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土一般是直接从稻田挖取含水量适中的土,将大土块拍碎打散,使最大的土粒直径不超过3厘米为宜。土坯土是用干土坯破碎而成的大小不一的土粒。用筛眼大小不同的筛子将破碎的土粒分别过筛,直径2—3厘米的土粒称之为粗土。直径0.5—1厘米的土粒称之为细土。人工合成土是用塘泥或稻田泥加入稻壳或麦壳制做而成的。一般每100公斤泥土加入稻壳110公斤和1公斤石灰,将它们搅拌均匀制成颗粒状即可。
根据世界各地的使用情况来看,腐质土是最好的覆土材料,但一般不易得到,既使可以得到价格也比较昂贵,所以一般采用土坯土较好。
2、覆土时间和方法:一般播种15—20天后,菌丝吃料约2/3时,掀去地膜并及时覆粗土。先用2%的石灰水澄清液用喷雾器将准备好的粗土粒喷湿,使其吸透水无白心,湿而不粘,然后用塑料膜盖严闷12小时。之后将其轻轻铺于菇床料面上,将培养料盖严为宜,厚约3厘米。覆土后,及时补足水分,使土粒充分吸水,促使菌丝向土粒上攀爬。此后每天只向空间喷水,以保证菇房空气湿度在75%。覆粗土约7天左右,土粒缝隙间有菌丝长出。此时应及时覆细土。细土同样用2%的石灰水澄清液喷湿,使其吸透水无白心,湿而不粘,用塑料膜闷12小时后,将细土轻轻铺于粗土粒上,厚约1厘米左右。细土覆完后,也要补足水分,使土粒充分吸水,以促使菌丝发育。
3、覆土后的管理;覆土到出菇约20天左右,这一时期主要是加强菇房通风管理和水分管理。粗土覆好后,及时向菇床重喷水一次,使土粒吸足水分。之后,每天只向空间喷水,保持菇房空气湿度在70%左右,促使菌丝生长。约7天后,土粒间有菌丝长出,这时及时覆细土。按要求覆好细土后,及时向菇床土粒上喷水,使土粒吸足水分。此后每天向菇床和空间喷水1—2次,保持土粒湿润和空间湿度在75%左右。另外,自第一次覆土后,要加强菇房通风管理,每天通风2—3次,每次1—1.5小时,以确保菇房空气清新,促进菌丝的正常发育和菇蕾的形成。
(九)出菇管理
双孢菇从播种到出菇,一般为35—40天。出菇管理主要是水分管理,通风管理,温度管理和光照管理等几个方面。但要想获得高产,除加强上述几个方面的管理之外,还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和营养物质的及时补充。
1、水分管理:出菇时要求菇房空气相对湿度为90%左右。一般每天向菇床和空间雾喷2—3次即可。但也不能教条,必须根据天气状况灵活掌握,阴雨天可少喷或不喷,干热天要勤喷,但每次要少喷,切忌大水喷。另外,菇密多喷,菇稀少喷,前期多喷,后期少喷。
当第一茬菇长到黄豆大时,需重喷水1—2次,每天喷1次。重喷水后,停水2天,之后每天喷水2—3次,一般是早、中、晚各一次。第一茬菇采收后,停水1—2天,之后继续喷水,直到第二茬菇长到黄豆大时,再重喷水一次,停水1天,然后每天喷水2—3次。如此循坏,直到三、四茬菇采收完为止。注意,到后期要适当减少喷水量。另外,喷水后要打开门窗加强通风。再则,采菇前最好不喷水,以免手捏处菇盖变红,影响质量。
2、通风管理:双孢菇是一种好氧性食用菌,无论是菌丝体生长阶段,还是子实体形成发育阶段,都需要大量的氧气,才能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出菇时,每天要通风2—3次,每次1—1.5小时,当外界气温过高时,应早、晚多通风,中午尽可能不通风或少通风。大风天要关闭门窗,停止通风。阴雨天可日夜通风。通风时要注意菇房的保温和保湿,切记出菇时菇床失水,以免造成菇蕾干死。气温过低时还要设法增加菇房的温度,减少通风量。
