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2552900000019

第19章 九边重镇——军政合一的卫所建置(2)

王府外建萧墙1道,高1丈3尺,周3里;萧墙正南方为正门,曰“棂星门”;门内东侧有护卫营和书堂,西侧为长史司;后有内城墙1道,面南有3门:中曰“端礼门”,东曰“东过门”,西曰“西过门”;三门之内为承奉司、仪卫司、纪善所、典宝所、良医所、审理所、工正所、奉祀所、典仪所和广济仓、广济库。西北还有1门,曰“承远门”;承远门内是宫室,有承远殿、后殿2座。过后殿为大门:中为庆王宫堂,左为东宫和宗庙,右为西宫和迎薰阁;大内后为王府花园,园内有迎宾阁、逸乐园等楼台亭榭。湖光山色,奇花异卉,姹紫嫣红,时为塞上一大胜景。

庆王府的编制十分庞大,计有:仪卫司、长史司、承奉司、典宝所、良医所、审理所、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奉祀所等。另置丽春院,有乐工27户。

自从明成祖朱棣改行“以异姓治同姓”的国策,大量派遣心腹太监前往全国各地监视宗室和镇守文武大员。各地藩王地位大大下降,失去兵权,也没有镇守的职责,不过只是由朝廷供养的富家翁而已。一世庆王朱栴病故于正统三年(1438年)八月初三日,享年60岁。谥曰“靖”,故史称“庆靖王”。庆靖王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元老,享藩凡47年。次年五月十三日,葬韦州蠡山之原,此处遂成为明庆藩宗陵区。

庆王朱栴宗族藩封宁夏长达250多年,宗支繁衍,子孙蕃众,盘根错节,形成有明一代塞上庞大的封建特权集团。前后传亲王位历十世,册封亲王11、世子1;封郡王爵位20,传王42;授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百人之多。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宁夏,末代庆王朱倬漼(未册封)和诸宗亲被执,国除,庆藩绝。

(第三节)宁夏巡抚设立

明朝巡抚官职,起初只是一种代表朝廷执行某项临时任务的授权,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时朱元璋特命懿文太子朱标代表他巡抚陕西,才有了这一官衔。任务完成后,官、印、署一并撤销,回京复命。宣德五年(1430年),开始在各省设立巡抚。后因地方镇守武官与巡抚官不能协调,文武大员矛盾无法及时解决,而延误军政大事。又于景泰四年(1453年),给巡抚加“都御史”衔,属于中央部院宪官,有监察大权。朝廷还规定,凡巡抚监管军务者再加提督衔,凡驻地有总兵官者另加“赞理”或“参赞”衔。这样,巡抚实际上成为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集军、民、刑、财大权于一身,秩为正二品。

宁夏地方设置巡抚官始于正统元年(1436年)。其职责为:巡抚宁夏,赞理军务,统宁夏管粮、兵粮二道,统陕西都司之宁夏卫所城堡和台吉诸部贡市。据《明会典》载,宁夏未设巡抚以前,早在宣德六年(1431年),曾命侍郎理陕西、甘肃、宁夏屯政,进而于宣德十年(1435年),命都御史镇守陕西、延绥、宁夏等处,但未设专职。至正统元年(1436年),方以右佥都御史郭智镇巡宁夏,参赞军务,整饬边备。宁夏巡抚官之设遂为定制。二年复设,去“参赞军务”字样。至隆庆六年(1572年),又加“赞理军务”职权,置兵部巡抚宁夏地方赞理军务1员;宁夏管粮道1员,驻扎镇城,管理粮储,代管本镇东路、宁夏后卫等12个城堡及小盐池盐法,兼理屯田;兵粮道行太仆寺少卿兼佥事一员,不妨原务,兼理花马池后卫、灵州、兴武、韦州1卫3所,东、中2路城堡、仓场、驿递、兵政、粮储、屯田、水利、盐法,并经理清水营互市。但是景泰以前,宁夏巡抚未颁正式关防,仅名“参赞军务”。至景泰二年(1451年),方铸给“宁夏巡抚关防”,至是始正式名为“宁夏巡抚”。

