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23

第23章 我国中小学课程透视(2)

课程大纲一般分为“说明”和“本文”两大部分。说明部分主要阐明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教材编选的原则、教材的排列、教学策略和方法手段等。本文部分主要阐明学科的具体章、节的标题,内容的要点,进度的安排以及授课的时数、作业的要求等有关内容。

课程大纲是编写教材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学校评估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它具体体现了国家对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大纲的编订有偏差,教材编写工作、学校教学工作,就可能出现更大的偏差,就可能引起培养目标的偏差。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大纲的特点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22门学科,制订了24个(外语分英、俄、日三种)课程大纲。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有12门必修课程,相应的课程大纲将陆续编制出台。

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教育、基础教育,其各科课程大纲具有相应的特点:

第一,义务教育课程大纲的编制体现了“保底不封顶”原则。既为各科教学确定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将共同的基本要求降低,满足普及教育的需要;又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北京市在1997年根据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又作了进一步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适当删减;适当降低要求;适当减少考查范围,部分内容由必学改为选学。调整的方法有:一删减教学内容;二降低要求难度,如变理解为知道,变掌握为理解;三只学不考。涉及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社会、历史、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等10门课程。这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二,义务教育课程大纲的课程目标更为明确具体。它吸收了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合理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层次进行了划分。尤其体现在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小学自然等学科大纲中。这些课程大纲将基础知识划分为诸如“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多种层次水平.将基本技能划分为“练习”、“初步学会”和“学会”等层次。这些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既便于把握,又便于教学,也反映出我国对学科课程大纲的设计日趋科学化。

普通高中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新编制的普通高中课程大纲的特点有:

第一,保证打好较高的共同的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新高中课程大纲为每门学科提供了两种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种为共同的基本的内容和要求,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第二种是较高的内容和要求,是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前者的知识面相对宽广,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更重视和加强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实验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和在竞争中合作的能力等等。

第二,重视层次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分流的需要。初中毕业生就面临一次选择和分流.这种分流需要在课程内容中就有所考虑。高中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选择和分流,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各得其所,高中课程大纲必须体现层次性。可行的办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确保公共必修课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加强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的分流基础。二是在必修课里再分层次,分为一级水平和二级水平。三是把必修课的教学内容分为必学、选学和自学部分。高中课程大纲的灵活性,或者说弹性,也比较突出。在保证统一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给各地、各校教师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

第三,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配合和本学科内部的纵向联系,发挥高中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普通高中课程门类多,不同层次的学科更多,新高中课程标准既要处理必修与选修(包括必选和任选)的关系,又要照顾必修科目中的学科与学科的关系。

三、教材

(一)教材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中介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课外补充读物及各种视听材料等。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要形式,故有人常常把教科书和教材混为一谈。教材的载体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录像带、磁盘光碟等。

作为教材主体部分的教科书,亦称“课本”,是课程大纲的具体化。课程大纲是“骨架”,教科书则是充人血肉的“躯体”。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核心,其他部分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深化,都应充分加以运用,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课文中的插图部分不只是为了美观漂亮,而是更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更生动活泼地学习。

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做作业;也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知识提供了基本材料。

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确立课程资源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和各种课程资源。

(二)我国中小学教材的特点

义务教材及与义务教材相衔接的高中新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多样化和系列化。

1.教材的多样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一纲多本”的教材模式。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打破了“一本一统天下”的局面,并编有在水平层次上略有差别的多套教材供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地方课程的相应教材由各地自编,同时鼓励自编乡土教材和补充教材,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始于1988年,国家教委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中统一布置要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1)教材内容的要求和程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的学校使用的六三制教材。(2)同上述要求相同的五四制教材。(3)教材内容的要求和程度适当高于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面向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小学和初中教材。(4)教材内容的要求和程度,基本上达到教学大纲的规定,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农牧地区和山区,以及教学设备较差学校使用的小学和初中教材。这四类教材由指定单位承担编写任务,同时编写多套教材(共八套半教材,复式教材只有小学教材,故称半套教材)与之对应,供全国各地学校自由选用。这些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广东、上海、浙江等单位编写。

由于我国中小学长期以来采取整齐划一的教材模式,在推行多配套教材,并要求各地使用切合地区发展水平的教材时,人们在观念中对40年来一直承担小学教材编写工作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情有独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一统教材模式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当然,人们普遍担心升学率等也是原因之一。这也表明,课程设置多样化、教材多样化的实现需要从观念上加以改革和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普通高中教材的多样化模式与义务教育教材有所不同,“一纲多本”是多样化;一种版本的教材,以教科书为中心的配套系列品种,也是多样化。一门学科的教材不仅有必修课本,还有选修课本;必修课本又分一级水平和二级水平;一种课本内又有必学、选学和自学等不同要求。总之,普通高中教材模式是与课程大纲的层次性和弹性相适应的。

2.形成了以教科书为基础的系列化教材。

除教科书外,还有教师教学用书、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补充读物、练习册、挂图、图册、各种直观教具学具及各种类型的视听材料等。义务教材系列化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力求体现全国统一的教学要求。即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使学生打下共同的最必要的扎实的基础。二是力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师资、学生基础、办学条件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天赋和爱好的不同,有利于因地因校制宜和因材施教。普通高中教材系列化的用意更为深远。如语文教科书(试验本)就编写有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配套读物有很大的不同。(1)为学生自学、学会学习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按照新的高中课程计划,高中语文课时是有史以来最少的,而教学要求并未降低,因此有些教学内容不得不转移到语文读本中由学生自学完成。(2)为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必要与可能。语文读本中的内容,有些是帮助对教科书的理解和掌握,有些是对教科书的延伸和深化。要提高语文能力,不能完全依赖于教科书和课堂教学,还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课外认真阅读语文读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读本和教科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的“讲课讲透,不留余味”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