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声调自然也是应该特别用心去体会的。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来说,往往就传达出不同的心意。在一句话里面,哪个词说重了点,哪个词说得轻一点,就使这句话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可是,如果你只用耳朵听,在听人说话时,没有用眼睛去捕捉对方的动态表情,那无论你对对方声调的变化,把握得如何细致精确,你仍然会漏掉许多本来你可以用眼睛发现的重要的消息。生活中许多人有这种不好的习惯,当他听别人讲话时,不是低着头,就是两眼望着别处,而不肯望着说话的对方。如果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呢?他们回答说:“我不觉得有去理会的需要。”有的说:“我有点怕,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这是属于害羞那一类,有些人眼睛死盯着说话人,好象警察望着小偷,又好象小偷望着警察,这自然是不好的。可是这里发生的问题,并不是两眼望人这件事本身,而是在于你望人时的心理状态。爱人之间,朋友之间,母子之间,师生之间,也常常会望来望去。当你用眼睛看人的时候,固然有时候是在侦察。但更多的时候,你是认真地注意对方,你是在热烈关心对方,你是在诚恳地尊重对方,你也是在细腻地体贴对方。所以用眼望人,在大多数场合是一种礼貌。只要你对人心无恶意,而又充满热情,你就不会害羞,也不会无礼,你是需要经常地好好地望着别人。
在练习用口说话之前,必须先学会用耳,用眼,用你的耳目去了解对方,把握对方,体贴对方,然后你口里说出的话,才会深入对方的心坎,这才是口才的最高成就,所以,先不要急于说。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先听、先看,听人怎样说,看人怎样讲。
每一次说话的成功、失败、优点、缺点,听的人反应怎样,你都要在心中加以研究,加以比较。在什么时候,他们的话说得不够,叫人不太明白?在什么时候,他们的话叫人听了哈哈大笑,他们走了之后,别人又在怎样地谈到他,以及怎样地评论他的意见?诸如此类,都是你培训口才的重要参考资料。如果你能认识一位口才很好的朋友,那你便应该多和他接近,很用心地研究他怎样说话,怎样表情,怎样引起别人的兴趣。如果你能遇到一位很好的演讲家,那你更不能放过机会,他的每一次演讲,你都要去听。他每一句话,每一个姿态,你都要留心。
4.普通话技巧
说话的目的是与人交流和沟通,如果你的语言别人根本听不懂,那么即便你的口才是一流的也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口才培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普通话的培训。不论是演讲还是辩论,社交谈话还是礼仪致辞,都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以追求更好的形式感。
虽然用什么样的方言的人都能讲出动人的话语,用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表达出人类美好的情感。但是,我们却要在这里提倡说普通话,用普通话进行口语表达。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我们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我们要维护国家的统一,要进行社会化的大生产,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言的隔阂早就成为并且还将成为阻碍我们取得更大成就的一个障碍。因此,我国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现在,普通话已经被要求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各级党政机关的工作语言,各种有声传媒的宣传语言,各种服务行业的工作语言。说普通话已经不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是一种必要的义务。
在公共场所讲话,如果操着浓重的方言,势必会给听者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人家连你说了些什么都不知道,那么你的表达效果就等于零。所以,在演讲、辩论、社交等口语运用的各个场合,都要尽量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根据从事的行业特点和自身所处的方言区的不同,国家对人们的普通话所达到的等级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一般交际场合来讲,能说三级甲等以上的普通话,基本上能够满足被听懂的需要;当然,达到的等级越高,效果会越好。
我们说话时使用的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汉字和音节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一个字如果读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如果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是一个汉字。所以,要想说好普通话,首先就要注意发好每个音节。
音节有三个要素:声母、韵母和声调。如果有一个要素不准确的话,就会造成一个音节的语音失误。因此,要想语音准确无误,就必须从声韵调三个方面仔细训练。
能够准确地发好一个音节的声韵调,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来。因为在语流中,音节相连的时候往往会互相干扰、影响,从而使某些字的字音听起来和单独发音时变得不太一样了。在语音学上,这种现象叫做语流音变,常见的语流音变现象有轻声、儿化、变调等等。只有在表达时既能发准每个声韵调,又能在语流中作出恰当的音变,才可以说基本具备了用较好的普通话进行表达的基本条件。因为一般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上对语音基础知识都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我们不再详细分析每个声韵调和每种语流音变现象的具体情况。
5.内容、语言的灵魂之所在
不管你的话有多么花哨、动听,大家毕竟不是当成音乐来听的,并不是为了陶醉于你的音质、你的语调、你的韵律。因为语言的首要功能还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你的表达形式可能有欠缺,你的音质可能不悦耳,但是这些和你要讲的内容比起来,则显得次要了。内容是你语言的灵魂之所在,如果你的语言没有什么内容,那么你的讲话只不过是废话的堆砌,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所以,在开口前,你一定要想一想,我对自己要说些什么是否心中有数?
