生真菌,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完全依靠培养料来供给。营养物质主要是碳素,氮素和无机盐。碳素主要来自有机化合物,也就是植物秸秆,如麦秸、稻草等。氮素主要来自有机氮和无机氮,如马粪、牛粪、鸡粪、人粪尿、油饼、尿素等。无机盐中的钾、镁、硫等已由秸杆和粪肥提供。钙、磷则通过施加石膏粉和过磷酸钙来提供。只有碳、氮和无机盐配比适中,适合双孢菇生长需要,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三、栽培技术

(一)菇房场地选择

建造菇房或大棚,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周围环境清洁而又开旷的地方为宜,且运输方便、近水源,并有足够的堆料场地。菇房最好坐北朝南,即有利于通风换气,又可利于冬季提高室温。

(二)菇房建造及菇床设置

菇房面积要求大小适宜。过大不宜管理,温湿度难以控制,病虫害难以防治。过小则利用率不高,成本过大。一般以10米长,8米深,5米高为宜。栽培面积约150—20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大棚,以30米长,7米深,2.5米高为宜。菇房前后要有通风窗,通风窗的大小以40厘米×50厘米为宜,上、中、下三排,上窗的上沿距屋檐50厘米,下窗的下沿距地面30厘米,左右窗之间间距为2米。通风窗上要钉上纱网,以防止害虫和老鼠窜入。菇房前面留2个门,便于操作。

菇床通常以竹木结构为宜,必须坚固耐用。菇床根据房屋的高低一般设3—5层,每层宽为1.2米,长根据菇房的深度或大棚的长度而定。每层菇床的上下层距为60厘米,最底一层距地面30厘米,最高一层距屋顶80厘米。每个菇床与菇床间的人行道宽为60—70厘米,四周距墙不少于50厘米。

(三)培养料的堆制

1、培养料配方的选择:

生产双孢菇的配方较多,在不同的地方,就要选择适合本地的培养料配方,以便于培养料的准备。

配方(1):麦秸2500公斤,干牛粪1000公斤,油饼150公斤,石膏粉75公斤,过磷酸钙37.5公斤,石灰10—15公斤。

配方(2):麦秸400公斤,干牛粪600公斤,豆饼15—18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

配方(3):稻草1250公斤,干牛粪2750公斤,菜籽饼2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石膏200公斤。

配方(4):稻草或麦秸40%,干牛粪58%,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5):稻草或麦秸1500公斤,干牛粪1500公斤,过磷酸钙35公斤,尿素15公斤,石膏50公斤,石灰25公斤。

配方(6):禾杆(禾本科杂草)1700公斤,干牛粪1275公斤,干禽粪210公斤,人粪尿1000公斤,菜籽饼100公斤,尿素15公斤,硫酸铵1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碳酸钙25公斤,石膏50公斤,石灰25公斤,草木灰40公斤。

2、培养料的准备:

配方选择好之后,就可根据配方就地取材。原料要选择新鲜干燥无霉变的。稻草或麦秸堆垛备用。牛粪等畜禽粪要晒干,粉碎后备用。

3、培养料堆制时间:

根据出菇季节的温度要求计算好培养料的堆制时间。一般在自然气温较低时,培养料发酵时间较长,约为35天左右。因此,应在播种前35天堆制培养料。自然气温较高时,培养料发酵时间较短,约为25天左右。因此,应在播种前25天堆制培养料。

4、培养料的堆制方法:

为使料堆日照均匀,料堆应堆成南北向(头南头北)。堆料前将麦秸或稻草切成30厘米长的草段(没条件也可以不切),用清水浸泡1—2天。干粪破碎成粉状,并用水拌湿。

堆料时,先在地面铺一层宽2米,厚20厘米的麦秸或稻草,浇适量水并踏实,然后在草上铺3厘米的畜粪,并整平。如此分层加草、加粪,每铺一层草后,都要适当浇一次水或人粪尿水,至堆高达到1.5米为止。堆顶呈龟背形。然后盖上草帘以利保湿。雨天要盖塑料膜防雨。

5、培养料前发酵

培养料按上述方法堆制2—3天后,由于料内微生物得到了适宜的生活条件便开始活动,使得料温逐渐上升。当料温达到70℃左右时,要进行翻堆,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如此反复3—5次,使培养料充分腐熟,麦秸或稻草发至深褐色为宜。这个过程叫做前发酵。前发酵一定要按时翻堆,以免腐熟过头或发酵不均匀而影响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前发酵约需15—20天。

第一次翻堆。堆料2—3天后看到堆顶不断有水蒸气冒出,说明堆温已经上升,用温度计插入料堆内约40厘米深处,5分钟后取出观察,当料温达到70℃左右时,即可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均匀的加入油饼粉和石膏粉,并补足水分。翻堆的方法是先将堆顶的料翻放在最底层,再将堆两侧的料放在中间,之后将中间的料放在堆两侧,最后将堆底的料翻放在堆顶(以后的翻堆方法与此相同)。

如果料温不升高,说明料内发酵不良,应提早翻堆,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若含水量过低要加足水分。若水分过大,在睛天将料翻开抖松在太阳下凉晒至水分适中,然后堆好发酵。

第二次翻堆。在第一次翻堆后2—3天,堆温急剧上升,一定要注意勤观察。当料温上升至70℃左右时,及时翻堆。翻堆时均匀加入过磷酸钙尿素、石灰等。如果草粪已吸足水分,少量补水即可。