3、挑根补土:每次采菇后,菇床上残留的死菇、老菇根要及时清除干净,以免腐烂而引起病虫害,从而影响出菇,造成产量下降。另外,每次采菇后,要用湿润的细土将采菇时带走的泥土补平,将外露的菌丝盖严,以免影响出菇。
4、温度管理:双孢菇出菇时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高于或低于出菇温度,就会严重影响出菇,甚至不出菇。因此,对于不同的品种,一定要搞清楚它的出菇温度,要严格按照它的出菇温度要求安排出菇时间。如浙农一号的出菇温度是15—18℃,就必须要达到这一温度范围,低于15℃或高于18℃就会停止出菇。
5、光照管理:双孢菇不喜阳光,它在弱光或无光条件下生长良好。尤其是子实体,在弱光或无光条件下子实体洁白脆嫩,菇质优良,因此,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应尽可能使菇房黑暗无光照。如果菇房太亮或光照过强,子实体菌盖颜色变深或出现破裂现象,就会严重影响质量。
6、病虫害防治:出菇时,菇房门、窗要安装纱窗和门帘,以防室外虫害飞入菇房为害,造成产量下降。同时还要加强病害的预防。为防止病害发生,就要注意防止菇房发生高湿高热和通风不良现象。一旦发生病虫害,就要及时对症治疗以免影响产量和质量。
1、双孢菇生产过程中常见病害虫害及防治措施:
(1)竞争性真菌病害:是指与食用菌菌丝体争夺养份而侵染培养料的其它有害真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杂菌。如绿霉、根霉、曲霉、链孢霉等。这些病菌多发生于发菌期。引起发病的原因主要为培养料发酵不彻底、菇房灭菌不彻底、接种工具和手消毒不彻底,发菌期通风不够等。其为害症状特点分别为:
(1)、绿霉菌:发生初期,培养基上长出白色、纤细、稀疏的菌丝。随后变成灰白色绒毛状,产孢区排列呈同心轮纹,并出现淡绿色粉状霉菌孢子。由于孢子数量不断增多,老熟菌落转为深绿色,范围逐渐扩大。其菌丝能分泌毒素,抑制双孢菇菌丝生长。
(2)、毛霉和根霉:发生初期,菌丝稀疏细长,生长迅速。4—7天后,灰白色的气生菌丝生长茂密。后期气生菌丝顶端形成许多圆球形小颗粒,并由黄白色变为黑色。其菌丝在培养料中扩大蔓延,分泌有机酸和毒素,抑制双孢菇菌丝生长。
(3)、曲霉菌:与根霉污染相似,培养料受其污染后,很快长出黄绿色或黑色颗粒状霉层,但颗粒粗糙成粉粒状。其菌丝分泌毒素抑制双孢菇菌丝生长。
(4)、链孢霉菌:初期菌丝呈白色棉絮装,很快气生菌丝顶端形成大量桔黄色链状串生的分生孢子。随着菌落转为淡红色粉沫状。其菌丝分泌毒素,抑制或杀死双孢菇菌丝。
以上杂菌,一旦污染了料面,如果是局部污染,应及时将其连同培养料一块挖去,且尽量多挖去其周围的培养料,并注意不要将其撒落在其它料面上,然后用新的腐熟培养料及时填补好并补播菌种。如果培养料大多被杂菌污染,应全部清除,并将菇房重新彻底消毒灭菌,然后及时重新上料播种。同时要找出杂菌污染的原因并及时纠正管理方法。
(2)致病性真菌病害:是指能够侵染食用菌菌丝体或子实体,并导致食用菌菌丝体或子实体萎缩、霉烂、变形或死亡,从而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的有害真菌。双孢菇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