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提问的艺术
25538900000037

第37章 课堂提问要变式比较

在教学中,少不了比较式提问,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比较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而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或中间,而不是他们的对面,要做好学生们的“大朋友”,以大朋友的身份去评价学生,口吻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有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而发现规律。创造性的思维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形象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比如,让学生的认识由两个物体间的比较到三个物体间的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在玩中练,在看中想,从事物的比较中找到它们的规律,两个物体间的比较首先要确定对象,谁与谁比;三个物体的比较,首先要两两比较后,再三个物体间比较,最后转化为两个物体间的比较。通过比快慢,比高矮,比大小,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练一练,引导他们从中提出有创见性的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增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让学生在比较中激发思维

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图片来作对比,激发学生去开动大脑。比如,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和录音讲述《老牛和松鼠》的小故事;比河水的深浅可以用河水的深度作标准;采用投影片来比较飞机与火车速度的快慢等;三个同学比高矮,四个动物比重量,从而强化了谁与谁比。比较首先要确定好对象,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比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思维

教师运用信息反馈法,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收集、及时调控、及时评价、及时强化,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去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推理性的思维,把较复杂的问题通过比较找出正确的结果。比如,教师可以将“几个动物玩跷跷板比高低,几个同学赛跑比快慢”等简单动画片通过投影或幻灯片的形式,演示给学生们看一遍,让学生在比较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差的。

具体投影片演示:主题“看谁跑得快”,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出正确答案。

小A、小B、小C和小D分成三组进行跑步比赛,你能通过观察排出他们的名次吗?

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

教师演示投影片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反馈卡出示结果。回答错的同学请他(她)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得出结果的?”根据学生所述,及时纠正其错误。

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紧紧抓住“比较”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师时时指导观察学生的反应,再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反馈及矫正等环节,把思维训练落在实处,使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也好。

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化思维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运用两个物体比大小、比厚薄,三个物体比高矮,四个物体比轻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去观察,在比较中去思考,在比较中发现规律,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在比较中找到方法,促进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新知识和旧知识对比,促进知识的迁移

小学数学内容是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认识的规律编排的,各类知识体系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突出知识的相互联系,并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时,学生已学习了一位数的加减法则,对两位数的加、减法则就属新知识范畴,在教授时,教师应以一位数的加减法则作基础准备;在教学三位数、多位数加、减的新知识时要以两位数加、减做基础准备,以旧知识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完整的归纳计算法则: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被减数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加起来再减。这两个法则是在两年的计算学习中,通过比较积累形成的。可见,旧有的知识是后面的新知识的基础,后面新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运用新旧知识的相互比较,突出前后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在比较中揭示矛盾,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们常用比较的方法,揭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比如,教学一位数除多位数,在引出新的学习内容296÷4后,及时启发学生与旧知识496÷4相比较,寻找差异,突出新内容的关键——被除数前一位除数不能商1,从而引出与旧知识的矛盾——不能在百位商1.“怎么办?”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寻求能解决新知识的方法,得出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写在十位上。由此可见,对新旧知识的矛盾揭示,能使学习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产生联想,形成良好的认识结构

比较法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纵比和横比。运用纵横对比的方法,促使学生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和巩固相应的知识结构。比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必须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乘除应用题中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弄清题中各部分量的关系,然后把题中的条件与问题置换成两道除法应用题,在分析解答后引导学生进行纵横比较。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解答乘除应用题的能力。

又如:

1.长征小学组织了4个学雷锋小组,每组8人,一共有多少人?

2.长征小学32人组织了4个学雷锋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

3.长征小学32人参加学雷锋小组,每组8人,共组织了多少组?

纵向比,都是讲同一件事情,有每份数、份数、总数三个数量。数量关系: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因条件与问题的置换,解答的方法不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后,学生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横向比,后两题都是用除法计算,但前一题是等分除,后一题是包含除,通过这样一比较,问题就清楚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链接点。

学生经过多角度的比较,可以构成乘、除法应用题的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网络式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积累。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展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

按教学目标的指向,比较可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教学中常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异中求同的类比和同中求异的对比。

异中求同,加深对新旧知识点的认识

有些知识点表面看差异较大,而本质上却有着共同的特点,通过类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比如,整数、小数和分数加、减法则教学,表面看,这几种数的计算有很大差异,通过三者的类比,却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整数加、减中强调相同数位上数对齐;小数加减则强调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则强调分数单位的统一。它们的编排分布在几个年级的章节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当时机突出类比的要点,找出三者共同特点——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这样,学生不但对三种数的加、减法能理解了,还使概括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中求异,提高细心观察、对比的能力

知识结构中的有些概念、公式或题目,表面看起来非常相似,实际上有差异。只要让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分析,就能找出它们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弄清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正误比较后,引导他们对知识更进一步的思考。在教学直线和线段知识后,出现了这样的命题:①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②凡是线段都是直线;③有两个端点的线是线段。让学生对以上命题进行判断,答案如果是错误的要让其说明理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错误中剖析问题的实质,加深对线段、直线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进行辨异的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点的记忆较为牢固。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时,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都有三条边和三个角;不同点:等腰三角形两条边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通过比较,学生能很好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知识概念及特征。

通过变式比较,加深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中,变式比较的形式较为常用,可以让学生运用概念的各种变式,比较、突出本质要素,排除非本质要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让学生做练习时要这样设计练习题:“下面几种说法是否是一个意思?为什么?①能被3整除的数;②是3的倍数;③3是这些数的约数;④3能整除这些数。其表述虽不一样,但实质相同。这些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整除”概念的理解与认识。此外,对几何知识的教学,可以运用图形变式进行对比讲解,强化学生对图形本质属性的认识。通过思考性的变式练习,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学三角形知识后,让学生判断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学生只有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特征的知识后,才能作出正确答案,因而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与记忆能力。

在运用比较的方法时,教师应顾及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而且比较式问题并不是独立使用的,是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密切联系起来的,它们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只要能有效地启发引导,合理适时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学生的思路就能打开,并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式提问,让学生达到深刻理解知识,促使其思考的目的。一般来说,教学中常用的对比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正反对比。即指正运算概念与逆运算概念的对比。比如,加与减,乘与除;正比例与反比例对比等。通过正反比例的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掌握的知识更全面。

②辨异对比。即把相似、相近或相关的异类事物加以对比。如2a与a2、等分除与包含除、求比值与化简比等。通过以上辨异对比,学生不仅可以找出知识间的差异,还有利于他们区别知识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防止认识的肤浅化。

③同类对比。指通过对同一范畴的同类事物属性的分析、综合、比较,找出共同的本质属性,从而实现抽象的概括。比如,学生学过约分和通分后,理解往往停留在“两种过程…‘两种方法”的浅层认识上,如果将它们组织对比一下,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这样,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更深一层。

④正误对比。正确的知识与原理,往往是在实践与鉴别中形成和强化的。因此,对数学知识的讲授,不仅要强调让学生怎样认识它、记忆它、运用它,还要让学生写出对应错例,并指出其错误原因。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

⑤顺逆对比。针对学生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过渡的特点,在提问中教师有意安排学生由顺到逆,由逆到顺的顺逆对比中来强化学生的整体性知识。

比如:a筑路队修一条公路长5200米,平均每天修40米,修了25天后还剩多少米?

b筑路队计划每天修40米,修了25天后还剩4200米,原计划要修公路多少米?

根据以上问题,老师采用对比式提问:两道题的解题思路有何不同?

经常组织这样的顺逆题组训练,可便于学生对顺逆对比的思维流程能够很好地运用,对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