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法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2529800000007

第7章 社会生活中的能力培养——素质教育(2)

进入工艺大厅,只见一个法国小男孩坐在云雀直升机的单人驾驶舱内,正兴致勃勃地扳动操作杆;另一个小男孩手中拿着自己刚刚在电脑上设计出来的一张自行车图纸,得意洋洋地审视着;还有几个孩子认真地注视着电脑屏幕,检查着欧莱雅化妆品生产线传送带上的一瓶瓶发乳,一旦发现重量不够标准、标签没贴正的,孩子们马上按动电钮把这些不合格产品推出传送带,送进不合格产品堆里。

人们看着孩子们那股认真劲儿,就像一群真正的设计专家和熟练的技术工人,由衷地高兴。

此外,在电子、航空、图书、农业、旅游等展览会上,学生们通过参观,增长见识,了解世界上有关方面的最新发展。有些展览会,如一年两度的电子展览,允许观众动手操作,前往参观的学生们有机会摆弄一台新式电脑或别的新发明。在首都巴黎,新建成的“科技城”及早先建的“发明宫”成立,更是师生们“博物览胜”的开放式课堂。学生们经常光顾这些“大课堂”,在这里,他们学到的东西大大补充与丰富了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

“科技城”另一个独特的青少年项目是开设“维莱特班”,中小学整个班搬到“科技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所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技城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完成一项科学小实验。科技城平均每年接待250个“维莱特班”,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学生也慕名前来参加这个班的活动。

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

镜头一:大地回春,小草发芽,一队小学生背着书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披上绿装的山野。孩子们兴奋地呼吸着春的气息,面对美丽神奇的大自然提出各种问题,老师耐心地回答,不断地夸奖孩子们提出的“好问题”,特别是夸奖那些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孩子,并教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去亲近美好的大自然,用简单、准确的话语记下自己的感受、问题。

镜头二:周末,一群中学生来到一个养马场,由老师和养马场的员工风趣地介绍马的生活习性、马与人的关系、法国养马业的地位与贡献等一系列问题,讲解人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学生们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最后还能骑上马遛一圈,亲自体验一下刚刚学到的有关马的知识。

这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科教节目在法国几十个电视频道中都可以看到,只是节目的题材和涉及的领域不同而已。甚至在专门滚动播出时事新闻的频道,也可以经常看到类似的短片,内容涉及防暑、防病、保健知识,世界最新的科技产品信息与原理演示、地理地质及生态环境,等等。不管是历史文化景点、植物园、工厂,经常可以看到四五个辅导员带着一二十个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博物馆、科技城热心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不断提供新的活动方案,提供种种方便和优惠,将此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这在法国蔚然成风。法国人认为,如果想使法国保持旺盛的创造性,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国家,就应该考虑人整体的、协调的发展。音乐之于心算,戏剧之于阅读,造型艺术之于几何,不无裨益。科学、艺术教育唤醒敏感,催生创造力,它像是学生进入其他未知领域的“芝麻开门”的呼唤,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创造。一个自幼亲近博物馆的人,长大后自然会爱护遗产;一个从小喜欢动手做实验的人,自然有更丰富的“发明因子”。法国人深深懂得这一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法国会有“星期三”现象了。

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国竭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他们认为,保持自我,壮大自我,关键是要使本民族拥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人才。

学习源于生活,能力来自实践

法国初中物理和化学课合在一起,称为“自然科学学”。初中第四年级的自然科学课教材按内容分为电子学、化学、力学三部分。如该册教材化学部分的一章,题目为《资料的收集和使用》。教材的内容密切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生活中的学习使学生们感到科学知识的学习就在自己的身边,摸得到、看得见,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体会到科学的学习并不枯燥,不是遥远而不可及的。

……五花八门的饮料几乎是孩子们每天生活都离不开的,各式各样的包装随处可见,学生从自己使用的易拉罐、塑料瓶、软包装盒、玻璃瓶……认识到各种材料的性能、材质的特点、价格以及它们是否能再生利用,丢弃后是否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等等,并对不同材料的优劣性质进行了对比。学习的过程进行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极佳。

灵活多样、深入社会的教学形式,不是局限在课堂上的说教。教材是用形象的彩色画页,配以生动的说明、指导学生如何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学生们组成小组,到商店、工厂、图书馆、资料室、科研机关等,去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向各方面的专家、专业人士学习、请教;与理论知识结合、与最先进的科学手段结合,极大地发挥着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

