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学
2548600000024

第24章 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动向(1)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课程改革在当代已成为一种世界性趋势,这不仅是因为世界各国都在着力进行重点各异的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同性”日益显露出来,在共同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改革趋势已经形成。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的问世,标志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其提出的2l条建议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指出了科学的人文主义教育目的;第二,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以及作为学习化社会基石的终身教育的思想;第三,扩大普通教育,即使普通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联系起来,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虽各有不同,但这些方面在各国教育改革中都有所反映。这些建议也成为当代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的指导思想,并将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当代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分析人手,可透视出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有以下几个基本趋势。

一、课程目标综合化

课程目标突破了以往偏重知识传授或经验获得的目标体系,逐步重视学生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统一的发展,使人的素质结构更为完整合理。与传统相比,人们对课程目标中的两个因素尤为关注。

(一)情意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在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这也是现代社会高情感高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反映。如被称为教育四大支柱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各国的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之一就是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即必须从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转变为知识技能和情意态度价值观并重。日本在80年代以后,进行的重大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尊重个性的原则”,把个性与他人的个性、自由与自律、权利与责任看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苏联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发展人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的课程目标。

(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关注的内容

很多国家都深切体会到培养思考独立、具创意、有解决问题以及获取新知识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以致纷纷在课程上作出相应的改变。目前,香港中小学正在进行“目标为本”(“TargetOrientatedCurriculum”,简称为“TOC”)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正是顺应这个课程发展的整体趋势而产生的。它提出了课程、教学、评估三合一的学习目标体系:即构思、传意、推理、探究、解决问题五个范畴。各学科也围绕这一学习目标设计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也可称为课程目标)。“目标为本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获取及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一生受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鱼”和“渔”的问题多从教学的角度来探讨,现在把这些能力目标作为编制课程的依据,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来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与教学的统一,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结构多样化

课程结构从单一的必修学科课程转向多样化,主要是在分科知识与综合知识的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获得、必修与选修等多个维度上进行分化,从而构成多元、多样的课程系列。这已是公认的课程结构形式的变革趋势。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趋势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可见一斑。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单一的学科课程形式很快过渡到多种课程形式并存,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安排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等课程在我国的课程改革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值得重视的是,在各类课程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及相互协调的问题上,各国采取的课程改革策略有所不同。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来不重视国家统一课程的国家突出统一课程,而原来过于强调统一课程的国家则突出“自由课程”,旨在寻求“统一”和“自由”这两极之间的平衡。当前英国、美国的课程改革呈集中趋势,改变了过去极端分化的课程设置状况,确立了国家统一课程的法律地位。美国在1991年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提出了所谓“新的课程标准”,即英语、数学、科学、地理、历史这五门核心课程的课程大纲,并规定不同年级学生应达到的标准。1993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中继续强调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除了要求加强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课程外,还增加了外国语和艺术两科。英国在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确立国家课程的地位。它规定,所有学校都必须学习基本课程,即宗教课程和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包括10门基础学科:数学、英语、理科、历史、地理、技术(含设计)、音乐、艺术、体育和现代外语,其中数学、英语和理科三门作为核心学科。为保证国家课程的实施,英国政府还对各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大纲作了规定。法国、中国等则采取了不同的改革策略。法国学校课程由国家统一规定。但从1973年起,开始在中学实行“l/lO自由课程”制,即占全学年授课时数l/IO的课程由各学校根据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要加大地方安排课程和学校安排课程的自由度。

三:课程内容实用化

加强课程同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倾向在综合课程中比较明显。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当代所强调的人口教育、青少年性教育、生态平衡教育、环境保护教育、能源教育、法制教育等等,这些问题与我们人人有关,又不是任何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有必要开辟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让学生学习一些社会现实有意义的知识。国外理科课程改革中的“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指明社会责任,给学生引入我们时代的重大问题。“STS”课程没计很多,如英国的“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SATIS)”课程.美国的“公众理解计划的化学教育(CEPUP)”课程和“邦戈计划(BongoProgram)”等等。这些课程打破了传统的分科设计模式.而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问题为主题,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面的重新组合。这不仅让学生在上课时直接从事于现实问题的研究,以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我国目前一些地方进行的普通中学“综合理科”和“综合文科”课程改革实验也借鉴了“STS”课程的经验,旨在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课程管理弹性化

课程的实施管理环节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好的课程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保证。以往国内外的课程管理体制多表现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分立,现在则趋于两者的协调平衡,给地方和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让教师与学校更多地参与课程的改革实施。“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这里的“惰性”,可以理解为“习惯做法”。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最直接的参与者。新的课程方案成功与否,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事实证明,一项课程改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不积极参与或不适应的缘故。

课程实施的弹性管理体制可以保证教师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使教师自觉地以改革为己任,积极地进行参与培训、尝试、交流反思、修正提高等工作。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管理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应根据国家和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必修学科和限选学科做出具体安排,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这样,学校和教师只有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应有的效果。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还呈现出不同的水平:一是记忆水平的课程实施。即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传统信念、价值、态度和知识的传递者和维护者,他们会尽全力分析和掌握现成的教材知识体系,并试图把它们完整地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教师易于“照本宣科”。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教材的范围之内。二是理解水平的课程实施。即教师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和再生产者,他们对教材的认识水平比记忆水平的教师有所提高,但仍基本是以原定教材为中心,不试图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造,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作极其有限的调整。这种教师可能对现行教材的某些方面提出不同意见,或进行补充,但以实现既定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为主。不过,他们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异议和发表新见解。三是创造水平的课程实施。即教师乐于把自己看作是传统文化的改造者和新文化的设计者,创造性地对现行教材进行重组、剪裁。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强调在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拘泥于教材既定的文化范围,鼓励学生去研究和学习一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和各种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创造的态度和能力。对上述三种水平的教师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就当今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而言,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附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齐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