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一个王朝。按目前最“正统”的说法,夏朝是我国的王朝开端,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然而由于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从考古方面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夏朝存在的证据,夏王朝与夏文化因此而成为国人心中一个拂不去的梦。那么,夏朝究竟是否存在呢?大禹治水是历史事实还是神话传说?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还是启?
夏朝只是一个传说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夏朝上承三皇五帝,下接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大禹治水,为夏朝的建立打下基础,获得帝位;然后大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继承了帝位,从而建立夏朝。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孔甲驭龙……最后因为夏桀的暴虐无道,导致百姓反抗,商汤起兵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史记》以及先秦的一些史籍,都记录了上述事件。然而,这些记载究竟是否属实,在史学界却始终存在争议。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及考古学者们认为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王朝,但外国的一些学者却不承认。直到今天,在世界史学研究领域,“夏朝”和“三皇五帝”一样,都被归纳在“传说和神话”时期。
1.一个缥缈的王朝
夏朝不存在?难道夏朝的历史不是白纸黑字地写在史书上的吗?有人说记录夏朝的文字,比夏朝的年代晚了1000多年,所以夏朝的历史缺乏可信度。
最先提到夏朝存在的文献,是西周初期的《尚书》,里面提到了历史上“有夏”或“夏”。但是有人考证,《尚书》中提到夏朝的文字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伪造的,而当时夏朝已经灭亡近一千年了。
最系统地记录夏朝历史的当数司马迁的《史记》,其中记载了大禹治水、少康失国、夏桀亡国等几件大事,还把历代夏王的名字罗列了出来。但是这些迟到了千余年的断代记载,其可信程度令人难以信服。
而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殷人似乎根本不知道夏朝的事情。在已经出土的十万余片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竟然根本没出现过。在商代的青铜器铭文中也找不出任何有关前代“王朝”的记载!对于这种情况,恐怕就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殷商王朝是第一个王朝,而夏朝根本就不存在。
1959年,“二里头”文明遗址被发掘。这个命名为“二里头”的文明遗址不论时间、地点都与史书上记载的夏王朝一致,考古学家们狂喜,以为夏王朝的遗迹终于面世,但他们奋力挥锹,还是未能找到能够判定为夏朝的任何器物,更找不到任何与夏王朝有关的文字。
2.夏朝存在论
有些学者认为夏朝曾存在过,其根据就是古人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以及考古成果的辅助证明。
有些人以为中国历史学家盲目迷信《史记》和司马迁。其实,在中国现存更早的文献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了夏朝或大禹。
例如,《尚书》有不少篇章都提到了夏朝,周朝人确认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统朝代。其中《周书》产生的年代在西周初年,距夏朝不过数百年。稍晚一些的《春秋左传》中,夏商周三代是并列的,里面直接提到了夏朝君王的名字,如启、相、皋、孔甲、桀等。
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更重要的是考古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持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据记载,夏朝是商朝之前的王朝,其统治地区包括豫西、晋南等地,建有宫室,曾铸鼎为国家重器等。
二里头遗址,据测定其年代为3900至3600年之前,夏在商之前,确实开始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宫室、宗庙、道路及排水体系,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比之前有了很大进展,并开始铸造鼎、爵等礼器。从这些考古成就来看,当时已经是青铜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这和文献记载恰好相符。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直接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但是,从年代上看,它确实是夏朝时期的文明遗址,也就是说,它明确地证明了,在文献中记载的夏朝所处的年代,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并且有了国家的出现。这样,当时的王朝是“夏朝”,还是另外一个王朝,已经没有质的差别了。
3.理智与情感
以前,人们也曾质疑商朝的存在,但清光绪年间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朝的存在,而安阳殷墟的发掘,更佐证了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的商朝世系的准确性。对此,王国维先生认为:“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从情感上讲,否认夏朝存在,华夏文明似乎失去了根源;从理智上讲,以甲骨文作为文化承载的商王朝,其文字和政治社会体系绝不可能是商人一下子创立起来的。甲骨文既然是高度成熟的文字,联想到仓颉造字的传说,中间似乎出现了一个文字传承的断档。这个断档,应该就是夏文字。
因此,寻找夏朝,除了发掘夏朝的文明遗迹,探寻夏朝文字,更是证明夏朝存在的重要突破点,正如以甲骨文确认商朝一样。
绕不过去的大禹
“大禹治水”无疑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其影响可谓历久弥深。
在卷帙浩繁的史籍中,无论是《史记》、《尚书》,还是《水经注》、《山海经》等,均对大禹治水有详细的记载。人们熟悉的“禹铸九鼎”、“三过家门而不入”、“鲤鱼跃龙门”等,也典出大禹。禹的功绩实在太大,所以后人冠之以“大”,称“大禹”。
那么,大禹治水究竟是历史事实还是神话传说?历史上是否有大禹其人?大禹与夏朝又有什么关系呢?
