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2552900000026

第26章 甘宁分治——朔方道改设宁夏省(3)

1933年,马鸿逵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34年1月8日,在宁夏省政府委员第140次会议上正式决定宁夏省会采用“银川市”的名称。当月,宁夏省政府向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呈送“关于成立银川市政府筹备处的报告”。但由于时局的变化和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于宁夏省要求设立省会银川市的报告,一直延至1945年8月,才以南京国民政府(平壹字)第18388号行政院令,公布《宁夏省银川市政府筹备处组织规程》。接着在1945年11月至1947年5月之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发表(渝字)第987~1025号等多次政府令,任命了银川市政府筹备处的一些办事机构的负责官员。直至1947年5月27日,行政院最终发布(从洪学字)第20051号令,正式公布了《宁夏省银川市政府组织规程》(九条),按组织规程,银川市政府可荐任或简任市长1人,下设5个科,编制32~47人。至此,宁夏省会银川市宣告成立,首任市长为李振国。

三、凤凰城的来历

银川古城何时被称为“凤凰城”,典出何处?有两个版本:

其一:史志记载。据民国初年出版的《朔方道志》记载,宁夏的“凤凰城”之说来源于古城的形状。清代间,宁夏人形容府城整体形似一只凤凰,东西大街较长,如同凤身,南北大街较短,如同双翅,东门外的高台寺恰似凤头,高台寺的前楼又似凤嘴(或凤冠),等等。《朔方道志》记:清代宁夏府一位道术很高的风水先生王雨堂,他认为宁夏郡城像凤形,以东部高台寺为凤首,“咸丰丁巳,郡有富室某,嫌楼地狭隘,晏会局促,扩为三楹。雨堂语人曰:‘高台寺为凤首,前楼凤嘴也,兹以饮之私,妄更古刹,凤口受创,五年后大劫至矣。’人笑其耄而妄者。咸丰庚申,雨堂归道山越。癸亥,郡遭兵祸,几无孑遗,此台亦毁于火。”可见,“凤凰城”的传说,出现于清朝咸丰年间。

其二:民间传说。关于“凤凰城”的传说,并不是宁夏独有,全国以“凤凰城”传说赞美一个城市的不在少数,大体上可以分为美好生活说、赞美家乡说、救危扶弱说、古城形状说和混合说五种类型。都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企盼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心愿罢了。

第一种传说内容大概是说:宁夏原来的自然环境条件很恶劣,人民生活艰苦,每年南飞经过的大雁看到了这些,对宁夏人民深表同情,于是大雁们就把这一切告诉了生活在南国优越条件的各种飞鸟走兽们,其中有好心的“凤凰七姐妹”听后特别激动,而最乐于助人的“七妹”,便产生了挺身救助宁夏受苦受难各族人民的想法。在众姐妹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带着姐姐们和众乡亲支持的各种“宝物”,毅然离别美丽的家乡,在大雁的引导下,来到贫穷落后的塞北,用簪子在大地上画了一些道道,就变成了纵横的水渠,让荒旱的宁夏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又把五彩石放到地上,就成长为巍巍的贺兰山,挡住西北方吹来的风沙;再把五谷和神草撒向大河两岸,结果到处树木成林,花草成片,鸟语花香,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就连六姐妹为怀念她所送的头发,也在河滩上变成了“发菜”,宁夏从此成为“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

第二种传说内容大概是说:宁夏本来就是一个人好、民风好和山水美的好地方,所以招来了凤凰,而“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从此宁夏增添了“红、黄、蓝、白、黑”的新“五宝”,使得宁夏山河更加美丽,各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第三种传说故事内容大概是说:有一股入侵者和强盗来伤害宁夏地区热爱和平生活的各族人民,一只凤凰同情这里的人民,便化为一座坚固的城池,把人们保护在城内,解救了宁夏人民;或者又传说,有一只凤凰直接挺身与恶人进行搏斗,虽然身负重伤,但却除杀了欺压人民群众的恶霸,使人民得到了解放。

第四种传说内容大概是说:从前在修筑宁夏城时,人们盲无目的地在不适合建城的地方兴工,而日夜辛勤劳作着,一只聪明的凤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将建城的标杆用嘴叼走了,扔到最适合建城的地点,官民恍然觉悟,这是神鸟的启示呀,于是改在新址筑城,就建成了银川古城;或者传说,古时人们在修筑古银川城时,劳民伤财,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一只凤凰知道此情,为了解除人民的苦难,她舍身化作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从而免去了人民的苦役。

