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桑比克民族解放战争中,马列主义被介绍给这个国家,人民初次接触到一种全新的观念并在独立后推行社会主义制度。不幸的是内战随即爆发,信仰马列主义的解阵执政党与反政府武装组织抵运开始了长达16年的战争。持久的内战几乎摧毁了这个国家的一切,使之陷入濒临崩溃的边缘,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另有150万难民流落邻国。基于此,传统的民族定义已逐渐模糊,而以历史上民族迁移或抵御外族入侵所形成的集团联盟下结论也失去意义。所以,现在的民族分类更多是依据语言的差异、地理条件、甚至包括政治信仰和阶级结构来划分。在洋洋大观的世界各民族中,民族服饰是该民族世代流传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其他群体的着装区别,而这一点在南部莫桑比克并不明显。
最令莫桑比克人骄傲的莫过于马孔德民族,这个居住在北部高原与坦桑尼亚交界处的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从最早的阿拉伯人入侵到后来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马孔德人总是率先为独立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尤其是在他们的土地上打响了莫桑比克解放战争的第一枪,更为马孔德民族赢得崇高的荣誉。而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马孔德人又以其精湛的木雕、象牙雕刻技术声名远扬。
在葡萄牙人尚未完全进行殖民统治前,莫桑比克南部地区是聪加人的聚居地,其分支民族包括荣加、德约加(Djonga)、兰加鲁(Hlanganu)、毕拉(Bila)、恩瓦鲁古(Nwalungu)、伦圭(Hlengwe)和茨瓦(Tswa)族。荣加族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分支民族,经常与周边民族上演一幕幕侵略或被侵略的部族冲突历史剧。二百年前,祖鲁族(Zulu)只是南部非洲众多部族中的普通一员,到了19世纪初期,夏卡(Shaka)成为祖鲁人的勇士国王,并用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张,统一了周边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建立了祖鲁王国,至今祖鲁族仍然是南非势力最大的民族。夏卡国王的南征北战造成当时严重的社会动荡,成千上万的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向北甚至影响到肯尼亚。为躲避战火,一部分恩古尼族(Nguni)人逃进莫桑比克,融入各地的部族中。今日的恩古尼后人居住于莱邦博山脉边缘处,,布热河上游以及太特省的安戈尼亚高原(Angonia Plateau)。同样为免遭与强大的祖鲁军队发生冲突,索尚加内酋长(Chief Soshangane)率领他的臣民由南至北迁移至莫桑比克境内,征服了荣加族,但与祖鲁人的战争终未避免。1828年,索尚加内酋长带领他的勇士与渡过庞戈拉河(Pongola River)的一支祖鲁王指挥的军队展开激烈的厮杀,令他惊奇的是他居然击退祖鲁王,取得了胜利。此次战斗致使这位祖鲁王招来杀身之祸,同年被其兄长谋杀。消息传来,尚加纳人欢呼雀跃,索尚加内酋长的长矛在莫桑比克的晴空中闪烁出更亮的光芒。从此,他的人民在莫桑比克南方落地生根繁衍生息并日渐昌盛,索尚加内酋长也成为尚加纳人的民族之父。
语言与宗教
莫桑比克的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各部族又有自己的语言或地方方言。全国约有13种较有影响的民族语言,粗略划分为:南部地区的尚加纳、荣加和茨瓦语;中部地区绍纳、塞纳、尼扬加和恩多语;北部的马库阿、洛姆埃、休阿博、尧、马孔德和斯瓦西希里语(Swahili)。斯瓦希里语广泛存在于非洲东部国家,是非洲最大的地区语言之一,操此语言的人口数量稳居东非第一。在莫桑比克,说斯瓦希里语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北至鲁伍马河、南到莫桑比克岛之间的沿海地区。虽然葡语是这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但它多存在于城市中并作为教育、商业和技术语言广泛使用,小城镇的居民、乡下的农民以及大城市未受教育的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则普通使用民族或地方语言。
葡萄牙语和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同属拉丁语──种古代罗马使用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该几种语言无论是语法结够上还是单词拼写中皆有许多神似的地方。现在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英语语言,估计有超过40%的单词是来源于法语或拉丁语系中其它语种,约有几千个单词与葡语的写法相同,但发音略有区别。现非洲大陆运用最广的是英语,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非洲;法语次之,多集中于中西部非洲;除莫桑比克外,安哥拉(Angola)、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佛得角(Cape Verde)、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ao Tome and Principe)也是以葡语为官方语言的非洲国家。