1.禹是一条虫
关于是否真有大禹其人,有些人曾提出过怀疑。疑古派学者认为,历史上并无大禹其人,禹其实是条虫!其主要根据是《说文解字》中解释“禹”中有“虫”字,又释“禹”之下半部分为“兽足蹂地”,合此二字的含义,极像蜥蝎。而传世青铜器上“螭”的纹饰,正是蜥蜴形状,因此禹有出于九鼎纹饰的可能。
禹的父亲是鲧,《说文解字》释鲧为大鱼,《国语》说鲧是一种水物。《淮南子》也说禹化为黄熊,因而禹与鲧相类,也是一种水物。《天问》、《山海经》等说鲧死后三年不腐,后用刀剖腹生出禹。另有史料说诸多水族动物曾助大禹治水,因此有人说禹与它们同类。
但是,根据记载,历史上确有大禹其人。
首先,诸多史书如《大禹谟》、《禹贡》、《左传》、《国语》、《史记》等对大禹都有记载。特别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第二》,对禹从出生到治水经历,一直写到“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如果大禹只是子虚乌有,治学严谨的太史公又何需详述其生平?
其次,无论是《吴越春秋》、《史记》,还是《竹书纪年》、《越绝书》等,都认定越王世家是禹守陵人的后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至今,绍兴大禹陵一带仍存有姒姓的村落,应该就是当年为禹守陵人的后裔。倘若历史上没有禹其人,为一座空冢守几千年,似乎于理难通。
第三,在《秦公簋》和《秦公钟》铭文中,都出现过禹的名字。
2.大禹治水——“水”在何处
既然确有禹其人,那么大禹治水是神话传说还是确有其事?
在周朝以前,文字记载极其匮乏,许多事情都靠口口相传。在6000年前到3000年前这段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关中地区)已经有了许多的部落群,这是已经被考古学证明了的。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事情必然都是大事,虽然可能有虚构的成分,但绝不是毫无根据。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大禹治水这件事情应该是可信的。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统说法见诸于各类古籍,但是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大多并不可信。如按《禹贡》中所载禹治理黄河的工程量,即使使用当今的先进设备,也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所以,大禹治水治理的并非黄河而应该是黄河的某条支流。
在《禹贡》、《国语》、《水经注》等古籍中,“共工”、“共县”、“洚水”等词频繁出现。这些实际指的是位于今河南辉县境内的一条小河“共水”,即现在的卫河,它与淇水一起流入黄河。此地正是黄河转折处的北岸,黄河在此处还接纳了不少支流,水量丰沛,又是初入平原,所以容易为患,黄河历代水患几乎都发生在这一区域。
据考古发掘证明,辉县孟庄遗址的龙山文化城址存有大洪水的遗迹。而辉县大洪水发生在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之前,这正是4000年前舜禹时期。
据此推断,大禹所治理的河流应该就是这条叫“共水”的小河。
夏朝立国
有关夏朝的建立,有人认为是大禹死后,百姓念其治水有大功,遂拥禹子启,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然而,历史的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版本,夏朝的建立也不例外。
1.涂山会盟——禹建夏朝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是禹建立的:“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于是禹遂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姓姒(似)氏。”
孔子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通’。”韩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禹因治水有功而得到民众拥护,称为“夏后氏”,成为诸夏之族的君长,从而确立了王权。
大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后“征伐三苗”,取得“夏后”地位,并在嵩阳建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城)建都。之后,大禹征伐不服从他的部落,杀防风氏。为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多邦国和部落,是为“涂山之会”,即所谓“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至此,原来诸部落的首领已转化为世袭贵族,成为一方诸侯。他们前来参加“涂山大会”,对禹朝贡,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涂山大会”就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2.世袭罔替——启建夏朝
在《中国古代史新编》一书中,赵文润先生对国家的概念作了三方面的概括:第一,国家赖以存在的地域规模大体稳定;第二,经过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最高统治集团;第三,这一集团使赋予他权力的居民成为被统治者,并向居民征收赋税。