第五种传说故事内容大概是说:以城池东西长于南北的特点,演义成:东西大街是凤身,南北大街为凤翼,东部高台寺如凤首,寺前阁楼若凤嘴(或凤冠),钟鼓楼可算作凤心,西门外贺兰桥指作凤尾,承天寺塔(西塔)和海宝塔(北塔)当然又被视为凤爪了。

最后,有一些更聪明的民间故事编创人,干脆将上述种种内容糅合到一起,变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故事,以满足人们的各种向往和追求。

银川人们带着美好的愿望,骄傲地称自己生活的家园为“凤凰城”,银川人民世世代代传唱着一首歌谣:“瓜儿哪能离开秧,孩儿哪能离开娘,银川人民啊,咋能离开美凤凰!”听啊,我们的金凤凰在引吭高歌。凤凰不鸣呀,一鸣惊人,看啊,我们的幸福鸟展翅了。凤凰不飞啊,一飞升天。新银川,大银川,在新长征的征程中高歌猛进。凤凰城腾飞吧!

(第六节)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

1936年5月,中革军委决定组建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统一指挥开展西征战役,其主要任务是:扩大和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壮大抗日力量。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西征红军解放了宁夏盐池、豫旺2县和海原、固原2县部分地区。5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省委,李富春任省委书记,马锡武任省苏维埃主席。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河莲湾(今甘肃环县境内)。在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在西征红军的帮助下,先后在新区建立了盐池、豫旺、固北、静宁等县级苏维埃政府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盐池县苏维埃政权1936年6月21日,西征红军右路军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在师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指挥下,解放了盐池县城。26日,成立盐池县城市革命委员会,主席王锡林。7月,中共盐池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分别成立,惠庆祺任县委书记,袁兆瑞任政府主席。原盐池县城市革委会改称盐池市苏维埃政府。盐池县苏维埃政府先后归陕甘宁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后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三边特委(后改“三边分区”)以及定边中心县委领导,下辖5区、25乡、318行政村,即一区驻县城,二区驻柳杨堡(后迁余庄子),三区驻田记掌(后移至曾家畔),四区驻雷记沟,五区驻田过水(后移至红井子)。“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时期,盐池苏维埃政府改为盐池县抗日民主政府,曹建功任县长,上隶陕甘宁边区三边专员公署。土地面积占原盐池县的3/4。

豫旺县苏维埃政权1936年6月27日,西征红军右路军红十五军团解放豫旺县城下马关。彭德怀率西征红军总部驻豫旺县豫旺堡,第十五军团长徐海东率军团指挥部驻下马关。豫旺县(今宁夏同心县)除韦州之外,全县均告解放。当月成立豫旺县工委,邓国忠任书记。7月底,经中共陕甘宁省委和苏维埃政府批准,中共豫旺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分别成立。刘汉鼎任县委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辖城关(下马关)、窑山、红城水、甜水堡、豫旺堡、锁家岔、韦州(乡村)、罗山8个区。西征战役完成后,红军向东转移,豫旺县委、政府机关先后撤至环县、定边、甜水堡。1937年3月,豫旺县委和县政府一并撤销,党政干部并入环县,活动终止。

固北县苏维埃政权1936年6月,西征红军右路军一军团第四师解放固原县北部广大地区。9月经中共陕甘宁省委和苏维埃政府决定,将固原县庙儿掌区、车道区和豫旺县毛居井区、梨花嘴区合并成立固北县。陈德政任中共固北县委书记,张敏珍任主席。县政府驻庙儿掌区董家庄,辖毛居井区、庙儿掌区、东道区、草庙区、二龙山区。抗战以后,进入国共合作阶段,固北县归陕甘宁特区庆环分区管辖。1938年春,中共庆环分区决定撤销固北县,辖区分别划归环县和固原县。

固原县委1936年,红军西征战役中,红一军团在解放固原的三岔、殷家城、马渠、孟庄、演武和甘肃镇原县的方山、黑渠口等乡镇后,均及时建立了基层红色政权。10月,中共固原县工委成立。李廷序任书记。工委机关驻三岔,下辖三岔、白家川、安家川、马渠4个乡级苏维埃政府。后在红军的帮助下,又相继在麻子沟圈、红河、任湾、海巴、石家沟口、峁家堡子、城子杨家、上王家等地建立起乡级人民抗日救国会,还在陈家坪组织起农民协会。工委上归陇东特委领导。1937年7月,特委决定改固原工委为固原县委。1940年5月,固原县委撤销,建立平东工委,统一领导镇原、固原2县的工作。但固原县始终没有建立县级苏维埃政府。

