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谈判中的提问和应答
提问、应答是谈判口才培训的主要内容,这方面都能驾驭得好并非易事,一旦学会了它们,谈判中就能驾轻就熟,轻松获胜。
1.提问
提问是一种很重要的谈判工具,它除了可以获得信息以外,还可以用于刺激思考,控制谈判方向,了解对方是否明白或理解了你的意思,以及帮助对方做出你所希望的决定等。不适当的提问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达到提问的目的,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提什么问题;第二,如何发问。此外,这此问题会在对方身上产生什么反应,也是一重要的考虑因素。
(1)提什么问题
问题有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分,类型也不同,尽管只从一个角度谈能得到逻辑统一,而不同角度之间多有交叉和平行。可为了把问题概括得更全面一些,我们不得不选择更多的侧面。
①引导性问题和非引导性问题。
引导性的问题要求对方针对某个具体观点作答。因此,也叫具体问题,旨在得到具体的、有限的信息。如:“你想买什么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少钱?”这种问题,对方容易作答,也基本上能够引导和掌握对方的思路。
非引导性问题,也就是泛泛的问题,如:“你为什么这么干?”“你是如何干的?”“你如何决定那些价格?”“你觉得这产品怎样?”非引导性问题往往可能诱导出完整的回答,也许是因为人们回答这种问题时要比回答引导性问题更自在。可麻烦的是,这种问题无法预测或控制对方的答复。回答这种问题,对方就不得不好好思索一番,而且颇有风险,他要重新斟酌自己的前提,或者更严格地重新评判你的前提。
②目的性问题。
每个问题都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描述范围、背景或者问题结构,另一部分才是问题的本身。第一部分可能含有某种目的,至于问题本身,则也另有目的。这类问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或者是为了获得资料,或者是为了刺激对方思考,或者是为了促使对方作决定,或者达到其他什么目的。
可以获得资料的问题。例如:
a.你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b.请你告诉我为什么它值这个价钱?
c.请你解释给我听好吗?
d.你有没有看过我们的最新产品?
e.你的意见是这样的……对不对?
可以刺激对方思考的问题。例如:
a.请你考虑签订一份两年的合同好吗?
b.你怎么想起这个念头的?
c.你有把握吗?
d.你能不能考虑这笔交易呢?
e.你有没有想过增加生产?
促使对方决定的问题,也叫具有结束性的问题。例如:
a.接受这个价格,不然就算了。
b.你想要哪一种,蓝的还是红的?
c.你们订多少货?
d.你希望我们现在就开始动工吗?
e.假如我们要打九折,你是不是要把全部订单都给我们呢?
能制造某种和谐气氛的问题,也叫坦白的问题。例如:
a.告诉我,你至少要销售多少?
b.要改变你的现状,需要花费多少钱?
c.你是否清楚,我已提供你一个很好的机会?
d.你能不能信任我呢?
e.你能告诉我真相吗?
③含糊不清的问题。
一个语意含糊不清的问题也就是可以作多种解释的问题。问这种问题的人,很可能是想套出对方的话或者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例如:
a.你的报价是怎么算出来的?
b.那样看起来好像不对,不是吗?
c.成本看来似乎很高,不是吗?
d.你是如何计算固定资产残值的?
e.你能够做得比这个更好,不是吗?
(2)如何发问
当我们确定了该提什么问题的时候,还要讲究提问的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发问。发问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①提问的原则
a.预先准备好问题。
b,由己方的人先举行一次“群英会”,集思广义。
c.即使一般人都难以启齿,也要有勇气询问对方的业务状况。
d.要有勇气提出对方可能回避的问题,因为从对方对这些问题的反应中,足以得到某些暗示。
e.提出问题后就闭口不言,等待对方回答。
f.假如对方的答案不够完整甚至回避不答,要有耐心和毅力追问。
g.提出某些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将会帮助了解对方诚实的程度。
h.由广泛的问题人手,再移向专门性的问题,将有助于缩短沟通的时间。
i.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一个中心议题,并且尽量根据前一个问题的答复构造问句。
j.提出敏感性的问题时,应该说明一下发问的理由,以避免误解。
②提问的种类
a.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有效提问,是确切而富有艺术性的一种发问。无效提问,是迫使对方接受并不同意的一种发问,或迫使对方消极地去适应预先制定的模式的一种发问。例如:
(a)你根本没有想出一个主意来,你凭什么认为你能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呢?