莫桑比克周边均为英联邦成员国,也就是说这个讲葡语的国家被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所包围。即使如此,一个会英语的人来此生活或经商,仍感觉处处不便。由于葡萄牙人几百年的殖民统治、独立后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旷日持久的内战以及落后的经济状况等历史原因,也造成英语并不像人们想像得那样流行。而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主题,莫桑比克也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制度并努力融入国际社会。1995年,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Auckland),莫桑比克正式加入英联邦,英语语言也以各种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现在,开放的莫桑比克与周边国家的人员流动非常频繁,许多宾馆、餐厅、度假村及旅行社可以用英语来接待逐日增加的顾客,一些商店开始用英语制作招牌,政府部门中也有相当多的工作人员会讲英语,然而,对于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英语仍是一门外来语尚未扎根其中。
莫桑比克最早的宗教是土著人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不同的部族有着各异的崇拜对象,诸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万物有灵论等。随着早期阿拉伯人的到来,开始了伊斯兰教在东部沿海地区的登陆,近代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促使基督教在境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如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共存于全国各地,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同信仰的人们和睦相处,并不存在民族或宗教矛盾。一般说来,大城市和南方的居民多信奉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北方和东北沿海地带的伊斯兰教徒较多,原始宗教崇拜者多存在于小城镇及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的各部族中。
在莫桑比克,政治曾与宗教发生过冲突。独立初期,执政的解阵党宣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并努力建造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时的阶级斗争较为激烈,意识形态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外要反对一切形式的帝国主义,对内要统一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禁止宗教集会,传统的原始宗教活动也被视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宗教组织者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这一阶段的宗教活动处于停滞或秘密状态,很难统计出信教者的准确数字。直至希萨诺总统执政后,这种政治打压宗教的偏激行为才得以改正。
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莫桑比克,45.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19.7%信奉伊斯兰教,2.8%信奉印度教,31.9%信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
文化与体育
莫桑比克是东南部非洲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的一个国家。而在漫长的殖民岁月,非洲人的文化与艺术创作能力受到压制。在里斯本最高当局者的观念里,莫桑比克以及其他殖民地的人们应该渴求转变成葡萄牙人,其语言、文艺和思想等一切也应以宗主国为准。虽然葡萄牙人带来了一套完善的语言与文字系统以及现代社会的摩登建筑,但非洲人文化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普遍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是任何政治力量或学院艺术无法左右的,莫桑比克人有其本民族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没有人想变成黑肤色葡萄牙人。