宁夏巡抚从正统元年(1436年)以右佥都御史郭智首任,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右副都御史李虞夔末任,前后经过207年,共有84人,88任巡抚。

明代的宁夏,在地域上仅仅是陕西省管辖的一隅之区,但是在官员配备方面却非常特殊,不仅设立总镇,钦命正二品高级武将充任总兵官,镇守宁夏;还封皇子在宁夏建立藩国,代表皇帝总揽地方军政财文大权;又加任正二品都御史大臣全面主持宁夏事务。此外,还派皇帝身边的心腹太监赴宁夏监军、巡边。如此完善的国家机器体系、强化的权力结构,加上军政合一卫所制的特区管理形式,充分证明一点,宁夏地区是朱明王朝的战略要地、北方门户、国家巨防要枢。所以,有明一代,在宁夏地方虽然没有设立行省,但是,实际上宁夏的地区不是行省而胜于行省。

(第四节)固原州、镇建置

有明一代,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管理体制与北部有所不同,仍采取与内地相同的州、县制,同时也兼置军卫,是一种二元管理体制。

一、固原州

治固原州在城里(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汉为安定郡高平县城。南北朝改为原州,隋唐因之。宋改镇戎军(州)。元代城废,改在偏南筑开成府路、州、县。明初,古原州地方降为平凉府,属开城县固原里。正统十年(1445年),在原州废城设固原巡检司,负责地方治安。景泰二年(1451年)废城修复,派军驻守。成化三年(1467年),迁开城县于固原城。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开城县为固原州,开城县不复存在。上隶属于陕西布政司平凉府,下管在城、东山、南川、石仁、新兴、榆林、固原、底堡、彭阳、新增等10里(里相当于乡)。固原州虽不领县,但却是固原镇和三边总督(制)府衙门的共同驻地。

二、固原镇

固原镇的前身是陕西镇,于宣德年间设立。陕西镇改为固原镇,有一个与北边军事形势相关的渐进过程:景泰元年(1450年)蒙古也先部大举入犯,第二年修复原州城,派兵驻守,又次年(1452年),于城中增设固原守御千户所。“固原”名称由此开始。成化四年(1468年),开城县土达满俊发动叛乱,半年之久才告平息。次年再升所为固原卫,增兵驻防,以防不测。弘治十四年(1501年)蒙古鞑靼小王子部大犯固原,军民伤亡惨重。弘治十五年(1502年),移陕西镇部分官兵驻防固原,派副总兵曹雄领军镇守。弘治十八年(1505年),陕西镇和总兵官正式移驻固原,所以又称“陕西固原镇”。首任总兵官由曹雄升任。固原镇总兵挂“镇西将军印”。上隶属于陕西都司和陕西三边总制府双重指挥,下辖西安、镇戎、平虏3个守御千户所,为北国边防“九边重镇”之一。

西安州守御千户所:治旧西安州(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西夏时在境内修建南牟会新城。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宋军得其地修建西安州并筑城。金皇统间复入西夏。元朝废。明成化五年(1469年)修复旧城,派军驻防并置西安州守御千户所,作为固原卫西北方面的一个战略支撑据点。初上隶属于固原卫,后改归固原镇指挥。下辖堡寨待考。防区大约相当于今宁夏海原县大部和西吉县一部。

镇戎守御千户所:治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七营乡北嘴古城。成化十二年(1476年)置所。先后归固原卫、固原镇指挥,下辖堡寨待考。防区大约相当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北部、同心县西南和海原县东南部地区。

平虏守御千户所:治豫旺城(今宁夏同心县予旺镇)。元朝为蒙古贵族豫王的封地(牧场),豫王在此修筑马场城,人们呼为“豫王城”,后讹为“豫旺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蒙古鞑靼小王子部入犯固原后,明军临时修复古城驻军防守。弘治十八年(1505年),大修旧城并设置平虏守御千户所。上归固原镇指挥,下辖堡寨待考。防区大约相当于今宁夏同心、盐池、海原和固原市原州区以及甘肃环县交界部分地区。后因该所在军事上临时划归宁夏镇指挥,而宁夏镇防区北部也有一个平虏守御千户所,为了二所名称的区别,则在宁夏镇原所名前增加“宁夏”二字,称为“宁夏平虏守御千户所”,而后者则改称为“豫旺平虏守御千户所”以示区别。

