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法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529800000003

第3章 法国中小学教育概述(3)

1.“学会认知”,是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因此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

2.“学会做事”,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等。

3.“学会共处”,即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

4.“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学习的时间永无止境,生活不能被分成各种水平。根据个人和社会的发展,经典教育意味由节律、适应性、经验、新的能力等构成的一个符合逻辑的精神上的连续整体。

法国中小学收费体制

法国实行的是中小学义务免费教育制,亦即学费全免,这是指国立教育系统。如进入大多由教会开办的私立学校,则还是要交纳部分的学费或全部学费。从具体而言,小学、初中、高中免费的情况也各不相同。

一、小学

法国儿童从6岁起进入小学,小学是免费教育,即教学用的书籍、本子等均由学校供给,自己只需买书包与一些本子而已。上述学校供给的用品由学校所属的市镇提供。经费来自市镇政府。

在巴黎,如属于“教育优先区”巴黎市政府按每个小学生217法郎的标准向各校发放补贴。如不属“教育优先区”,则上述标准分别降为136法郎及181法郎。

因此,在这一阶段,家庭为孩子上学的费用负担不重。

二、初中

到初中时,除了学费不用交、学校用课本由国家负担外,其他学习用品就全由家庭负担了。但是,学校家长课本或一些实用课的本子常由学校负担。到初中时,每逢开学,学生家长就要拿出一笔开支来购买孩子的学习用品。

三、高中与职业中学

到高中阶段,除了学费不用交外,其他全由学生家庭负担。书籍也要自己买了,而书籍往往是很贵的。如上职业高中,一些专门的学习用品也很贵。另外,法国还为低收入家庭设立不同的开学补助,人们可去家庭补助局申请。一些地区的议会,还会拨专款来资助生活条件差的家庭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开支,就是中午用餐。学校餐厅一般也根据学生家庭收入来订出交费标准,其间差异很大。在巴黎,一般从1法郎至20法郎不等。

法国中小学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法国的教育体制沿袭了拿破仑时代的典型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全国采取统一的教育制度,学制为“5-4-3”制,即小学5年、初中4年、高中3年。1959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规定实行10年义务教育(由原来的6~14岁,延长到16岁),称为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实行单轨制,高中进行分科教学,第2、第3学年进行两种教育,一是升入大学的教育,二是就业指导教育。中小学课程由国民教育部制订。

一、旧制时期的中小学课程(1780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前)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以前,法国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君主专政国家,天主教会的高级僧侣和封建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学校教育基本上由天主教会控制。直到现在,法国绝大多数私立学校仍是以天主教为主的教会学校。当时的初等教育由城乡文法学校实施,由专门的神职人员进行读、写、算、历法等方面的基础教学,贵族子弟进入大寺院开办的学校。中世纪大学的文学院承担着中等教育,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学生来自城乡的文法学校。当时法国的课程内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近代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大革命时期至19世纪末)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也促使法国教育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向世俗化过渡。拿破仑执政后,采纳了孔多塞提出的关于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由此,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1800年成立“帝国大学”,全国分为29个学区,各学区的小学、市立中学和国立中学以及神、医、法、文、理学院负责具体教学工作。

1833年,法国颁布了《基佐教育法》,决定发展初等教育,规定每市镇设立1所小学,在600人以上的市镇设立1所高等小学。这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1881—1882年,两个《费里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到19世纪末,法国教育实现了世俗化。《基佐教育法》将小学分为两级,即基础小学和高级小学。开设的课程包括道德、阅读、书写、法语语言(朗读、拼写法、语法)、算术、直观课、图画、手工劳动、唱歌及体育。法国中学以古典主义为中心内容,各门学科设置着眼于学生个体的修养,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尤其注重人文学科,不重视理科知识。而设立的中等特别教育开设较为实用的课程。

三、现代时期的中小学课程(20世纪以后)

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教育开始了它的现代阶段,自1912年起,法国规定禁止教士在公立学校任教。在20世纪初确立了中等教育初中4年、高中3年的学制。1925年开始实行小学阶段的统一教育,1931年开始实行中学免收学费,1936年将义务教育延长一年到14岁,入学人数特别是女生人数显著增加。1947年,“朗之万教育改革计划”提出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教育制度,并规定6~18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教育实行免费,这一改革计划奠定了法国以后历次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继而逐步取消了双轨制,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二战以后,法国中小学课程基于时代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20世纪60、70年代的课程改革

二战后,法国教育始终面临着技术知识迅速更新的挑战,因此,不断地革新陈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使整个教育体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成了最为迫切的任务。

1.小学课程改革

1969年,法国进行了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小学课程改革,设立了“三分制”课程,即在小学各年级,打破传统的分科教学法,将小学各年级设置的27个学时分为三大板块:1)15学时的基础教育,包括法语和数学;2)6学时的启蒙教育,包括历史、地理、手工劳动、公民教育、艺术教育;3)6学时的体育教育。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过于刻板、分割的传统教学法,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试图通过综合性的启蒙活动实现学科间的融合,帮助学生自觉地了解周围事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智力和情感。同时,改革也削弱了某些学科的教学,打乱了学科内部知识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反而导致小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下降。“三分制课程”是法国小学课程结构的根本变革,也是法国课程现代化的标志。然而,这种课程的实施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结构表层的变革和各学科之间的分配与协调,并没有对学科内容的结构和安排加以理解和关注。