(b)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意见?
(c)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高见?
(d)这香烟发霉了吗?
第一句的提问,是典型的压制性的、不留余地的提问,把对方逼得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二句的提问,是缺乏感情色彩的、例行公事的发问,引不起对方的兴趣。第三句的提问,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问话很好,但效果很差,谁敢肯定自己发表的是高见呢y谁好意思开口呢?第四句的提问,很容易反过来伤害自己。得到的回答是:“发霉?请到别处去!”因此,有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注重效果。
有效提问的口才培训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a)有效提问,必须创造出“问者谦谦,言者谆谆”的谈判气氛。给人以真诚感和可信任的印象,形成坦诚信赖的心理感应,从而使答问者产生平和而从容的感受,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b)有效提问,必须使用一定的提问模式,即:有效提问=陈述+疑问语句。根据这一模式,可将无效提问的四个例句改为:
③你能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这很好,能先说一说吗?
④你是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⑤不知诸位意下如何,愿意交流一下吗?
⑥香烟是刚到的货,对吗?
据交际学家们的分析,人们的每一发问,几乎都可以化为这种模式,既先将疑问的内容用陈述句表述,然后在陈述句之后附上一些疑问语句。与此同时配以赞许的一笑,这样的提问就会有效。这种提问形式能调动对方回答的积极性,开发对方更深层的智力资源,充分满足对方赞许动机,即渴求社会评价的嘉许与肯定的心理。
(c)有效提问,必须善于运用延伸艺术。如果一次提问,未能达到自己的问话目的,运用延伸提问将是有效的。如:“你的成本是否包含研究费用?在哪儿?它是如何分摊的?但是你曾经说过,我们所交易的产品并不需要作新的研究,为什么要把它包含在我们的成本里呢?”“对这个烘干机,你能提供怎样的保证?喔!我不了解这些。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差别呢?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别人也提供这些服务,你为什么要多收我这些费用呢?”
b.功能性提问。功能性提问大致有下列五种:
(a)引起他人注意,为他人思考提供即定方向。
(b)取得自己所不知的消息,发问人希望对方提供自己不了解的资料。
(c)发问人借助问话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感受,或传达对方不知道的消息。
(d)引起对方思绪活动。
(e)作结论用,借助问话使话题归于结论。
通常在谈判中,对方会对问话感到一股压力和焦虑不安。这主要是因为采用了第三和第五种功能问话所造成的,相比之下,第一、第二、第四种功能的问话不易引起对方的焦虑不安。例如,当与别人商讨乙件事情,向他问道:“你有什么意见?”(第五种功能的问话)很明显,前者给予被问话者的压力要远比后者大。再如:假设一位推销员下乡推销书籍,有人路过书摊,推销员问他:“请问你买新华字典吗?”这是第五种功能的问话。答话可能是:“不要。”但如果问的是:“请问你家有没有上学的孩子?”因为这是第一和第二种功能的问话,这样的问话就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并取得所希望知道的消息。
谈判的时候,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对方的注意,取得自己希望知道的消息,以及引起对方的思绪活动。所以设计的问话,便需和第一、第二、第四种功能有密切关系。如果发现问话出现第三和第五种功能,便要对自己的问话另作检讨,尽可能转换成第一、第二和第四种功能的问话。