明代固原州与固原镇所管理和指挥的堡寨,已知其名总计有四十一处,它们是:白马城、海剌都营、下马关城、红古城、大湾川堡、黑石头堡、马刚堡、任宏寨、开城、马家硖堡、马祥堡、满受堡、马连川堡、扯木硖堡、高窑子堡、彭阳城、马圈堡、杨见堡、甘礼堡、庙山堡、高山堡、李庄堡、毛家硖堡、苏什堡、张洪宝、魏信堡、观音堡、李景玉堡、张义堡、沐家营、古城堡、张玄堡、杨名堡、蔡祥堡、李俊堡、平满堡、双峰台堡、泉水堡、山城堡、杨郎中堡、胡大堡。

另外,隆德县先隶属于平凉府静宁州,后改为直隶平凉府。泾源县则隶属于平凉府华亭县。

(第五节)陕西三边总制(督)府设置

景泰、天顺年间,北边蒙古部屡屡大股入犯,形势日益严重,而边镇往往各自为战,势单力薄,多有失利,以致河套地区渐为蒙古部占领,明廷称这部分蒙军为“套虏”,于是“套患”便成为西北防务的主要棘手问题。镇守边疆的将领们虽然不止一次发动“搜套”战役,但均因兵力孤单、指挥不统一而一次次失败。于是天顺八年(1464年),明廷曾命令宁夏总兵官张泰、延绥巡抚徐廷璋、宁夏巡抚陈价等集合本部人马合力“搜套”。并让宁夏监军太监王清和张泰“总制三边号令”,统一指挥这次战役,这就是设立陕西三边总制最早的战略部署和一次尝试。成化二年(1466年),山西巡抚项忠和右参政朱英在“防秋”备战“虏酋”毛里孩、孛来、癿加思兰等部时,向朝廷报告,认为以往对敌作战,“宁夏不顾延绥,甘肃不恤宁夏,各拥重兵傍观坐视。间有当先杀贼者,又因众寡不敌,因而失利,反以为戒”,因此他们向朝廷提出:“推举文武大臣中威望素著一人为总督,往制延绥、宁夏总兵”和延庆、榆林、鄜、环、固原各路参战军队,“庶号令专一,体统不紊”。总督“常镇陕西,节制三边腹里军务。平居则听其往来提督操练,禁革奸弊;有警则听其调度官军,会合杀贼”。以上两次建议均被兵部否决。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土达发生叛乱,勾结蒙古部内犯,西北形势更加紧张。次年,在备战中,朝廷任命大将王越为参赞军务(后改为“总督军务”),“其陕西、延绥、宁夏镇守总兵、巡抚等官并游击官军悉听节制调度。”这个命令虽然只是具有临时性质的,但却是实行陕西三边总制官的开端。成化十年(1474年),又有大臣建议在固原设总督府,把三边总督作为制度固定下来,但是朝廷只同意王越“专居固原,总督诸路军马”,不同意在固原设立总督府,也不把王越任命为真正的陕西三边总制(督)官,仍属临时性差遣。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越被免职,三边总督军务没有任命他人接管而中断。弘治六年(1493年),在“防秋”备战之前,巡抚陕西监察御史李鸾再次上奏:“乞简命在廷才望大臣一人,重授节制,凡沿边钱粮军马一应重务悉听便宜奏闻……朝廷亦可以免西顾之忧。”这次朝廷才下决心,设置陕西三边总督官,仍起用王越担任总制。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越卒于任,三边总制再次中断。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式设立陕西三边总制官。次年,秦纮任总制,在固原修建总制府。嘉靖十六年(1537年),改称“陕西三边总督”。从弘治六年(1493年)王越首任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151年间,先后有56人、62任总制(督)官。

