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使问题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还要有鲜明的教育性,以便能很好地落实“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性”这一教育大纲的要求。通过问题的讨论回答,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让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启发学生。因此,这种发散式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题方法,既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又能培养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段落思考的划分: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白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可以用多种方法实现的。这样,就会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问题的思维举一反三,灵活变通。所以,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教师如果再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的话,就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利用价值。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让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发散式提问实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向求异能力和发散思维方向的转变。发散式提问方式可促进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新颖性。这样既复习巩固了已有知识,又突出教学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这种发散式提问的作用不可忽视。
当然,对于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提出,以此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促使他们钻研教材的能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提问方式的好处还在于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因而,对于启发性问题教师要多多运用。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丰富的联想能诱发创新意识且驱动创新思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要借助于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将几个不同的事物集中合并,从中提炼出一个新的事物,让想象在现实与幻想之间自由翱翔。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每一项发明创造和重大发现无不起于思维与想象,无不源于疑问。培根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所以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求异是创造的萌芽,是想象力的基础。而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这个“问号”的提出,有时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以崭新姿容,平和的语气,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帮助他们开启一扇科学的大门。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重结果而轻过程”之嫌,即教师只重视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而忽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更缺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以致学生都不知道知识怎样才能获取。这是不合理和被动的学习过程,应予以摒弃。事实上,学生掌握任何知识必须要经过特定和合理的学习过程才能获得,这个过程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问题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活动。所以,这种发散性提问所要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独创创见。因而,发散性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而且,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而培养学生锲而不舍,不畏艰险和自我发展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