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2552900000023

第23章 归属甘肃——北府南州西北门户(2)

大沙井城,北至灵州40里,南至石沟驿60里,当在今杜木桥乡与白土岗之间

崇兴寨,今宁夏灵武市崇兴乡

胡家堡,今宁夏灵武市郝家桥乡胡家堡村

吴忠堡,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

枣园堡,今宁夏吴忠市吴西乡早元村

新接堡,今宁夏灵武市新华桥镇新接堡村

临河堡,今宁夏灵武市临河乡临河村

横城营,今宁夏灵武市临河乡横城北

红山堡,今宁夏灵武市临河乡横山村

清水营,今宁夏灵武市磁窑堡镇清水营村

东路,今宁夏灵武市城东

西路,今宁夏灵武市城西

中路,今宁夏灵武市城南

花马池分州,治花马池城(今宁夏盐池县城关)。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明为宁夏后卫。清初因之。雍正八年二月乙卯(1730年4月3日)添设州同,为灵州花马池分州。领堡寨6。辖境即今宁夏盐池县。属地如下:

安定堡,今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牛家圈村

杨柳堡,今宁夏盐池县杨柳堡乡

野孤井堡,今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境内

铁柱泉,今宁夏盐池县冯记沟乡境内

兴武营,今宁夏盐池县高沙窝乡境内

毛卜剌堡,今宁夏盐池县高沙窝乡境内

(第二节),甘肃省固原州建置变化

前明,对六盘山地区的行政管理,实行州和军卫二元体制,同时设立固原镇和镇辖卫所以及固原州和县级政权。清初因袭明制,在固原州城同驻陕西总督(三边总督改,曾名“山陕总督”“陕甘总督”)、固原镇总兵和州、卫衙门,地方行政隶属于陕西布政司和平凉府管辖。后三边总督移驻西安(再改移兰州),固原总兵移驻西宁(再迁河州),固原卫移驻平凉,并将陕西提督迁移到固原。

固原州原先不管属县,清同治、光绪年间回民反清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升固原州为直隶州,上隶甘肃平庆泾固化道管理,道衙亦一度移驻固原。下辖海城、平远2县和硝河城分州。辖境相当于今固原市全部和中卫市海原县、吴忠市同心县。

海城县治海城(今宁夏海原县城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明为平虏(远)守御千户所属海剌都堡。清初辟为牧地,后招民开垦,责平凉府驻固原州之盐茶同知代司赋租之务;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庆道移治固原州,次年即将原驻州城之平凉府盐茶同知移驻海剌都,起建厅署,遂为盐茶厅城,称“海城”;同治十三年(1874年),改设海城县,终清之世。上隶固原直隶州,下属堡寨14,辖境相当今宁夏海原县。属地如下:

西安州城,今宁夏海原县西安乡

平远所,今宁夏同心县予旺镇

下马关,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

新营堡,今宁夏西吉县新营乡

新堡子,今宁夏海原县双河乡新堡子村

沐家营堡,今宁夏西吉县城关镇

杨郎庄,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

杨名堡,今宁夏海原县杨明乡

张元堡,今宁夏海原县杨明乡张元村

蔡祥堡,今宁夏海原县李俊乡蔡祥村

小沐家营堡,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杨郎乡穆家滩村

古城堡,今宁夏海原县杨名乡、红羊乡交界处

石沙滩堡,今宁夏海原县盐池乡沙沟村

红古城,今宁夏海原县高崖乡红古村

平远县,治下马关堡(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明为平虏(远)守御千户所管辖之下马关堡。清初因之,后改属盐茶厅。同治十三年(1874年),于平远所下马关置平远县。上隶固原直隶州,下辖10里(里,相当于乡)。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属地如下:

在城里,今宁夏同心县下马关乡

同心城,今宁夏同心县治所在地偏西旧城

韦州城,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

夹道堡里,今宁夏同心县王团乡

可可水里,今宁夏同心县王团乡张二水村

白马堡里,今甘肃环县白马堡乡

元城子堡里,今甘肃环县元城子乡

毛居士井堡里,今甘肃环县毛井乡

硝河城分州,治硝河城堡(今宁夏西吉县硝河乡)。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原为固原属地,沿革与同。清初因之,后归盐茶厅管。同治十三年(1874年),固原州升直隶州,别置州判于盐茶厅属堡硝河堡城,遂为分州,隶固原直隶州,下管5堡。辖境相当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南部部分地区。属地如下:

高园堡,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高塬村

马昌堡,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马昌村

马莲川,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马莲乡

张春堡,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西滩乡张村堡村

在城堡,今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硝河村

此外,六盘山地区不属固原直隶州管理,而直属平庆泾固化道管辖的尚有化平川直隶厅和隆德县。

化平川直隶厅,治今宁夏泾源县城关。清同治十年(1871年)置。北宋于此置安化县。金改为“化平县”。元废。明属华亭县。清因之。同治十年(1871年),清军镇压西北回民反清斗争后,迫迁部分陕西回族安置此地,并筑城、驻兵,割平凉、固原、隆德、华亭4州县边地析置化平川直隶厅。隶平庆泾固化道,下辖香水里、化临里、圣谕里、白面里4里(今址均不详)。辖境相当今泾源县。

隆德县,治今隆德县城关。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置。明属平凉府隆德县,上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因之。后改归甘肃省,仍隶平庆泾固化道。下辖堡寨12,辖境相当今宁夏隆德县、庄浪县大部和泾源县、西吉县一部。属地如下:

石岳堡,今甘肃庄浪县岳堡乡境

神林堡,今宁夏隆德县神彬神林村

牛营堡,今宁夏隆德县好水乡牛家河村

单树堡,今宁夏隆德县好水乡红土路村

新庄堡,今宁夏西吉县什字乡新店子村

将台堡,今宁夏西吉县将台乡

邵三堡,今宁夏海原县史店乡赵家山堡

韩狗儿堡,今宁夏西吉县兴平乡

张文才堡,今宁夏西吉县苏堡乡张家大岔村

蒙宣堡,今宁夏西吉县蒙宣乡

店子堡,今宁夏西吉县什字乡新店村

转嘴堡,今宁夏隆德县沙塘乡马家河村

(第三节)宁夏府新增县、厅建置

清朝立国,来自于北方的满洲和蒙古贵族亲善联合执政,中原历代王朝坚持向北方设防的传统战略部署已没有必要,历来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宁夏当然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战略地位,境内的黄河、长城、贺兰山等天险等都一度黯然失色。随着宁夏地区从古战场变为农牧业生产的新垦区,凭借得天独厚的河套水利条件,特别是通智等大臣在宁夏兴办水利工程成功以后,又大量招徕垦荒,扩大耕地面积,从而促使黄河两岸的农牧业生产得以飞跃发展。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新垦区的出现,行政管理工作也必不可少,于是在新垦区境内就新立新渠、宝丰两县。

新渠县治今宁夏平罗县姚伏镇东

宝丰县治今宁夏平罗县宝丰镇

新渠县为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宝丰县为雍正六年(1728年)置。唐代此2县地方为警州辖境。宋、元皆为定州。明为宁夏右屯卫、前卫所属之姚伏堡和平虏城东南、东北沿黄河荒地。清初称这一带地方为“插汉托护和石嘴子”地方,因地近黄河占水利优势,建闸开渠,招徕兴垦。于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乙未设新渠县,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壬戌设宝丰县,均归宁夏府管辖。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发生大地震,城堡、渠闸俱毁,遂于次年三月壬子撤销新渠、宝丰县制,其地划归平罗县管辖。所属堡寨53,即所谓平罗县“新户”诸堡。相当于今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平罗县至贺兰县通义乡沿黄地区。

二县属地如下:

通义堡、通成堡、通伏堡、清水营、六中堡、内五香堡、外五香堡、沿河堡、渠中堡、简泉屯、上宝闸、下宝闸、内西河堡、外西河堡、南长渠、北长渠、内惠北堡、外惠北堡、万宝屯、万宝池、西宝池、通润堡、通丰堡、东永固、西永固、宝马屯、聚宝屯、市口堡、内尾闸堡、外尾闸堡、上省嵬、下省嵬、沿堤堡、永屏堡、庙台堡、内红岗、外红岗、东永惠、西永惠、六祥堡、东通平、西通平、渠阳堡、灵沙堡、东永润、西永润、通惠堡、渠口堡、交济堡、内正闸、外正闸、内双渠、外双渠。

宁夏府境内新增设的行政建置,除经济原因外,还有另一个政治原因,即同治、光绪年间,马化龙领导的回族人民反清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清廷对宁夏地区,尤其是对马化龙的家乡灵州金积堡一带的安全问题很不放心。竟然破格在金积堡这个弹丸村堡设立一个高于县政权的厅级建置,名为“宁夏抚民同知厅”,简称“宁灵厅”。