c.直接提问和间接提问。为了得到信息,最直截了当的询问往往是以“谁”、“什么地点”、“什么事”、“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等词语打头的。然而,这样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会给人打探什么的印象。也可能对于提出的问题对方不了解而使他们为难。为了使这类问题的提出变得温和一些,可以在问题前利用一些引语:“我可以问……?”“你是否介意我问一两个问题……”,或者将问话改变成叙述语句。例如:“你什么时候来?”是句直接问话,而“主席想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是句间接问话。后是采用叙述语句,语气比前者和缓得多。
另外,间接问话比起直接问话,较容易获得自己期望的答案,或更容易将自己的心情表达明白。“请问你能不能马上来?”与“请你马上来好吗?”便是一例,从后者我们看出,直接问话往往会以命令的语气出现,使对方不易婉转回答。
2.应答
在谈判的问答过程中,往往会使谈判的各方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一股必须及时、直接、全面回答的压力。在这股压力下,缺乏经验的谈判者常犯的毛病是:仓促应答,问什么就答什么,问多少就答多少,怎么问就怎么答。结果是对方越逼越紧,问题越问越多,以至被迫问得预防而无措,只得将己方的情况全盘端出,或是生硬地拒绝回答。结果是陷入了谈判的被动局面。所以,谈判口才培训中关于应答的口才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想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在正式谈判之前,最好预先写下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先假设一些难题来思考。考虑的时间愈多,所得到的答案就会愈好。因为一般人在面临难题的时候,是难以做出快速陈述及有意义的回答的。在正式谈判的时候,回答问题的诀窍在于知道该回答什么问题,不该回答什么问题和如何回答。
(1)应答的原则
①在回答问题之前,要给自己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
②在未完全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之前,不要冒然回答。
③要知道某些问题并不值得回答。
④有时候回答整个问题,倒不如回答问题的某一部分。
⑤回避回答问题,理由是主客观情况所限。
⑥拖延回答的借口是资料不全或记不得。
⑦逃避回答的办法是顾左右而言他。
⑧让对方阐明他自己的问题。
⑨谈判时针对问题的回答,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回答。它们可能是最愚蠢的回答。所以不要在这上面下工夫。
(2)应答的方法
①要使回答具有针对性。
有时候,问句的字面意思和问话人的本意不是一回事。回答时,就不仅要注意问话的表面意思是什么,更要认清提问人的动机、态度和问题的含义、前提是什么,使回答具有针对性。
有的问话,话里有话,弦外有音。如“你知道我那份资料哪儿去了尹”在特定的背景下,提问人是怀疑被问人偷了资料,没考虑到这点,只从字面意义上回答:“不知道。”就可能加重提问人的怀疑,因为他没有真正回答提问人的问题。这时候,准确的回答也许应是:“你看看是不是在我包里。”
有的提问是由一种心理需要所驱使,回答就应针对其动机而来。假如市场上只有一家卖鱼的,顾客问:“这鱼多少钱一斤?”答:“三块钱”,就不如答:“老价钱,三块钱”,因为顾客的心理动机是看价钱涨了没有,然后决定买不买或买多还是买少。如果市场上有几家卖同类鱼的,顾客部价的动机就复杂了。一是可能比较各家的价格高低,一是要看涨价了没有,另外鱼有大小和新鲜程度的差别,顾客还要看鱼是否质价相符,在这种情况下,要回答得对顾客有吸引力,考虑的因素多了些,答案也就要视情况而定。
有的提问暗含一种前提意义,如黑格尔在《哲学中演讲录》中曾经举过一例,有人问梅内德谟:“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人们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回答“是”或“否”,在这里都是危险的,如果答“是”,那么就是曾打过父亲,如果答“否”,那就是还要打父亲。梅内德谟答道:“我从来也没有打过他。”这个回答就否定了对方问话中的前提意义。
②要使回答具有灵活性。
提问人总是想用疑问词语和句式来对被问人答什么、怎么答进行控制。回答时可用一些方法突破这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