在某些场合,常常需要有个人站起来,代表一个集体或者几个人讲上几句话,可是往往推来推去,谁都不愿意“为天下先”。当然这也不排除大家都虚怀若谷、不愿意出风头的因素,可是这当中肯定也有些这样的人,你让他站起来,他心里狂跳不已——不是因为兴奋,因为自己的连珠妙语将要在听众的心中引起活泼泼的共鸣而激动不已,实在是因为心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在下面的时间里将要说些什么,自己将用什么样的话语来填满这漫长难耐的几分钟。这分明是一种痛苦啊!可是有的人却极其乐意在这样的场合表现一下,他们把这个当成一种莫大的享受。当他们用沉着清晰的声音说着那些非常得体、非常优雅的话语时,他们在享受着被人聆听的幸福。是啊,还有什么比能够被注意,被重视更能令一个人的心理获得满足的呢?在这样的场合,正是你表现自己的大好机会。大家在侧耳倾听,大家在举目观看。用语言操纵着大家的注意力,这的确是一种享受。而要充分地、勇敢地享受这种快乐,就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而绝不能人云亦云、有口无心。
敢于站起来讲话的人最起码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知道自己要说些什么内容。尽管他也可能会边想边说,也可能会偶尔思维“短路”,但他们不怕这些,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组织起新的语句,甚至会在良好氛围的激发下,文思泉涌,即兴发挥。说到底,他们的功夫下在了平常。他们的头脑经常地用思索作为润滑剂,他们的语言因思维的活跃而滔滔不绝。相反,那些拼命谦让、“打死也不说”的人,肯定在平时就很少动脑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当然,术业有专攻,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才由于性格或工作的性质所致,寡言少语,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指责他们“不全面”,但是毕竟有一副好的口才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进步,带来更大的方便——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
我们常常会被那些精彩的演讲和谈话所打动。那些演讲者、谈话者有的其貌不扬,有的声音沙哑,有的三言两语,有的长篇大论,但是不管他们个人条件区别有多大,不管演讲和谈话的性质、目的距离有多远,打动我们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他们演讲和谈话的思想内容,还是那语音形式所传达出的意义信息。
比如,面对风华正茂,即将踏上漫漫人生征程的大学生,说些什么才能更好地打动、教育他们呢?当然,国家的希望、人类的未来、目前的形势、肩上的责任等话题都是常见的。但是,读了下面这段演说,你肯定会被震撼,会记住演说者说过的那句话——“不要抛弃学问”。这就是着名学者胡适1929年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典礼上的毕业赠言:
诸位毕业同学:
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吧。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退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先进的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以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功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等到有了图书馆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解决一个问题,自然会节衣缩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
诸位,11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自己选择!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10年之后成什么器。
作为一代思想巨人、学术宗师的胡适,在这次演讲中并没有说什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并没有故意用很多的典故、很多的哲语来装点自己的门面。句句都是大白话,句句都是大实话。但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真谛啊!人的一生全凭奋斗,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容易被声色犬马诱惑、被浮名虚誉压倒的时期。在这里,胡适从青年人最容易遇到的困惑入手,为他们分析了奋斗的价值。这些言语如果说在当年那个民族危亡、山雨欲来的年代显得有点不够“革命”的话,那么在今天国盛民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长征路上,70多年前的那些忠告,也会有现实的意义吧!
6.合乎逻辑是好口才的关键
有了丰富实在的思想内容,只是具备了动听口才的基本条件。这些思想内容还要经过合乎逻辑的整理,才能靠口头传达出来。而把心底的感觉、朦胧的意识整理传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动脑思考、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如何,将决定他说话是否准确严密,是否简洁清楚,而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逻辑能力。如果把待讲的内容比做一堆蔬菜和调料的话,那么怎么烹调就要看厨师的手艺,也就是说要有好口才合乎逻辑是关键。
什么是“合逻辑”呢?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必须首先对逻辑这个词进行简单的说明。逻辑是一个外来词,源自希腊语。同时它又是一个多义词,至少有如下四个义项:客观事物的规律;思维的规律;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即逻辑学;某种理论或说法。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讲话不合逻辑,就是说他的话不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
思维是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而概括的反映。人的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的形态是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整理,产生认识的飞跃,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思维的阶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多种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可以这么说,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人的其他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因为口语表达有着特殊的条件制约,要求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因此,要想有良好的口才,就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自己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人们的大脑构造虽然一模一样,但是思维水平、思维品质却是千差万别,思考起问题来,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有的严密,有的粗疏;有的开阔,有的狭窄;有的敏捷,有的迟钝。所谓的思维能力强,就是思维正确、严密、开阔、丰富、敏捷而高效。
一位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他对爱迪生谈了自己伟大的抱负:“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立刻惊奇地问:“那么,你用什么器皿盛放它呢?”年轻人哑口无言了。
这位年轻人的思维包含了一个无法克服的逻辑矛盾,如果不是爱迪生敏锐地揭示出来,他可能会为此白白耗费一生的宝贵时光。
好口才就是通过语言更加圆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语言活动实质上都是思维活动。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思维,语言的恰当运用离不开逻辑。如果思维混乱不合逻辑,语言表达就不可能清楚明白;而自觉地运用逻辑,则能够促进语言的严密准确、深刻有力。例如:
三位科学家从伦敦驱车前往爱丁堡,透过车窗,看到路旁有一只黑羊,于是科学家们议论开了。天文学家说:“多有意思,苏格兰的羊是黑的尸物理学家反驳说:“你的论断不对,应该说,有些苏格兰的羊是黑的。”逻辑学家仍然感到不妥当,纠正说:“我们只能相信这一点: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只并且至少它的身体的一面是黑的。”
可见,好口才来自于思维的严密。
斯大林在回忆第一次听列宁演说的情形时说:“当时,使我最佩服的是列宁演说中那种不可战胜的逻辑力量,它虽然有些枯燥,但却紧紧地抓住听众,一步一步地感动听众,最后把听众俘虏得一个也不剩。”可见,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思维的内容五花八门,要想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思想就必须要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些要靠各个具体学科的学习来解决。但是,思维的形式(严格地说应该是思维形式的逻辑形式)却是简单明晰、有规律可循的一种工具。因此,在开始各种具体的研究之前,花些工夫学习点逻辑知识,可以让自己在培训口才的过程中获得更有力的思维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