宁灵厅治今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金积镇)。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置。秦为富平县地。北魏以后归灵州。明为灵州千户所属地金积堡。清季仍为灵州属堡。同治十年(1871年),马化龙领导的金灵回民反清抗暴斗争被镇压下去,为加强对灵州一带回民聚居地区的控制,经陕甘总督左宗棠请准,改“宁夏水利同知”为“宁灵抚民同知”(简称“宁灵厅”),驻金积堡,直属宁夏府管辖。下辖7堡城。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吴忠市南部和同心县北部地区。属地如下:

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

汉伯堡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湖乡汉伯堡村

忠营堡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湖乡汉伯堡村

秦坝关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

红寺堡今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

韦州堡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

同心城今宁夏同心县城关偏西旧城

(第四节)特别村镇石嘴子

石嘴山市惠农区所在地,位于宁夏最北端贺兰山北段末梢的黄河西岸边。黄河由此处流出宁夏境内,岸边有小山,其山石突出,状如巨兽之嘴,故得名“石嘴子”。石嘴子附近有一村庄,亦因山石取名为“石嘴子”。石嘴子村不是一般的村庄,它的不一般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军事要塞。因该村处在宁夏北部极边的咽喉位置,所以是历代的重防要区。汉朝属于廉县辖地,唐朝属警州、定远军防区,北宋和西夏属定远镇、省嵬城,明代修建的宁夏北长城(北边墙)和镇远关以及黑山营均在村北,是守卫宁夏镇的北方门户,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不言而喻。

第二,边贸榷场。由于石嘴子东、西、北三面都是游牧民族的家园,所以在历史上这里又是胡汉人民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被圈定的交易地方称为“榷场”或“夷场”。按古代的行政管理范围,这里应是当时的口岸、海关,边贸和民族贸易十分活跃,故石嘴子又有一个名称——“朔方道志》—市口子”。据《记载,清朝曾在石嘴子设立边贸市场,并命主簿官(县衙管理财粮典册属官)在市场地建立派出机构进行管理。后来人们还在村里发现石碑一通,上面镌刻的文字有:“蒙古一二月出卖皮张,三四月出卖皮毛,五六月羊,七八月马,九月茶马,岁毕为常。”这块石碑就是“市口子”作为民族贸易场所的见证。

第三,外贸市场。石嘴子周边属于牧区,畜产品资源丰富,而且自身又是西北通往内地的重要水旱码头和交通枢纽,所以早在清代光绪年间就被外国资本家看中,大约从光绪六年(1880年),洋商们利用列强与清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买办充当马前卒,把经济侵略的魔爪伸进石嘴子村,并通过石嘴子村继续向西北内地渗透,进行大肆掠夺和资本主义商品倾销,给西北各地城乡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各族人民濒于破产的境地。当时,外国资本家以天津为大本营,雇用一个叫“葛秃子”(石嘴山人叫他“葛鬼子”)的奸商作为经济间谍,偷偷到石嘴子进行考察,把行情探听清楚之后,于是英商打头阵,携外资来到黄河岸边这个小村庄,很快就在这里建立起外资十大洋行,它们是:英资高洋洋行、英资红记洋行、英资新泰兴洋行、英资天长仁洋行、英资平和洋行、英资聚立洋行、英资隆茂洋行、英资明义洋行和德资瑞记洋行、德资兴隆洋行。这些洋行再以石嘴子为基地,建立总站,继续向周边内蒙古各旗和宁夏各县扩展,设立外庄,继而再由宁蒙地区向甘肃、青海和陕北各省区辐射,在西北各地撒下天罗地网,使用欺骗、讹诈、掠夺的方式,让广大农牧民大“上洋当”,而洋商们则大“发洋财”。石嘴子成为外国资本家掠夺原料的集散地和聚敛财富的聚宝盆。据林竞著《西北丛编》记载:“各洋行专门收购甘、宁、青各地皮毛,并在石嘴山加工打包,由河运、驼运至天津出口……昔贸易旺盛时,年可收皮百万张,羊皮约三千万斤。”石嘴子这个外商的吸血工厂一直到1926年北伐时期,才在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当局压力下,陆续关门撤回天津。这样算来,从1880~1926年的46年间,外国资本从西北掠夺畜皮4600万张、羊皮13.8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