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唐宋古县为州唐宋灵州管辖的一些旧县,到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都被降为镇。西夏立国前,将这些位于“京畿”的古县都升为州,史家称“堡镇号州”。一是兴州,即唐怀远县、宋怀远镇,1020年李德明升为州,后来成为都城兴庆府治所,但兴州的建置始终存在,辖有南、北2县。二是定州,唐置定远县,宋降为镇,1036年西夏升为州,辖定远县,州、县同治一地,在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东。三是静州,唐为保静县,宋降为镇,1036年西夏升为州,辖保静县,州、县同治一地,在宁夏今永宁县望洪镇略南。四是顺州,唐为灵武县,宋降为镇,西夏于1036年升州,在今青铜峡市邵岗堡西。五为威州,唐代先属鸣沙县,后为安置吐谷浑置安乐州,又更名“威州”,北宋无建置,西夏升为州,后期改称“南威州”。
新设之州宁夏平原是西夏的“腹地”“京畿”,人口密集,为便于管理,先后在一些从无行政建置的地方新设州级政权。一为怀州,在今宁夏银川市郊掌政乡东黄河西岸,1036年置,旁有怀州渡。二为永州,西夏中期置,在今永宁县杨和镇。三是韦州,西夏立国前置,系韦州静塞军司驻地,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四是雄州,西夏中期置州,在今宁夏中宁县老石空附近。五是西安州,西夏立国后,李元昊在天都山营造宫殿,与爱妃没氏居住。又建南牟会城,每与宋交战,必在其地点集军队。1099年被宋攻占,置西安州并筑新城,1126年西夏收复,州城即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西安州古城。
西夏的疆域《宋史·夏国传》说“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一般史籍记其疆界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与今天行政区划对照,其范围是:东至陕西榆林地区与山西省间的黄河,西至甘肃敦煌市西的小方盘古城(古玉门关),南至宁夏海原县高崖乡,北至中蒙边界附近。但以上只是《宋史》对1081年后西夏中期疆域的描述。而实际上,由于西夏与宋、金之间攻取之战时有发生,其疆域也在不断变化。比较大的变化有三次,因此应按三个时期描述西夏的疆域。
早期(1044~1081年)。1044年宋夏议和,确定双方边界以实际控制的城寨和居民点为准,“番汉所居,划中为界”。此后宋夏边界相对稳定了37年。这一阶段西夏与宋朝的边界线是: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沿黄河西岸向南,过陕西府谷县、神木县、榆林市西面的屈野河,再折向东至佳县黄河岸边,再沿黄河向南至吴堡,折向西南至延川县,折向西北经志丹县北、吴旗县铁边城,再向东经甘肃环县洪德寨,宁夏下马关乡,海原县高崖乡、西安乡,折向南至甘肃定西市,折向西至兰州河口镇,再西沿祁连山脉至古玉门关。西夏的北面此时与辽国交界,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至包头的黄河北岸属辽国。从包头市西约80里径直向北至中蒙边界。
中期(1081~1136年)。1067年宋取绥州。1081年,宋发动“五路西征”,又取定西、兰州、会州、安州、西安州、银州。与早期相比,西夏疆域略有所缩小,丢失了今陕西的绥德、米脂、吴堡、佳县、吴旗,宁夏的海原县天都山地区,甘肃的定西地区、兰州市及靖远县。
晚期(1136年后)。1136年,金将其从宋朝手中夺取的今青海全境“赐给”西夏。作为交换,西夏将刚刚攻取的宋朝“八馆”之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至包头一带)交给金。与中期相比,西夏疆域增加了青海境内的西宁、积石、乐、廓4个州,面积70余万平方公里。
(第六节)西夏监军司及兵力部署
西夏政权与宋、辽、金对峙200多年,其正规军按防区划分设监军司。地方军沿用部落组织形式,由其首领带兵管理。西夏军能征善战,英勇剽悍,具有游牧民族善骑射的特点。
军政合一的监军司西夏监军司是军事组织,但又节制防区内各州郡政务,类似于唐朝的军镇。每个监军司有固定驻地和防区,设都统、副都统、监军使各1人,配备兵力2万~5万不等。西夏早期立国时共设12个监军司。中期变成17个,其中7个是保留早期的,10个是新设置的。也就是说,早期设置的监军司中,有5个因形势变化被撤掉。这样,西夏先后共设立过22个监军司。具体是:
前后期始终存在的监军司7个:
石州祥祐监军司,驻石州(今陕西横山县东、榆林市西南),备御宋之麟州、府州,防线初在窟野河一线,后期增防绥州、银州。
韦州静塞监军司,驻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备御宋之环州、庆州及原州。