固原总制府设于固原镇城,此城分内外城,内城于景泰三年(1452年)和成化五年(1469年)修复,城墙周围9里3,墙高阔各3丈5尺。有东南两座城门,东门曰“安边”,南门曰“镇夷”。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边总制秦纮增筑西门1处,曰“威远”。同时又加修外城1道,城墙周围30里,开4门,东曰“安边”,南曰“镇秦”,西曰“威远”,北曰“靖朔”。城外环以护城河1道,深阔各2丈。万历三年(1575年)总督石茂华,将外城土城改为砖墙,墙高增为3丈6尺,周围13里7分,改建东门3道、南门4道、西门2道、北门1道。东门、南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北门、西门地势平坦,大队人马进出便捷,可防可攻,堪称雄镇。总制府位于内城北侧。

总制府的建筑宏伟、壮丽。清地理学家刘献廷(字继庄)在他的著作《广阳杂志》一书中写道:“明三边总制,驻扎固原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壁画麒麟一、凤凰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兵也。河西巡抚驻甘州,河东巡抚驻花马池,陕西巡抚驻西安,甘、肃、凉、西宁、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各一总兵。”

三边总制(总督)一般都以朝廷重臣出任,他们大都有左副都御史、巡抚左都御史、兵部侍郎兼都御史,或兵部尚书,另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等至高无上的头衔。明代北国边防线东从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线设9处军镇,而仅三边总制就管辖了其中4处,几乎占到全线的一半。说明明朝中前期的防御重点在西北而非东北。三边总制军事防区的范围东起榆林重镇,西尽嘉峪关要隘,南抵洮河雪域高原,北至贺兰山和大漠黄河,延袤2000余公里。境内延绥、宁夏、甘州三巡抚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四大军镇总兵悉归节制,全部驻军都有总制一人全权统一指挥调度。而总督大员一般都是以文职官员担任,体现以文驭武、联络各镇的政策。总督还加都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头衔,便享有对各级官员的监督、弹劾的职权,迫使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和总兵这样的高级将领不得不俯首听命。

三边总制府之所以选在固原镇,也是依据西北的军事形势大局而决定的。当时蒙古各部南下的主要通道是宁夏和陕北一线,宁夏镇、延绥镇、甘州镇成为前沿阵地,而固原镇居三镇后方,连接前沿和陕西大后方,指挥方便,支前近捷,居中枢位置。所以在每年“防秋”战备时期,宁夏、延绥、甘州三镇布兵前线,固原镇总兵驻军东边墙和固原内边墙交会处的下马关城,充当后援,而总督本人则应在五六月就要提前移节花马池城,坐镇东边墙居中指挥中东西三镇,使陕北、河西与宁夏构成角之势,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期间,总督要求宁夏巡抚、延绥巡抚和甘州巡抚都要全力做好本区的支前保障和地方治安,又命令陕西巡抚移驻固原,保证总督大本营兵员、物资供应和固原总兵移防后的后方安全工作。正如三边总督唐龙在他所写的《固原兵备题名记》中所分析的那样:“固原长壕大堑,连山峻极,四塞之接,而襟带之固也……宁夏环灵武之境,延绥引朔方之坼,甘凉结湟州之垒,共阻三面,以扼南牧之敌……固原居中而执其枢,左顾则赴援绥、灵,右顾则迎应甘、凉。击常山之蛇以合左右之节,逐中野之鹿以成犄角之形,固原实有焉。”可见固原镇作为陕西三边西北大战区总指挥部的所在,是必然正确的选择。

(第六节)边墙(长城)、关隘、烽燧和贺兰山口

一、边墙(长城)

长城是中原王朝阻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下的一种防御工事。宁夏地区在古代从秦国开始,直到宋朝以前的两千多年间,大部时间内都是中央政权首都的北方门户,所以两千年以来,许多王朝都在宁夏境内大修长城,现在这些古长城的遗迹尚存,宁夏也就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