第三次翻堆。在第二次翻堆后,堆温上升比较平稳,大约3—4天后即可翻堆。此次翻堆时,将未加入的其它添加物均匀加入,以促进培养料发酵。此后视培养料腐熟情况和堆温而定时翻堆,至培养料呈棕褐色,无臭味,有甜面包香味,草易拉断,捏得拢,抖得散,粪草均匀即可。

在最后一次翻堆时,结合翻堆喷施稀释了400倍的敌敌畏或1000倍的乐果,以杀灭培养料中的害虫和虫卵。

经前发酵后的培养料含水量应为60%左右,PH值为7—7.5,无病虫害。

6、培养料后发酵:

培养料进房前一天,在培养料堆表面喷施400倍敌敌畏或1000倍乐果溶液,用薄膜覆盖12小时。然后先将料堆扒开,翻动,抖松粪草,排除不良气味。再趁热将培养料搬进菇房,集中堆放在上层床架上,进行后发酵。

所谓后发酵就是将室外发酵腐熟好的培养料搬进菇房,使其在床架上,在60℃温度下维持12小时,然后使温度下降到50—52℃,保持6—7天,以达到杀灭培养料中病虫害和进一步熟化的过程。

后发酵的具体方法是,培养料全部搬进菇房后,将菇房门窗封严,塞住通风筒,尽量使菇房严密不漏风。然后将在室外已生旺的煤炉搬进菇房加温,每100平方米的菇房,需大铁炉8—12只。为了保持培养料含水量在65%,可在一部分炉子上架上铁锅或铝锅,锅里装满水,使水蒸发以增加菇房内的湿度,减少料中的水分蒸发。当室内温度达到50—52℃后,保持5—7天,即可结束后发酵,打开门窗使温度自然下降。

后发酵后的培养料颜色由红棕色变成褐色,表面长有一种白色毛状霉菌,料内出现大量的白色粉状放线菌,料的含水量应为60%左右,手捏成团,一抖即散。

(四)菇房消毒

培养料后发酵后,分别用甲醛和敌敌畏进行燃烧熏蒸,密闭24小时后,开门窗通风,排除有毒气体。

每100平方米菇房用甲醛2公斤,敌敌畏1公斤。

(五)翻料整床

菇房消毒并排除有毒气体后,立即将培养料分铺在各层床架上,每平方米用料量约45公斤。培养料分铺好后要上下翻动抖松,并捡去大的生粪块和其它杂物,然后将料面整平,使其薄厚一致,料厚约18厘米。过厚,透气性差,易生杂菌,且发菌慢,出菇迟;过薄,虽发菌快,但养分不足,小菇、薄菇多,质量差、产量低。

(六)播种

将培养料整理好,料温降到28℃以下时就可及时播种。播种前检查培养料含水量,如培养料偏干,含水量低于60%,应补充水分至含水量达到60%。补充水应为澄清的2%的石灰水(100斤水加入2斤石灰搅拌)。

播种时要将菌种,接种工具(镊子、接种耙),盛菌种用的干净的盆,75%的酒精棉球等放入菇房。事先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将工具和菌种瓶(袋)外壁浸泡,同时将盛菌种用的盆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一遍,然后用75%的酒精棉球将手擦洗一遍。打开菌种瓶后,用接种耙耙去菌种表层约1厘米的老化菌种,之后用75%的酒精棉球将瓶口内外擦试灭菌,用镊子将菌种搅碎倒入刚才消过毒的盆中。从菌种瓶中掏出的菌种不易久放,应及时播种。

播种一般采用穴播和撒播相结合的方法。先用手(要用75%的酒精棉球擦洗)在培养料床面按20×20厘米的间距打好播种穴,穴深约7厘米,之后按播种量30%的量下种。穴播后将料面整平,把剩下的70%菌种均匀的撒在料面上。最后裁一条略大于菇床的地膜,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后覆盖在菇床上,并用手掌略压实,使菌种与培养料紧密接合,以利于菌丝的萌发生长。一般每平方米下种量为3瓶(500mL罐头瓶)。

(七)发菌管理

播种后3天内不得掀动菇床上覆盖的地膜,每天只打开菇房前后窗户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大风天气停止通风。第4天—第7天,除按上述方法对菇房进行定时通风外,每天还要掀动菇床覆盖地膜1—2次,每次轻轻掀动2—3下,通风后要将地膜拉平盖好,以免菇床失水菌种干死。这时要在菇房内悬挂干湿度计,对菇房进行干湿度检测。如果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要及时向地面和空中喷水,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使其达到70%,以促进菌丝正常生长。第8天以后,要加大通风量,菇房每天通风3次,每次40分钟。掀动菇床地膜3—4次,每次3—5下。此时要特别注意保湿,每天要及时向空中和地面喷水,以确保空气相对湿度达到70%—75%。以防杂菌污染和培养料失水。如发现有杂菌污染,要及时清除。清除杂菌时要尽量多挖去杂菌周围的培养料,并注意不要将杂菌撒落在周围的料面上,以免再次感染。清除杂菌之后要及时填充无杂菌的培养料并补种菌种。

如发现菌丝不吃料,要分析原因,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是培养料失水过干,可直接用喷雾器向料面喷水补充,切不可过湿,以免含水量过大而影响发菌。如果是培养料含水量过大或料内有异味,可揭去地膜,并在料面上打洞,加强通风即可,但要防治培养料过干。

(八)覆土

覆土是促进双孢菇子实体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覆土材料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双孢菇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选择和制备覆土材料时,一定要按要求去做,才能保证高产优质。

1、覆土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双孢菇覆土材料要求保湿性能好,不易板结,无杂菌和杂物。目前用于双孢菇覆土的材料有4种,一是腐质土;二是人工合成土;三是稻田土;四是土坯土。常用的有稻田土和土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