西寿保泰监军司,驻今宁夏同心县喊叫水乡,备御宋之镇戎军、怀德军、德顺军、西安州。
卓罗和南监军司,驻卓罗河南,即今甘肃永登县庄浪河之南,早期防御吐蕃,防线在兰州、祁连山一线,后期防御金。
瓜州西平监军司,驻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防御回鹘。
黑水镇燕监军司,驻黑水城,即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因有黑水流入居延湖,故名。早期防御辽,后期防御鞑靼。
黑山威福监军司,驻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高油房古城。其北20里为当时黄河主流,今名“乌加河”,再北10里为狼山口。因地近黑山,故名。后期更名官黑山军司。防御辽、金。
早期设置后期撤销的监军司5个:
左厢神勇监军司,驻银州(今陕西横山县党岔乡)东北,防御宋之鄜延路。夏拱化五年(1067年)因防区内的绥州、银州都被宋攻占,此监军司撤销。
宥州嘉宁监军司,驻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界城川古城址),防御宋之保安军、定边军。右厢朝顺监军司,驻凉州西北永昌城,控制河西走廊。甘州甘肃监军司,驻今甘肃张掖市,防御吐蕃、回鹘。白马强镇监军司,驻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吉蓝泰盐湖附近,防御辽。后期更名或新设的监军司10个:沙州监军司,驻今甘肃敦煌市,西夏中期增设以御西州回鹘。肃州监军司,驻今甘肃酒泉市,防御吐蕃、回鹘。此外还有东院、西院、南院、北院、南地中、北地中、年斜、罗庞岭8个监军司都是西夏中期新设,其驻地多数在宁夏境内,个别在周边,详细位置有待考证。
西夏的兵力部署按《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立国之时,兵力部署为:河套黄河以北阴山一线7万兵防契丹;从今104陕西吴旗向西经宁夏的大罗山至海原县天都山一线5万兵防御宋朝的环、庆、镇戎;宥州5万兵防御宋朝的鄜延路及麟、府诸州;甘州3万兵防御吐蕃、回鹘;贺兰山5万兵护京畿;兴州7万兵卫京都;翔庆军5万兵保卫灵州;加上其他监军司,总兵力超过50万人。有人计算过,西夏人口最多时250万,兵员最多时达69.5万。与宋军作战,动辄出兵10万、20万。1082年永乐城之战,出兵50万,说明西夏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割据政权。
军队点集西夏实行兵民合一的兵制,所有成年男子平时从事耕作或放牧,战时即为士兵。男满15岁为丁,每户有2丁则抽1人为正规军,其中身强力壮、武艺高强者称“正军”,体弱和武艺低下者随军供杂役,称“负担”。一名正军、一名负担合称“一抄”,自备弓箭铠甲,自带粮草;官给马、驼各一,如有伤亡要赔偿,因此叫“长生马驼”。西夏军队除12监军司的驻军外,其他军队在战争动员中采取点集之法。哪方战事需要,就在哪方点集,指定地点,限期到达。与宋朝的泾原路、环庆路作战,都在天都山点集。西夏有三支能征善战的生力军。一为“铁鹞子”,是西夏发祥地党项平夏部组成的骑兵部队。由于受其老家鄂尔多斯草原世代熏陶,他们善于骑射,“倏忽往来,如电集云飞”,善于掠敌陷阵、长途奔袭。李元昊带领这支骑兵部队,打过很多胜仗。二是由10万人组成的“擒生军”,实际是一支由骑兵、步兵混合组编的精锐部队。三是“步跋子”,系从山涧部落中选拔的步兵队伍。他们世居山区,上山下山,出入溪涧,皆习以为常,所以能够疾行军,能“逾高超远”,擅长在山地、丘陵作战。此外还有“泼喜”炮手200人,“陡立旋风炮于骆驼鞍,纵石如拳”;还有从世家子弟中选拔善于弓马击技的侍卫军5000人。这都属少量的“特种部队”,非万不得已,不会使用。
(第七节)宋夏时期的宁夏地理环境
在宋代以前,因人口不多,影响地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是气候,所以宁夏地理环境是“顺其自然”,有山者为森林,有塬者为草原,北部平原地区除农田、果园外多湖沼湿地。但自宋代开始,受人口、战争、城市建设诸因素影响,地理环境开始恶化,尤其是原始森林逐渐减少,但其他方面变化不大。从各种史籍的零星记载中可以管窥当时宁夏地理环境的概貌。