法国的教育很重视致力于学生素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而从上述这部分教材中,我们显而易见地感到了法国基础教育是非常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脚(走出去)、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教材指导学生如何从调查入手,到哪里去收集资料和信息,如何将资料去粗取精、整理、分类、编排等,最后输入电脑。这些具体、形象的指导,没有只停留在认识阶段,而是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学习具体课题中学习、运用。最为有意义的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发展,无论是方法上、能力上都有极大的推动、指导作用。

在法国,如到有小学生的家庭,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几个六七岁的孩子,每人系着小围裙,戴着白帽子,个个像个糕点师,都聚在厨房里忙着。有个孩子看着书上的图示,大声指挥。孩子们有找面粉的,有拿台秤的,有拿油、取糖的,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几个小脑袋聚在了小台秤周围,一双双大眼睛盯着台秤的指针,争论着分量是否合适;拿着大量杯,讨论着哪条刻度是量牛奶的,哪条刻度是量面粉的(法国家庭一般都有一种较大量杯,可分别定量量水、牛奶、食油、面粉等等)……孩子们在厨房忙时,家长是不在场的,他们完全独立自主地工作,从小就认识和使用着各种度量器具。稍大一些的孩子还负责给小一点的孩子作各种问题的解释,气氛热烈而融洽。忙了一大阵,终于按照配方,将含有定量的牛奶、黄油、鸡蛋、糖等的面团制好,然后精心用点心模子刻出或揉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圆饼,当然最后的烘烤是由家长代劳的。这时候的厨房被搞得一塌糊涂,桌上、地上到处是面粉、油迹、水迹,孩子们的身上、脸上、手上也弄上了面粉,桌上、台上摆满了各种容器、量具。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仅没有一点指责和埋怨,而且还会大大赞扬和夸奖。

法国小学生低年级的课本有专门提供给孩子们做糕点及各种沙拉的配方。书上虽没有详细的说明,但用图示标明,如:两个鸡蛋打入大碗中,倾倒100毫升的牛奶,称量50克白糖,拿大量杯取200克面粉、熔化20克黄油……用图表示出要充分搅拌,用时钟表示出放置40分钟,然后放入烤箱中烘烤。孩子们学习了书本上的单字,实践了称量的技能,学在玩中,学得轻松。在生活中学习,培养了课堂上学不到的多种能力。

如果说孩子们制作点心,是从课本知识到生活实践的过程,是教学和生活相结合的过程,那么,是否还有一条从生活到课堂教学,即把生活和教学结合起来的过程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法国,学生外出旅游回来后,教师会帮助学生准备课程,让他给其他同学上一节课,给同学们介绍他的旅行,介绍旅游地的风土人情和他的所见所闻,介绍孩子眼中的另一个国度。同时把他带回去的画报、明信片、图片以及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办一期大型壁报向同学们展示,引发同学们的兴趣。当然,教师对这一切都给予了帮助和指导,而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而他所得到的锻炼,增长的才干,绝不是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可以相比的。这就是法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真正重视的正是人的创造力、主动性的培养。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一个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的人,才能真正“学会生存”,形成“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和驾驭生活的能力。法国的国情、文化背景、教育制度、教学条件与我们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教育部门承担的责任和培养目标是相通的。他们的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与我们不一样,但其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还是不少的,有些内容也是可以让我们认真思考的。

从小培养财商

法国人是个崇尚消费的民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服装和化妆品的人均消费金额上,甚至超过了美国女同胞。法国孩子不仅受到热衷高消费的家长的影响,而且电视、画报等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更是无时不刻在刺激着他们的消费欲望。随着法国社会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有的家庭让孩子学工程、农业、法律,从事学术研究、政治等,有的培养孩子经商,有的让子女将来当农场主。然而不论长大后干什么,都少不了一个善于经营的头脑,必须从小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调查表明,法国的青少年从父母那儿得到的零用钱要比美国和英国的同龄人多得多。6岁儿童的零用钱平均每年为600法郎,14岁的孩子可以得到1500法郎,而高中生获得的年零用钱则达到6000法郎。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了让孩子逐渐地学会用智理财,科学花钱,避免机械化和盲目性,家长在他们升入小学高年级时,都会给他们设立一个银行账户,并且划入一笔钱。事实上,这种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并不多见。他们认为,“只有懂得如何量入为出,才能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形成辩证的得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