1975年,莫桑比克获得独立后,执政的解阵党成立文化部并把文艺复兴运动列为政府工作重点,一些文化组织和艺术团体应运而生,政府为其提供活动场地、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文艺创作。这时莫桑比克的文化领域诸如绘画、雕刻、雕塑、歌舞、戏剧、海报、口头与书面文学等得到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艺术家、作家和诗人,他们中一些人的作品后来在欧洲各国展出并赢得一定的国际声誉,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画家马兰卡塔纳恩戈文亚(Malangatana Ngwenya)、西尔维里奥西托埃(Silverio Sitoe),雕刻家阿尔贝托希萨诺(Alberto Chissano),作家米亚科托(Mia Couto)和诗人若泽克拉维尼亚(Jose Craveirinha)等。
莫桑比克人能歌善舞,乐感极强,已有上百部舞蹈节目曾于全国各地流行过。在首都马普托市,Makwayela和Xigubo是家喻户晓的两个经典代表节目。早年,南部非洲的Lady Smith Black Mambazo乐队曾和甲壳虫乐队主唱保罗西蒙(Paul Simon)同台献技时,演奏的既是舞曲Makwayela。Makwayela是在英国做工的莫桑比克矿工们于繁重的工作之余自娱自创的一种舞蹈,舞者在背景为矿山或矿井映衬下,伴以和声,烘托出矿工们工作之艰辛,渴求周末度过一个轻松快乐的休闲时光以及合同即将到期、工人们将要还乡与亲人团聚时欣喜若狂的情感宣泄。当这些矿工们返回后,Makwayela从英国也被完整地带回莫桑比克并流传开来。Makwayela表演者的着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舞者戴上安全帽,穿着工作服和皮靴,完全矿工的模样进行表演,这种被观众称为欧洲式的演出并不被他们全部理解;另一种是表演者脱去安全帽和工作服,穿上本民族最鲜亮的衣服边唱边舞,这才是莫桑比克人认为的真正意义上的国粹。Xigubo起源于19世纪的恩古尼人的入侵,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舞蹈节目,表现了恩古尼人在南部莫桑比克庆祝战争取得胜利以及如何训练勇士的场景,现成为莫桑比克国家舞蹈公司(National Song and Dance Company)保留节目之一。
国家歌舞公司成立于1979年,由文化部扶植,最初从市高中吸收一批年轻的赋有艺术才华的学生加入,当公司在国内外小有名气后,为求得更好的发展,公司每年都会指定一些最佳表演者,将他们派往全国10个省份,向民间艺术团体收集和学习新的舞蹈和歌曲,然后筛选出优秀作品编入公司节目单中。<<黑天鹅>>(Black Swans)是公司较有影响的保留节目,另一部<<和平赞歌>>(Ode to Peace)于莫桑比克已拥有2百万人的观众并在欧洲、南北美洲和非洲其它地方上演过。
莫桑比克的艺术环境相对封闭,表现在绘画方面尤为突出,绝大多数的画家或画匠都是自学成才。他们在创作时可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内涵,但在表现形式上并无书面的条条框框来诠释经典与平庸;他们没受过大学或画院的高等教育,并不遵守现代社会对艺术创作所制定的理论和规则,而是取材于生活和口头传说,放飞自己的思维去创作,这使他们的绘画风格独树一帜,反倒令人耳目一新,在工艺品市场上也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目前,莫桑比克的画匠或艺人均以销售自己的作品谋生。市场上出售的工艺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油染布画,多以草原上的自然风光、动物世界、日常生活为题材,用多种颜料在画布上涂染而成,这种画正、反两方面看到的是同一个画面;另一种是绘画,用画笔创作,多以人物为主,由点、线、面及几何图形抽象而成,构思奇特,成像怪诞,与毕加索的画风颇为类似。相传早年毕加索专程来到南部非洲采风,见到这种绘画后深受启发并从中汲取精华,遂成就其独步画坛的抽象派大作。
莫桑比克值得称道的建筑艺术多属于舶来品,这里粗略地将其归纳为三类加以考虑:一是早期阿拉伯人和葡萄牙人建立在沿岸及内地的军事要塞和古城堡,现成为游客们驻足最多的名胜景点;二是在漫长的殖民时代,葡萄牙人建造的一些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物。例如,仅在马普托市就有庄重肃穆、具有新古典主义式的市政厅(City Hall);装饰豪华、具有维多利亚式的乌古米餐馆(Ungumi Restaurant);历史悠久、具有摩尔人风格的钱币博物馆(Currency Museum)以及混合曼努埃尔一世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 History Museum),等等;还有一类是虽为数众多,却独具风格、各有特色的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教堂。这些教堂建造精巧、气势恢宏,具有深厚宗教建筑艺术的底蕴,成为莫桑比克建筑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马普托市孔赛桑女士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Our lady of Conception)和圣安东尼奥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 Antonio)构造精美绝伦,是马普托最著名的并受到政府保护的文物建筑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