森林北宋及西夏初期,宁夏境内森林较多。在1020~1161年,森林屡遭大量砍伐,用来营造了两个都城,即夏都兴庆府和金的新都汴梁。这一时期宁夏森林分布较广,主要有四处:一是六盘山区。多数为原始森林,包括今宁夏彭阳县大部、泾源县全部、隆德县东部和北部、固原县西部。彭阳县的城阳、县城、古城到青石嘴的公路两侧,今天树木极少,但宋代却是林木葱郁。1162年的德顺军保卫战,宋将吴挺为了阻止金兵前进,将道路两旁的“巨木”伐倒当路障。今宁夏隆德县渝河流域,从唐末到宋初百余年无人耕垦,树木也很多,北宋初年才由曹玮率军队筑城踞守。但这一时期对六盘山地区森林的破坏也很严重。北宋初年,很多朝廷高官包括宰相赵普在内,都曾从事木材运销以从中牟利。木材的采伐地都是渭河、泾河流域,其中也包括宁夏的泾源县、彭阳县。北宋在今西海固地区大肆修筑寨、城、堡,总数近200个,消耗了大量木材。金灭南宋以后,于正隆年间(1156~1160年)在开封营造新都,此时的建筑物都是砖木结构,需要采伐大量木材。原宋德顺军知军、降将张中彦被派到关中专门负责伐运木材。当时的六盘山还是原始森林,到处古木参天。张中彦“构崖架壑,起长桥数十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宋、金为什么要选择在六盘山地区采伐木材。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林木很多,长期没有大规模采伐,而且大型材很多。其次运输问题好解决,可以通过泾河、渭河及其支流,再通过黄河,将木材一直流放到开封。张中彦完全用木头构架一条大车道,要伐掉多少树木?营造一座国都,又要伐掉多少木材?所以,这次砍伐,是六盘山的一次浩劫。其二是南华山地区,当时也是原始森林。西夏建国后,元昊在天都山营造宫室,修建南牟会城。后来都被宋军李宪部烧毁,又重建西安州,也砍伐了不少树木,但较之对六盘山森林的破坏要轻得多。其三是罗山地区。北宋朝廷专门讨论过是否重筑位于山之东麓的古威州城,对当地十分熟悉的转运使郑文宝说威州“有良木薪秸之利”,证明罗山周围当时属森林与灌木相间,山上则全部是原始森林。其四是贺兰山区,此时林木亦多,“山有树木青白,远望如驳马”,说明当时的贺兰山因林木覆盖,还看不到裸露的岩石。诗人韦蟾描述唐朝宁夏平原景象,有“水木万家朱户暗”之句,说明农耕区房前屋后都为树木所覆盖,导致“朱户暗”。西夏在兴庆府建新都,大兴土木,对贺兰山的森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北部川区水乡宋代史籍都把宁夏的北部川区称做“塞北江南”。曾公亮《武经总要》卷18对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市)的描述是:“有水田、果园,本赫连勃勃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对灵州的描述是:“本朝至道初,杨琼为部署,导黄河溉民田数千顷,户四千余,课利四十五万贯。”这说明“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环境已从河东发展到河西。其实,唐宋之际宁夏平原已是沟渠纵横、湖泊成网。在《新唐书》《旧唐书》《元和郡县图志》上列出的渠名就有10多条,如特进渠、薄骨律渠、汉渠、御史渠、百家渠、胡渠、尚书渠、七级渠、光禄渠……汉渠左右另有6渠不知其名。西夏又增开昊王渠。渠道两旁,除了农田就是湖泊湿地。黄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频繁改道,造就了这些湖泊。
野生动物从《太平寰宇记》所记灵州的“土产”看,这里除虎豹、石羊等一般大型动物外,最多的是鹿、麝、野马、野猪及白鹘等各种鸟类。还有一种药用的“青虫子”,不知是何种昆虫。因这些动物形成的“土贡”有鹿皮、杂筋、野马皮、鹿角胶、麝香、野猪黄、白鹘羽、鸟翎,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其他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因史籍未载不敢臆测。
干旱地带与沙漠宋、西夏时期,从今甘肃环县洪德向北直到宁夏的石沟驿,是极度缺水的干旱带,称“七百里旱海”(一作翰海),各种史籍对此有大量记述。这一线为通关中的交通要道,沿途荒凉无比,素无水泉。为了保护运输线路,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在今甘肃与宁夏交界处,曾修筑清远军城,派陕西转运使郑文宝任其事。此城位于旱海之中,因干旱严重,连只鸟都不见。郑文宝在工程竣工后,做了一次“生态平衡试验”。他“发民负水数百里外,留屯数千人。又募民以榆、槐杂树及猫、狗、鸦、鸟至者,厚给其值”。种上树,浇上水,买来猫狗及鸟类,力图改变生态。由于土壤不但缺水,而且含碱量高,“树皆立枯”,猫狗鸦鸟也跑的跑飞的飞,最后军城也守不住。试验虽然失败,但其志向可嘉。此时危害宁夏平原的沙漠主要是腾格里沙漠。据《新五代史·于阗》所附《高居诲于阗行记》载,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过黄河,行30里大约到今天的广武农场,便进入沙漠地区。沿途所经,地名都是“三公沙”“神点沙”“沙岭”之类。尤其是沙岭(今宁夏中卫市沙坡头)这个地方,“沙尤广”。与今天的情况对照,从青铜峡到中卫一线,当时几乎全是沙漠。这说明今天的宁夏人治沙成果卓著,实现了人进沙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