1975年,法国国民教育部部长哈比在全面考察法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体制现代化”为主旨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为:1)增加数学、启蒙学科的课时,减少法语和体育的课时;2)各年级课程各具特色,加强了从小学到中学各学段的衔接;3)突出个体概念,实施“支援教学法”;4)将现代科学知识引入教育领域,加强综合性,使启蒙学科更为丰富;5)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次课程改革可以说是1969年小学课程改革的继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三分制课程”的弊端,使小学课程更为制度化、合理化、灵活化。

2.初中课程改革

1930年前后,法国约有各种中等教育机构8类,它们之间等级混乱,水平相差很大,学生知识掌握比较狭隘、单一。经过对中学学制结构进行调整,到20世纪60年代初仅剩国立中学、技术国立中学、普通教育市立中学和技术市立中学四类。同时,分流提前至中学第一年,学科分化为古典科和现代科。1975年的“哈比改革”提出建立“统一初中”,主张按地段招生,学生不分成绩随机编班,初中不再分科,学生定向年龄延至15岁左右。“哈比改革”之后,初中基本形成了统一整齐的结构,在前两年的观察阶段,各年级均设立8门必修基础课程,在后两年的方向指导阶段,各年级除8门必修基础课外,还另设9门选修课。选修科目中增加了应用性、实用性及技术性课程。此外,当时还提倡能力主义,进行针对性教学,根据个体的能力,采取多样教育,并实行支援性教学。法国初中的这种课程设置方法是要确保向全体儿童提供共同的基础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但由此却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基本上是智力型的,且偏重于抽象,造成许多学生学业失败;课程内容陈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

3.高中课程改革

二战后,法国高中分为普通高中、技术高中和职业教育高中三类,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选择。其中普通高中实施完全中等教育,也称长期高中,学制3年,目标是准备高中毕业会考,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技术高中亦实施完全中等教育,同属长期高中,学制3年,目标是技术科高中毕业会考,既为高等技术教育输送人才,也为职业社会输送人才。职业教育高中实施不完全中等教育,亦称短期高中,学制2年,或招收受过2年初等教育(观察阶段结束)的学生,学制3年,目标是直接为职业社会培养技术工人或低级职员。20世纪60年代,高中课程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如理科类(理科实验学习、观察理科)、人类学科(如公民教育、经济入门)、技艺类(音乐、手工劳动、体育、实践操作、打字术)等,这些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身体器官的训练和实用、综合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其整体素养。“哈比改革”后,高中实行必修课、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相结合的政策,突出强调必修课程,以加强基础教育。但该政策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1)入学率低。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法国接受长期高中教育的学生历年均不足适龄青年的50%;2)数学在高中教学中占过重的分量,以致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平衡;3)由于轻视职业教育,造成职业教育高中的教育质量较差。

(二)20世纪80年代的课程改革

法国自二战后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其教育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使得学校依然保持着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僵化和责任心不强,重学术、脱离实际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毕业生的适应性较差,淘汰率高,导致教育浪费。法国教育的淘汰率、留级率之高是举世闻名的。在普通教育阶段,每年约有20~30%的学生拿不到文凭和资格。同时,留级现象也很严重。

据统计,小学各年级的留级率均在10%以上,全国约有35%左右的小学生留过级,4.5%的小学生多次留级,这意味着5年内全国只有60%的小学生能如期读完小学。此外,教育质量不断下降,面临“危机”。法国中小学此阶段面临着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在小学毕业生中,约有15~20%的学生未掌握足够的读、写、算技能,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尤其是在阅读能力方面表现更差。过早地进行定向选择,也使得30~40%的青少年没有接受到足够的教育,导致青年文化素质下降。

鉴于此,法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先后组织了由专家和学者组成的全国性的专门委员会,对全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就改革措施向政府或总统提交了研究报告或方案。在此期间,国民教育部还多次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参与教育改革的广泛讨论。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了一项关于课程改革的重要决定,并开始制定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表。

1.小学课程改革

在初等教育领域,此次改革的目标是使法国“拥有强有力的和高质量的小学,而且使完成小学学业者可以被认为已具备初步知识”,改革废止了自1969年开始实行的“三分制课程”教学计划,重新恢复传统的分科教学,以便加强基础学科教学。1985年秋季开学,小学的五个年级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1年为第一阶段,称为预备班;第2、第3年为第二阶段,称为基础班;第4、第5年为第三阶段,称为中级班。同时,国民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新的教学计划,将原来小学的5门课程增加到7门课程,即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活动。新教学计划还规定,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上课35~36周,每周上课时间为9个半天,共27小时。该教学计划对各年级课程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特别强调加强小学生的阅读、书写和算术能力。此次课程改革的特点是课程的综合化和课程安排的灵活化。

2.初中课程改革

初中一直是法国教育体制中最为敏感的环节,课程改革的任务也极为繁重。根据1983年斯特拉斯堡大学路易·勒格朗教授向政府提交的《为了民主的中学》的研究报告,法国政府于1985年提出了初中课程改革的三大目标:1)发展逻辑思维;2)使学生掌握传授书面、口头和图像表达和交流的技巧;3)培养工作习惯。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法国制定了新的课程纲要和课表,规定初中阶段学习的课程包括法语、数学、历史、地理、公民教育、现代外语、物理、工艺学、生物—地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体育活动11门必修课,另设第二外语等选修课。除以上11门课程外,还设置了6个跨学科的主题活动,内容涉及消费、发展、环境与遗产、信息、安全、生命与健康。此次改革加强了法语教学,强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书写能力。按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调整了整个初中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内容与进度,以加强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加强了外语教学,独立开设公民教育课,重视道德教育。

3.高中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