静宁县苏维埃政权1936年西征红军占领静宁地区,在红一军团一师的帮助下,9月16日,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时属甘肃省管辖)建立中共静宁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浦耕钟任书记,马云清任主席。在今宁夏西吉县和甘肃静宁县境内分别建立单家集、麦衣镇、兴隆镇、公易镇、将台堡、界石铺、高家堡、四堡、平峰镇、观音殿等10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和35个乡级苏维埃政权。10月25日,红军完成西征战役任务后撤离静宁地区,县政权活动亦告终止。

(第七节)全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建立

1936年6月,西征红军解放宁夏省豫旺县全境(韦州城除外)后,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充分发动群众,在建立豫旺县县、区、乡三级人民政权的基础上,又考虑到这里是回族人民的聚居地区,所以陕甘宁省委和西征红军总部,遵照党中央“帮助回族人民建立独立政府”“实行回民自治”的指导精神,决定在宁夏豫旺县和甘肃海原县东部的回族人口相对集中区乡推动建立一个回族人民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县级回族自治政权。为此,西征红军总政治部发出《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加紧争取与帮助回民走到抗日反国民党军阀卖国贼的战线上来,并联合苏维埃红军为回民的自治与解放而斗争,创造西北新的伟大局面,是党和红军极迫切的重要的政治任务。”其办法是“回民的事情由回民自己解决,我们只能站在帮助与督促的地位去推动与发动他们斗争”。在党组织和红军的大力宣传下,在红军模范行动的感召下,广大回族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新的认识,一致认为红军是“回民自己的军队”,共产党的主张是真正救国救民的主张,都愿意听共产党的话,跟红军走,爱国抗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城乡纷纷组织起“回民联合会”“回民解放会”“回民抗日救国会”“回民停战抗日促进会”等群众组织。一大批回民积极分子在各种群众性活动中得到锻炼,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就连伊斯兰教上层人士,也在铁的事实面前,从内心相信共产党的政策,佩服红军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仁义之师”。红岗子门宦教主洪寿林不仅冒险帮助红军,还常向教民讲:“水能撑船也能覆船,历来是顺民者昌,逆民者亡,得民心者得天下,红军是顺民之师,必定取得胜利,大家要拥护共产党的主张,支援红军抗日。”为此,西征红军十五军团给他送了一幅上书“爱民如天”的锦幛。由于党组织和红军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群众发动工作,既培养和锻炼了大批骨干,又使党的抗日救亡和民族政策深为广大回族人民、开明人士和宗教上层领袖们普遍拥护,这就为在更大范围、更上一个层次内成立民族政权打下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8月初,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亲赴同心县城,指导自治政府的筹备工作,并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由李富春、王首道、程子华、唐天际、王柏栋、黄镇、杨奇清、马青年等人任委员。10月,以筹委会的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中革军委和回民独立师、回民游击队以及宗教名流、土耳其代表韩德(即马海德)等发出《关于召集豫海县回民自治代表大会通知》。经过两个月的准备,于1936年10月20~22日,筹委会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举行大会,宣告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正式成立。来自军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一致通过《豫海回民自治政府纲要和条例》《减租减息条例》《土地条例》和其他有关议案;选举产生了自治政府领导班子,贫农出身的当地农民马和福当选为自治政府主席;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向自治政府主席颁发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印”。大印上端为汉文,下端为阿拉伯文,中间刻有五星红旗和镰刀、斧头。中央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1936年10月28日报道了自治政府成立的重大消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光荣诞生了。

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与此同时,中共陕甘宁省委也从中央党校和红军中抽调党员干部,帮助成立了以贺恩宽为书记的豫海县委。豫海县下辖8个区,包括6个巩固区和2个游击区,辖地面积约8200平方公里,总人口5万余人。巩固区有:同心城、王家团庄、马家河湾、窑山、李旺、高崖;游击区有:喊叫水、关桥。同年11月中旬,红军向东转移,自治政府工作转入地下活动。1937年4月,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被杀害,标志着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终结。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和伟大实践,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辉煌成果,也是我国回族人民解放的先声,其意义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